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优秀名师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509469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优秀名师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优秀名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优秀名师资料.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绝对完整版)九年级上册 一、鼎湖山听泉 一、1、循;2朗;3佯;4、翼5、详6嬉;7盎 8迥 二、略 三、鼎湖山泉水清澈晶莹,活泼可爱,它使鼎湖山生意盎然,滋润万物,所以说“泉水是。” 四、不矛盾。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 五、略 六、游踪、山脚-山中-半山腰;时间、近黄昏-日暮-入夜。复式 问题探究 第二句,第五句、虚写 二、林中小溪 惹:招惹,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水流的活泼 惹:(飞翔时)带动,以动衬静,写出了林中的寂静 二、1、悄悄、粼粼;2、闪闪、晃晃 三、1、比喻、拟人;2、设问 四、第一类、象征着一种平淡,没有激情、没有战斗的生活;小溪

2、象征着激荡奔腾的生活 五、略 六:正确 问题探究 一、略 二、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孤独和失望情绪,融于自然、社会,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幸福感 三、“只要有只蝉起个音。表示不同的心情”、“让人忘却忧虑,悠游其中,留给人一些惆怅、一些伤感”。所以说。 三、飞红滴翠记黄山 一、 1、道教传说,神仙运用法术使物发生变化。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悟道。泛指启发指导。 2、这里指点染而使之美化。 二、 1、侵蚀 奇特 2、兴奋 肃穆 3、沉醉 诞生 三、1、3 四、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所形成的花岗石群,经过亿万年的日晒雨淋、水流侵蚀以及其他气候因素的影响,最终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形成了黄山。 五、历史悠久、姿态万千、生

3、命力强。体会到作者对黄山松敬仰与赞颂之情。 六、略 问题探究 一、 1、介绍了登天都峰感受。主要介绍的是峰顶所见。 2、眼前实见之景和想象之景。特点是高、陡、险。 3、丰富了黄山峰石的文化内涵,给人们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描绘了鸽群、柳条、鸭、鹰隼等。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2、心理、动作。期待雨水的烦躁的心态。 四、画山绣水 一、 1、因为整个句子是陈述的语气,前一个分句只是整个句子的宾语。 2、此处问号表示的是一种惊喜的语气。 二、 1、品评 烘衬 风致 神态 2、怠慢 宝库 健壮 贮藏 三、笨拙迟钝 说明桂林山水的美丽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四、起过渡的作用。 不多余。起强调的作用,更

4、突出了桂林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错 对 六、赞颂了古代劳动人民刚直骨气、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反应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牢记过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略 问题探究 一、不是不调和。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印记,作者这样安排正体现了他的写作用意。 二、 1、总的印象: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 单独地看:从地面直拔起来,陡升上去 合起来看: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 颜色的变化:不断变化着深浅浓淡的颜色,整体上呈绿色 春山:一片翠绿,到处点缀着鲜艳的花朵 山的情貌:更为清晰,仿佛在流动 山的姿态:不断变化 2、略 专题:气象物候 看云

5、识天气 一、?二、象征 预兆 点缀 阴森 三、1改句比原句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改句比原句多用了拟人修辞,更加生动语言活泼。四、云的形态变化 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和天气的关系 总分总 五、作诠释 引用 作比较 六、考书77页 问题探究 一、1如何通过云彩的形态来判别天气 2、不能删掉 因为“往往”说明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也会有其他情况存在,而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了,“往往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1、说明当天空出现钩钩云的时候,过一会就要下雨了。2、朝霞意味着这天会阴雨连绵,而出现了晚霞那么最近几天都将晴空万里。 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 孕育 销声匿迹 风雪载

6、途 草长莺飞 连翘盛开 ?句 因为“悬殊”就存在着差异很大,与“很大”重复 ?句 “避免”比“减轻”程度深,应在其后 首先 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 此外 ;有必要,因为运用这些表顺序的词语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自然现象 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作比较 举例子 列数字 大自然的一些现象给人以信息,与语言的功能是一样的,而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丰富多变的物候现象,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现象,都是一些物候现象,自然引出下文说明,使得文章更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问题探究 一、1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研究的意义

