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体备课定稿.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559097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体备课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体备课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体备课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体备课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体备课定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集备定稿一、 单元教学目标:(一)总目标1、知识目标:(1) 能比较熟练地用69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除法的口算。(2)能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知道乘法与除法的互逆 关系。(3)巩固除法的两种含义: 等分除: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包含除: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2、能力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能正确的选择乘法或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一分钟准确做对8道口算题。(3)培养估算的意识。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在具体情景中除法含义的运算过程,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激发学生主动

2、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二)课时子目标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3、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1、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 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

3、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4、 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二、 单元知识结构图: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表内乘法口诀求商 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等分除 除法 进一步巩固除法的两种意义 包含除 运用除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三、 教学重点剖析: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要素分析:(1)79的乘法口诀求商。(2)用口诀求商的方法。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意义有初步的体会,会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

4、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4、突出重点的策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7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口诀求商。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2、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3、 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熟练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除)一位数打好基础。四、 教学难点剖析第一课时教学难点: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1、难点具体体现为:459=

5、5 9 (5)=452、原因分析:表内乘法不熟练,因而计算出现错误。3、解决策略:1、 熟背乘法口诀,每节课前用5分钟口算69的乘法算式。新课前要检查学生表内乘法口诀全部过关,如把口诀补充完整的练习。2、 能熟练地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正确计算除法。3、 使学生理解除法就是平均分和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几个几),从而正确计算除法。第二课时教学难点:1、 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2 、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解决的策略:1、使学生理解算理和解题思路。2、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从问题中找出中间问题然后从已

6、知条件中找出解决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了中间问题了,则整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了。3、对应用题进行分类教学。五、 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1、知识迁移,学习新课2、提出问题,整理分类3、情境中培养数学意识4、加强口算练习每节课都应安排5分钟的口算练习。在学生熟练的基础上增设变式题,如()5=35,8=()( )等。六、 错题的采集和分析及练习题的分析1、错例估计:,8=()()和9=()()。学生容易填写成:8=(1)(8)和9=(1)(9)。2、错因分析: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通常是从左往右读题:81=8,所以误以为此题填写时是按从右往左填:8=(1)(8)。3、解决策略:老师应先引导学生审清题意,这是一组开放题,有多个答案,只要求学生填写一个就可以了,然后进行交流,得出填写时应注意除号前填大数,除号后填小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