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201805261538.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24009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20180526153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20180526153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20180526153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20180526153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理201805261538.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 (80分,每题2分 )1、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 (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2、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B“高高低”模式C. “高低高”模式 D. “三低”模式3、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与欧洲B.非洲与欧洲C.欧洲与拉丁美洲D.亚洲与大洋洲4、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

2、,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间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6、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7、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 ( )A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B 政府采用措施强制移民C 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 D 海外的就

3、业条件好8、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A13亿左右B16亿左右C19亿左右D20亿左右9、下面是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四种方案(如图),最合理的是 ( )10、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B、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C、我国大城市太少,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D、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有利于城市的郊区化11、城市六边形的服务范围嵌套规律理论主要用来指导( )A、工业生产和产品的类型 B、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和作物种类的配置C、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D

4、、交通运输和道路的建设12、下列居民区与工业区布局合理的是( ) 1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14、一般情况下商业区多位于( ) 市中心 城市的外缘 街角路口处 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A、B、C、D、15、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可能会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核污染ABCD16、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17、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引起()A环境污染日益

5、加重B绿地面积减少C农业人口比重下降D经济发展趋缓18、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知名度 种族和宗教影响ABCD19、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20、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机械化水平高 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科技发达ABC D21、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甜菜主要种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甘蔗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

6、交通C气候D水源2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A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B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C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D实现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23、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是()A集中分布在气候湿润的沿海地区B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C分布于市郊,紧邻消费市场D经营粗放,商品率很低24、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政策B市场C交通D技术25、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A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B水稻和甘蔗混合农业C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D牧羊和牧牛混合农业26季风水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地形B科技、土壤C市场、交通D劳动力、水源27关于美国中

7、部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交通便利 高温多雨 科技先进 人多地少,有利于精耕细作ABCD28、适宜大牧场放牧业的自然条件有()地广人稀 地狭人稠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ABCD29、阿根廷人为了保证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是()培育良种牛 打机井 发明海上冷冻船 种植饲料ABCD30、当前乳畜业主要分布地区大多在大城市周围,其原因主要是()A有充足的牧草供应 B劳动力丰富C地租较高 D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31、下列有关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措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发展科技,提高产量B实现机械化,提高生产率C厉行节约,减少自身消耗D使农业生产接

8、近消费市场32、美国城市中黑人区的主要形成因素是()A知名度B收入C种族D通达度33、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省会 地级市 县和县级市,其中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ABCD34、上述三类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BCD和35、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A城市的数量B城市人口数量C城市的规模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36、世界上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A南亚、东南亚、东亚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区 B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C美国、澳大利业、阿根延、南非等国D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37、世界上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A南亚

9、、东南亚、东亚的季风区和热带雨林区 B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C美国、澳大利业、阿根延、南非等国D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3840题。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20006500150010000死亡率()060625乙人口数3500600050010000死亡率()08072208138、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3.7 C0.885 D0.9539、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

10、、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40、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二、综合题:(20分)1、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其中C为过渡型,回答下列问题:(9分)图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_,计算方法是_ 。(2)、图中处于人口再生产“高低高”模式阶段的是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应

11、属于该类型。(3)、图中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的是_(填字母)。(4)、图中A型的特点为 ,高死亡率, 。(5)、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型模式,由于我国大力开展 _政策所形成。2、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图中,A、B、C、D、E、F反映的是 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 、 城市用地规模增大、 。(2)、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 。(3)、图中EF反映了 现象,其原因是 (2分) 。 (4)、图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它的城市化开始时间 ,处于城市化发展的 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 。答案一、选择题(80分,每题2分 )12345678910CCB

12、CBCCBAB11121314151617181920CCCBCDCACA21222324252627282930CCBBCACDAD31323334353637383940CCBADCBCDB二、综合题(20分)1、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其中C为过渡型,回答问题:(9分)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 B (填字母)。发展中国家 。(3)、_B_(填字母)。(4)、图中A型的特点为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5)、现代型 ; 计划生育 政策所形成。2、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 a 。(3)、 逆城市化 ,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坏境的要求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善(2分) 。(4)、 a , 早 , 后期 , 慢 。 -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