7、。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一、略 二、大雁惊起高高地飞 敌军 折杨柳曲 上市 三、A 问题探究 一、1不是,是祁连山 2、举一反三以少见多手法 3、因为祁连山海拔高,气候恶劣主峰山顶终年积雪不化 4、抱比枕更加传神烘托出军营中枕戈待旦的高度警惕 二、1拟人 可见稻花香 2、蛙声十分欢快天上星星稀疏 3明月视觉 听觉 稻花嗅觉 听取听觉 七八个视觉 触觉 五、故乡 一、略 二、阴晦:阴沉昏暗 阴暗:阴深灰暗 嗤笑:讥笑 耻笑:嘲笑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发抖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发抖。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绝:彼此分离、绝断。 三、B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膜 四、1、我 奔波劳碌2、闰土

8、辛勤劳苦3、官绅、杨二嫂们 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五、4 暗示他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 六、只有美好的的愿望而不去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 七、略 问题探究1、我和闰土从小关系很好,后来两人之间隔膜起来,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从现呢,小说就是通过在同我和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有机联结中,对宏儿和水生这一组关系加以描写,而形象的提出这个问题的。 二1、美在传递爱意,安静中透着温和,有父亲般的慈祥荡涤人的心灵。要有一个浸满人间大爱的灵魂。 2、侧面烘托。 六、我的叔叔于勒 略 略 三、B B A 四、作家没有抛开主线,

9、而是插入了对于勒的介绍,让情节舒缓下来。 五、说话断断续续,突出父亲此时内心极度的惶恐和不安。 六、说明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做法的不满。 七、安排我去付钱,别让女儿女婿看见,改坐别的船。突出出了克拉丽丝的有心计,冷酷无情的性格。 一、参考:于勒思念家乡,但又知道哥哥嫂嫂的性格,不会认自己的,所以不会回家。也可能存有一丝希望,哥哥良心发现,会让自己回家。 二、1表示对高局长的否定,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是一个官僚气十足,附庸风雅的人。 2、参考:结尾最精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八、多收三五斗 一、A 二、略三、略 四、米行粜米 街上购物、船头议论五、略 六、因为在丰年

10、丰收给他们带来希望,但是米价的猛跌带给他们极大的失望和打击,揭示农民命运的悲惨 二、问题探究一、 1用景物描写反衬江南吴县河埠头上热闹的景象。 2从数据上体现今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优越。 3通过对比揭示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从而更加珍惜新的生活。二、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要到的地方。 2恐惧心理的描写 3是一个有耐心、教子有方、关心子女成长的人。 九、成功答案 随文练习 一、1、错综复杂 2纷纭 3、浩劫 4、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二、略 三、赞扬、作用、重要性 四、1、作者对自我标榜的唯物主义行为的深恶痛绝,实质是对他们的讽刺

11、。 2、委婉的讽刺 3、赞颂与推崇 4、表明作者谦虚的态度 五、道理论证与引用论证。 因为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认为天资与机遇都是没有办法预期的、无能为力的,只剩下一条路勤奋。 六、如陈景润阅读上千本文献,终成为数学家。马克思写资本论。 问题探究 一、略 二、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2、因为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3、三、四两段运用举例论证,五段运用道理论证。作用是更好的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创造学思想录 二、 难于解决的难题(绳索打成的结) 思维定势 三

12、、雄厚的实力、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上下团结一心 四、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多问为什么,勇于思考,敢于发问,培养发散性思维。 五、同意 六、举例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 一、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 往往以判断代替想象,以抽象代替思维,不注意利用想像区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导致了想象力的衰退和枯竭。 什么是想象力,为什么青年以后想象力衰竭,如何锻炼想象力。 二、1、收获,肉体或精神的创造;葡萄汁,“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 前半句比喻创造,后半句比喻创造的巨大价值。 全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价值。 生命在于创造。

13、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的价值。 十一、学问和智慧 一、1、铢 会 浮 新 2、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豁然贯通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二、若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家便是是温暖的港湾。 三、“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四、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的智慧”论及“书的智慧”。 从关照人“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呼应“没有智慧”的“从事研究工作”的“许多人”,到了关照人们写作阅读的书“缺少智慧的书”。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五、1,选择好的适宜自己的书需要智慧;2,感悟、品味、剖析书本需要智慧;

