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051546.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548763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綦江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05154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綦江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05154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綦江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05154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庆市綦江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05154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綦江县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051546.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綦江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总分:100 分;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本卷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

2、活动表达他们对减 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 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 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商品值商 品 量 占 产 量商品量银(万两)比重(%)(%)粮食

3、245.0 亿斤16 333.342.1410.5棉花255.5 万担1277.53.326.3棉布31517.7 万匹9455.324.3952.8丝7.1 万担1202.33.1092.2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 3、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前夕()17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4、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 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 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

4、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5、2014 年 6 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 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珐琅彩瓷器深受各族人民欢迎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C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D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6、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 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 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

5、活更加丰富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 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 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小农经济发展B新航路开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8、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 20 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 20 道工序;景德镇的浮 梁县志又记载了 22 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

6、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 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下降为 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上升为 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10.、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 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 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1

7、1、据记载,宋代姑苏、云间等地的官营作坊里,“和雇”的工匠每日只有食钱 170 文、米2 升;而明朝嘉靖年间则出现“产相十而用相百”的现象。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政策的鼓励C消费观念的变化D经济形态的巨变12、学者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指出:“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 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 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了江南 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13、宋代

8、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一 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据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 迫,谓之钱荒”。宋代的“钱荒”现象A.说明国家财政困难B.反映了宋代商品流通不畅,造成钱币短缺 C.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D.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14、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 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 列属于“史识”的是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

9、现象严重。” 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15、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 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 官偿息外,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 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

10、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 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 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 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17.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 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 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 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

11、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18、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 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景德镇历史悠久 D、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19.据人民网报道:1974 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 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

12、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 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2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 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21.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 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

13、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 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22.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 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材料体现 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 )A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C 重返联合国D 实行不结盟政策23.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 年 4 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 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

14、还重申毛泽东在 1965 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 全面改善中美关系B 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 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24.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 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 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 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 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25.2014 年 3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马克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

15、为主题,来自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 进行访问。这主要反映出( )A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中国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 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D 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26.1972 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 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 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 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 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 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27.在决定把 1973 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

16、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 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 映出( )A.西欧国家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已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C.欧盟的不断发展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D.“冷战”中的不利地位迫使美国调整政策28.史学界认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对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和补充,主要是 因为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A.美国加深了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B.美国达到了遏制苏联的目的 C.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臻于完善 D.美国完成了全球战略的部署29.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 世

17、纪 60 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 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B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0.1971 年 10 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 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 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A. 西方世界三足鼎立B. 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C. 两极格局宣告结束D. 中国结束了被封

18、锁孤立的困境31.约瑟夫奈教授 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 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约瑟夫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依然遥遥领先B.国际力量分散,多极格局已接近形成C.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D.从不同角度,“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说法都准确32、1961 年 9 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 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

19、选择 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冷战”出现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 3 小题,共计 52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 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 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 者七八矣。”一一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

20、展趋势。(6 分)(2)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6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 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 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栽北宋 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摘自 2016 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材料二“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

21、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 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 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计,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 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 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宋朱或萍洲可谈(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 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10 分)(2) 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3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原因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22、。(12 分)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5 分)材料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多极化进程使主要力量彼此制衡,世界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 交织和相互依赖。世界多极化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区域间合 作逐步向前推进,国际形势朝着持续稳定地方向发展。随着和平因素的不断增长,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 喜的发展。1985 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 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和平为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环境,没有和平的发展环境,现今人

23、类社会所取得的社会建设和发展 成果都将付之东流,全世界国家都处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之中,都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独自发展;要想消除全 球安全威胁的根源,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只有持续坚持多边主义的发展格局。摘编自张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出现的背景。(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认识。(6 分)重庆市綦江中学高 2020 级高一(下)第一学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DBAD6-10:ACCAB11-15:ACCDC16-20:BCADD21-25:DDBBA26-30:AACDB31-32

24、:DC二、材料题33. (12 分)(1)发展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比重下降。(6 分答 3 点即可)(2)原因: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提高;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答 2 点即可)(6 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提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分析图表数据可以发现,从春秋战国 到隋唐时期,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 物种植面积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材料二记载:“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说明唐代土地利用率提高;“千里之内,业于 茶者七八矣”,说明农业发展,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大量种植

25、茶叶等经济类作物。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 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 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34. (25 分)(1)不同: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 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 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唐朝长安位于西 部高原,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 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

26、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2)特征:海外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陆上 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 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有 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有利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35. (15 分)(1)背景: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促进和平的因素不断增长。(9 分)(2)认识:和平为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环境,世界各国都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独自 发展;各国需要共同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6 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