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76995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18例晕厥患者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转归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LOC),导致晕厥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大多数呈良性结果。因其特点为发生迅速、短暂、自限,能完全恢复意识,一般也不留有其他不适,因此患者往往不重视,但部分晕厥是由危及生命的疾病引起,且易反复发作,造成严重外伤,因此对就诊的晕厥患者,均应建议住院观察,完善相关检查,尽可能明确病因,进行危险评估予以治疗,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晕厥患者的性别差异、年龄分布和病因、诊治,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其转归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

2、2015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心内科住院118例晕厥患者,其中男67例,女51例,年龄2486岁,平均年龄65.03岁,首次发作69例,反复发作49例。 1.2方法 我们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制定的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 年版)1、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版)2所提出的晕厥分类进行分类,共分3大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不典型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心源性晕厥 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对于晕厥入院的患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全面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心电图检查,根据上述初步

3、诊断过程获得部分诊断线索后,进一步完善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头CT,心脏血管影像学、直立倾斜试验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治,如上述各种特异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应考虑不明原因的晕厥,继续住院观察病情。 2结果 2.1病因与性别分布 晕厥病因较多,本研究118例晕厥患者病因分布如下: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位居第一59/118例(50%),以女性为多33/59例(55.93%),心源性晕厥占第二37/118例(31.36%),以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为主27/37例(72.97%),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占11/118(9.32%),此外我们把伴有意识丧失的非晕厥性疾病纳入统计中占11/118(9.32%)

4、,导致晕厥的各种病因分布,见表1。 病因与年龄分布:在年龄构成中反射性晕厥以中青年为主39/59例(66.10%),心源性晕厥中老年人占较大比例26/37(70.27%),见表2。 2.2治疗与转归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对于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及室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不同意射频的患者给予药物纠律及预防,急性心梗患者给予冠脉介入或冠脉旁路移植术,肺栓塞患者予以抗凝治疗,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嘱其避免触发因素,对其进行良好的预后宣教,识别早期前驱症状,采取平卧、下蹲、倾斜训练,外出时尽可能家属陪同,以将晕厥导致的致

5、伤致残率尽可能降至最低,在长期电话随访过程中心律失常行永久起搏器植入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未再有晕厥的发生,室速物治疗患者大部分可预防,仅1例患者再发晕厥,建议射频消融术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患者拒绝,继续药物治疗,器质性心血管病的患者经治疗后未再有晕厥发生,对于反射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通过上述的非药物治疗及宣教,大多数患者晕厥次数明显减少,自我防护意识明显提高。 3讨论 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占急诊科患者的0.9%1.7%1,住院患者的1%3%3,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目前已广泛认可,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导致晕厥的最主要原因,但预后较良好,心源性晕厥是导致晕厥的第二位原因,危险

6、性最高,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和全因死亡的主要因素,预后最差4,本组结果与上述描述基本相符。在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和情境性晕厥5为主,文献报道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所有晕厥的66%6,本文该类晕厥占23.73%可能是样本比较小的缘故。心源性晕厥是危险性最高的晕厥,老年患者占主要病因,本研究与此相符,其中以心律失常性晕厥最为危险,可直接致死,本研究心律失常中以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所占比例较高59.26%,这与一些文献报道相符7,8。以往晕厥分类中包括了脑源性晕厥,但在最新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制定的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 年版)中剔除了此概念,将其称为伴有意识丧失的非晕厥性疾病,

7、在本组研究中考虑伴有意识丧失的病情风险性,将此类疾病纳入分析中。 晕厥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不断增加9,探讨晕厥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于:预防猝死,降低致伤致残率,因此快速明确病因,避免晕厥再发,成为治疗当务之急,对于晕厥入院患者除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等初步评估,还应酌情选择如下检查:对于年龄大于40岁不明原因的晕厥,可行颈动脉窦按摩(CSM);直立体位评价:卧立位试验,直立倾斜试验;心电监测(无创和有创);心脏电生理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影像学技术;运动试验;心脏导管检查;精神心理评价;神经评估。适用于晕厥可疑为癫痫或为原发或继发自主神经衰竭所致时,以便发现潜在病因。当初步评估后尚无法明确晕厥原因时,应立即对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进行评估,力求做到:力图明确病因并据此予以特异治疗;评估患者的危险性,患者所患的基础疾病较晕厥本身更有意义。 总之,晕厥的病因很多,对于新发和反复发作的晕厥患者住院的目的不仅是明确病因,我们也要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晕厥患者意识丧失时易发生创伤,反复发作晕厥患者生活和自理能力降低,心理上也受很大影响,因此预防晕厥再发和减少相关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