14、3,读出独特的感受和认识需要智慧;4,学以致用需要智慧。 六、3、4 因为3、文中所有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4、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智慧的语言。 问题探究: 一、论点: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不应当形成矛盾关系。 事实论据:略 二、1、自己认为而事实并不是那样。(意思对即可) 2、学龄前儿童的提问是“孩子式的,幼稚的,表层的”;人长大后,极少数大人的提问是“非常智慧的,节骨眼上的,深层面的,触及到世界深层结构的。”(可引用原文也可概括回答,意思对即可) 举例论证),用爱因斯坦一生都在追问“为什3、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么”证明爱因斯坦保持“童心”,造就了自身的伟

15、大。(意思对即可) 十二、论美 随文练习 一、1、华美 2、俊俏 3、文雅 4、完善; 完满; 完好; 完备; 圆满 二、珍惜 美貌 才能 三、1、不能,说明美貌的人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2、不能,表示推测,语气委婉 四、证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 五、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层层深入 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七、略 问题探究 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2、前,给人美的感受,具体的美。后,美是一种意识,一种个人的意识,社会的意识。美是一种情趣,美是一种感受。抽象的美 二、1、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2、赞赏细心、自然、纯真的举止。鄙视粗放不拘的礼仪。 3注重小

16、节,从“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 ,“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等可以看出。 散文家谈散文 (1)绮丽:绚 丽 华 丽 艳 丽 明 丽 (2)婉约:婉 转 婉 约 委 婉 凄 婉 (3)淳厚:淳 朴 淳 美 敦 厚 憨 厚 (4)清澄:清 爽 清 洁 澄清 澄澈 2、晓雪认为,郭沫若在散文白鹭中抒写了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下列句子都选自白鹭一文,其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认识的一句是( C ) A、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B、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C、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规,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D、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

17、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3、作者指出郭沫若的散文除了“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一面之外,还有“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面,并进而说出自己“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试对这种论述方法作简要评述。 这种论述方法,不仅显示出作者逻辑严谨、极力避免简单化的思维方法,也同时表明,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除了一般的理论指导之外,还存在一个个人兴趣爱好与个人欣赏习惯的问题,更进一步证明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 4、晓雪评郭沫若的散文白鹭,却提及到其他几位名家的散文风格,这算不算“节外生枝”的冗笔,为什么, 不算。作者宕开一笔,是从“面”的意义上来比较散文的特点,用其他作家散文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证

18、明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5、白鹭一文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两者矛盾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不。第一个比喻是从白鹭形体美的角度说的,第二个比喻是从白鹭的神韵美方面说的。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所以“是一首精巧的诗”。而白鹭的神韵在于它与田园的极端和谐,为乡村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所以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白鹭第6段描写立于清水田里的白鹭,是如何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的, 第6段描写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这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匣”。在这幅画里

19、,白鹭带给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究竟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甜包容了白鹭,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 7、白鹭第7段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之上,作者于是提出一个问题:“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说说你的看法。 从作者的语气来说,白鹭并不是在“望哨”。它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本身就很有诗情画意,是很美的,一定会引发人们的种种遐想。“望哨”只是遐想之一。 8、简析课文引用古人描述的作用。 课文引用古人描述,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

20、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关于散文月迹、月迹) (1)诵读散文月迹,结合语境,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A、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表现“我们”寻月的急迫心情和找到月亮后的兴奋心情。 B、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表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月亮后的满足心情。 (2)散文月迹多次写了奶奶的话。把这些话找出来,思考一下:她的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这些话是在“我们”盼月、

21、寻月、争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不能满足时说的。这些话在内容上,起着激发童趣、点拨童心、启迪童智的作用,在结构上,起着穿针引线、铺设悬念、连缀场景的作用。 (3)小青评贾平凹月迹的短文中,多次提到这篇散文创造了一个“纯净透明”的境界。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月迹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其一,月迹营造了一种纯洁、安详、和谐的氛围;其二,描写了中秋之夜洁净明澈、富有人情味的月亮;其三,着意展现了“什么都感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的孩子们天真烂漫、质朴纯美的童心。 小说家谈小说 1、辨字组词 (1)烁(闪烁)砾(沙砾)铄(铄石流金) (2)概(概括)慨(慨叹)溉(灌溉

22、) (3)挎(挎包)跨(跨越)垮(垮台)侉(侉子)胯(胯骨) (4)碟(碗碟)蝶(蝴蝶)谍(间谍)喋(喋喋不休)牒(通牒) 2、茅盾对小说百合花的分析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下列表述有无不当之处,如有,请予修改。 (1)首先,作为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其次是“如何塑造人物”。茅盾正是抓住了这两个基本要素来行文的。 (2)故事和人物是密不可分合二为一的。“故事情节是任务性格的历史”,所以矛盾把展开故事同塑造人物联系起来分析,就是基于对小说创作的根本认识十分到位的缘故,因为他本人就是经验丰富的大作家。 (3)茅盾所说的“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

23、妙”,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与作家对人物的“风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把握没有必然的联系。 (4)茅盾认为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而且千变万化的,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区别不同作品来对症下药,进行批评和评论。为此,要求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还必须从总体倾向上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意蕴。 其中第(3)句“没有必然的联系”应改为“是密不可分的”。 3、下面两句话选自百合花故事情节发展的结尾部分。请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的两个“啊”字蕴涵的意思。 (1)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 看到伤员就是那位向自己借被子的通信员,内心的惊愕和悲痛抑制不住地表现了出来。 (2)(

24、“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这是通信员义举对新媳妇内心产生的震撼的反应。 4、百合花结尾部分写新媳妇执意为小战士缝衣肩上的破洞,说说她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对起初不肯借被子给小战士的懊悔,有对先前忸怩的愧疚,有因小战士不幸牺牲而带来的沉痛,有对小战士现身精神的崇敬,有对小战士美好心灵的怀念等等。 5、小说百合花最后两段刻意描写新媳妇的“狠”和“凶”有什么作用, 表现新媳妇善良质朴的人性。 6、结合课文的结尾说说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的用意。 “百合花”既指小说中情节发展的重要纽带“百合花”被,更象征着纯洁而崇高的情感,以“百合花”为题

25、,是对通信员和新媳妇质朴纯真品格和人性美的一种象征和映衬。 7、阅读百合花选段,回答问题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1)这四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开场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具体说明第4段中描写的气氛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是否协调,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不甚协调。一面是冷炮在轰响,而我却关注庄稼被雨水冲得青翠水绿,空气也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种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为是搞创作的,所以才会如此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在以后的情节中,注意到那些生动鲜明的细节。 8、阅读小说黑伞,回答问题 (1)在

26、雨伞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女孩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由绝望到激动,再到惊讶,最后到悲观失望的过程。 (2)从小说全文看,作品所写的“黑伞”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黑伞的黑色象征着人们互相提防、猜忌,缺乏信任的阴暗。 (3)作者在小说中倾注了对现实社会怎样的态度,请你作简要的归纳。 一方面在批评社会中人际关系紧张、互相缺少信任的阴暗面,另一方面也暗示改善人际关系的希望。 诗人谈诗 1、不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久,有风从北面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反映了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 的诗人的纯净、乐观 的心。 2、一个深夜

27、的记忆这首诗中,一个“流”字先后用了两次,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这样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同。前一个指(月光)如水一样流淌,这里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后一个指(星)移动。 3、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4、

28、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5、对曾卓这篇诗歌评论有以下几点分析,请你找出错误的一项并予以修改。 (1)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又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

29、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作者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虽然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所启迪作用。文中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诗歌被人们忽略了的意味。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3)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 (4)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受,就是指不

30、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如果曾卓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意义就不够重大了。 第4句“意义就不够重大了”应该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研读诗句,解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世人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阅读

31、鲁藜的短诗泥土,回答问题 (1)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泥土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全诗仅两节四句,前后两节在意思上有一个转折。前一节着重在告诫,告诫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以致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一节着重在劝勉 ,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与,甘做为人民事业铺路的泥土 。 (2)这首小诗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高贵的、特殊的”比作“珍珠”,把“平凡的、普通的”比作“泥土”。妥帖精当,形象鲜明,含义显得显豁而精警深刻;运用对比,将“珍珠”与“泥土”两两对照,取舍分明,发人深思。 (3)这首格言式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什么

32、样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的诗歌中,有不少体现这种思想的名言,请从你的记忆的仓库中举出两例,工整的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表现了诗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桃花源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1)缘溪行(沿着,顺着)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并怡然自乐(一起,一同) (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5)复延至其家(延请,邀请) (6)(咸来问讯(都)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原来的,先前的)(做标记) (8)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33、访求) (2、理解课文,在括号内填上省略的词语 (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

34、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课文第2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渔人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的话,只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既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又给读者留

35、下了发挥想像力的广阔空间。 5、课文第3段中哪句话表明了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原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6、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美好纯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这种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怀古、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既出后遂无问津者。” (1)第1段是怎样写出桃花源神秘色彩的, 先

36、写渔人颇有心计,“处处志之”。接着渔人据此报官,并在太守的支持下“寻向所志”,展开探访。然而本该万无一失,却“遂迷,不复得路”,从而写出了桃花源的神秘。 (2)第2段表现什么,作用如何, 表现桃花源无法寻找,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寻常人寻不到尚可说,连超俗的高士都“未果,寻病终”,足见桃花源不是一个凡人可以登临之处了。这一段引人遐想,“后遂无问津者”的结束句,更是韵味无穷。 8、阅读礼记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营造和睦(氛围)。 B、是谓大同。这样的

37、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2)根据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财产共有、人人出力、人人均有保障、社会风尚好。 (3)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有。 社会风尚好、没有压迫和战乱、人际关系和谐。 【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8、(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与朱元思书 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的泠泠之声;百鸟互相和鸣,

39、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2、下列判断有误的是( D ) A、文章开头“风烟”作两个词理解为妥。骈文是讲究对仗的,这两句是一对偶句,下句“天山共色”与上句“风烟具净”对仗,“天”和“山”为两个词,“风”和“烟”也该指的是风和雾。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C、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D、此文从头到尾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读来却使我们感到景中有人

40、,景中有情。作者的感情和作者的评价体现于文章的首尾,并自然而然地感染者读者。 3、作者描绘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异水奇山,各抓住了它们什么样的特点, 写异水,抓住它的清澈的静态美和湍急奔腾的动态美;写奇山,抓住它的形貌特征,且赋予生命活力,组成一首山、泉、鸟、猿以及群山与周围生态同存共荣的山林交响曲。 4、文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请举例说明。 示例:观察角度从低到高的变化先写水再写山。 5、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有些复杂,除了对山水的欣赏和热爱之情外,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含蓄地否定世俗社会,否定追逐名利的避世情感。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

41、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阅读下面一段评价骈文的文字,试具体分析课文有无当时一般骈文的弊病。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虽然用骈文写成,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加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流转自如。既有词句的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的上乘之作,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

42、,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 8、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妙在哪里,试作简要评析。 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大雪的威严,也为下文有人冒雪看雪作了映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好似一幅水墨画。请你为它题一个合适的标题。 湖山夜雪 (3)本文题目是写“看雪”,可是最后一段却写作者在湖心亭与金陵二客相遇,这样写是否文不对题, 否。金陵客“见余,大喜”,说明雪后看景者也非自己一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金陵客,实为作者心声;“问其

43、姓氏”的补叙之笔,则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东西。 捕蛇者说 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 (1)若毒之乎(怨恨、憎恨) 赋敛之毒(毒害) (2)貌若甚戚者(如,好像) 若毒之乎(你) 更若役(你的) (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一事) 不得宁焉(语气助词,不译) 时而现(焉(蛇) 犯死者二焉(语气助词,不译) 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 (2、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 (1)言之,貌若甚戚者。(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 3、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44、;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鸡犬不宁 ,多用来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 4、读课文第4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悍吏的凶狠致使鸡犬不得安宁 和捕蛇者的熙熙而乐或弛然而卧 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反映了蒋氏在重赋压迫之下的一种反常心态。 他表面上在庆幸自己逃过了重赋之劫难,其实饱含着无限的凄苦

45、之情。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感情,) 蒋氏虽然“一岁之犯死者二”,但能够得以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苦中有甘了。 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 作者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身后的同情。 6、选出下列表述中不够准确的一项并改正。 (1)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2)文章开头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 (3)“永之人争

46、奔走焉”,“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避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 (4)捕蛇者说出了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连出三个“死”字,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怕。三个“死”,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还来的。 第4相。“捕蛇之可怕”应为“捕蛇之可悲”。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 (1)选段中“号呼而转徙”“往往而死者”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饥渴而顿踣”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 修饰、承接和转折。 (2)选段中写蒋氏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赋”的不幸甚于“役”。 (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 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劳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8、比较阅读苛政猛于虎和捕蛇者说最后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苛政猛于虎也。”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 A、夫子式而听之(孔子) B、子之哭也(妇人) C、今吾子又死焉(妇人(的儿子) D、小子(子路) 识之(2)选文“苛政猛于虎也”句中的“苛政”指什么,柳宗元捕蛇者说引用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