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77220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研究综述文献标识码:A 明末著名藏书家毛晋所辑六十种曲原名“绣刻演剧六十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奇总集和规模最大的戏曲总集,共辑录戏曲作品六十种,所用刊本多为善本,剧目亦多是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脍炙人口的佳作,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尤其是研究明传奇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但因“词曲小道”等观念影响,长久以来六十种曲一直处于随印随毁的状态之中,研究者亦属寥寥,这种状况直到民国时期才略有改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六十种曲的关注度逐渐上升,陆续有一些论文问世,目前关于六十种曲的研究者及学术成果明显增多,研究视角更为多样,研究方法亦更为丰富。笔者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六

2、十种曲的研究情况加以简单的梳理、分析。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端草创,初见端倪 我国学界关于六十种曲相对系统的研究大致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如吴梅、郑振铎等前辈学人虽也曾对六十种曲的价值影响、版本源流等问题有所论及,但绝大多数都只是只言片语,较为零碎、不够系统。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一些以六十种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的相继出现这种状况才有所转变。由于六十种曲研究在自其问世以来三百余年间一直鲜有进展,且中国古代戏曲研究整体上相对滞后,这一时期以六十种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普遍带有草创未就的特点,相关研究也多为基础性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版本研究。主要包括六

3、十种曲的历次刊刻、复刻、校点等情况。俞为民对六十种曲的早期刊刻、命名及版本质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马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六十种曲的最主要研究者之一,他最初关注的也是六十种曲的命名问题;同一时期的徐怀安则详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六十种曲的刊印情况。以上研究多着眼于六十种曲的版本源流,重点探究六十种曲各刊本的编订情况、质量优劣等问题,是植根于版本学领域的溯本清源式的基础研究,基本理清了六十种曲自问世以来的版本流变等难题,取得了比较扎实的研究成果。 选编者研究。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六十种曲虽为毛晋汲古阁为选录、刊刻,但不能据此简单认为毛晋就是六十种曲的唯一选编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六

4、十种曲研究中关于选编者的研究占比很大。对此马衍认为凌潆初、冯梦龙、陆贻典等人可能参与了六十种曲的编选与校订工作,俞为民和徐扶明也都认为选编六十种曲是群策群力的结果。通过梳理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当时学界对于六十种曲选编者这一问题已有基本共识,即毛晋是六十种曲的主要选编者,但六十种曲的选集并非毛晋一人之功,冯梦龙、凌漾初等人也有可能对六十种曲的选集提出过建议或有所指导,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参与了具体的辑录工作。 具体内容研究。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对于六十种曲的研究整体上还不甚深入,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十种曲选剧原则和所选剧目的版本、分类、特点等问题,且多数研究者也只是蜻蜓点水,对此问题研究最为深入、系统

5、者是马衍,他认为六十种曲“每套十种的编刻均有一个中心”,“有体例不严密之嫌,但绝非随得随雕”,对六十种曲的剧目分类马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可分为爱情剧、政治剧、道德风化剧和神仙道化剧四类。另外,马衍也还指出六十种曲注重所选版本的质量和完整性并加以严格校订、所选作品几乎皆为明代盛演不衰的剧作,全面选取了明传奇各个发展阶段、各个主要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学界对于六十种曲的研究还相对笼统。虽然研究者们的研究内容看似较为丰富,但大多浅尝辄止,针对某一方面作深入论述的论文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待提升。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这一时期的关于六十种曲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也不

6、十分深入,但正是这些严谨、扎实的基础性研究为后来不断深入发展的相关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缓慢发展。视域渐开 进入新世界的第一个十年,学界关于六十种曲的研究发展得依旧较为缓慢,十年之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公开发表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关论文数量很少,主要研究者也仍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者为主。但这一时期学界对于六十种曲的研究工作也呈现出较为可喜的一面,学术视野有所开阔,所研究的内容在前一时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已呈现出由基础性的一般研究向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过渡的色彩。主要体现在: 研究范围的拓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中涉及的学科主要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

7、典文献学。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汉语言文字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对六十种曲有所关注,这一时期少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问世。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叶桂郴从汉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人手,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和明代文献的量词中深入研究了六十种曲和明代量词的分类及搭配关系,在当时颇为别开生面。虽然整体上看这一阶段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涉足六十种曲研究的情况还很少见,取得的成果亦不太多,但他们的介入使六十种曲研究范围得到了扩展,也是六十种曲研究有所发展的体现。 研究内容的深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针对六十种曲的研究中,宽泛的笼统性概述是一大显著特点,当时的研究者们刚刚对六十种曲展开系统研究

8、,尚难以做到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起的研究者们的研究切入点开始更加具体、精细起来,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李佑球的学位论文爱情剧研究、刘叙武再论的几个问题等都是这一时期六十种曲研究具体化、精细化的代表。同时这一时期六十种曲研究开始也涉及当时的学术热点问题,随着研究者们对于六十种曲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当时的学术热点与六十种曲相关研究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起来。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士人心理”、“文人心态”等问题开始被学界关注,至21世纪头十年渐成一股热潮,马衍等研究者亦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与明代文人心态等论文。 可以说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于六十种曲的研究有一定的?l展,并取得了一些成

9、果,而少量以六十种曲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界对于六十种曲的研究有所深入。虽然有不少以戏曲史、汲古阁刊刻业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论文中也会对六十种曲有所提及,但专论六十种曲者依旧寥寥。从数量和体系化程度看,这一时期针对六十种曲的研究仍不成规模,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也并未有太大增长,整体而言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2010年至今:数量大增。研究深入 及至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学术界对于六十种曲的研究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沉淀,基本完成了由基础性的一般研究向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的过渡。相较于前两个时期缓慢的发展而言,这一时期学界关于六十种曲的研究发展得极为迅速。研究者和研究

10、成果的数量较以往三十年大大增加,其中尤以各大高校学位论文的增多最为明显。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六十种曲研究的研究视角极大丰富,研究方法更为多样,整体上呈现了更为细致、全面、深入的研究特点: 形象研究的发展。2010年之后,随着六十种曲研究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六十种曲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王姝学位论文中的婢女形象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郑志新学位论文中的母亲形象、山西师范大学硕士杜文明学位论文中的侠义形象研究、张丽娥与霍有明联名发表的论文身堕风尘,志悬霄汉:妓女形象特质析论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研究成果,整体上看六十种曲人物形象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1、对比研究的兴起。在2010年之前的六十种曲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对六十种曲进行专门化研究,虽然他们也会将六十种曲与其他戏剧选本或文学作品加以对比,但多为只言片语,少有人将这种对比研究深入地进行下去,更不见专论之文。2010年之后,将六十种曲与其他戏剧选本、作品对比进行研究者逐渐增多。马衍在其论文世俗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文士范本“三言二拍”和文士形象比较中将六十种曲和“三言二拍”中的文士形象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冯静在其学位论文与婚恋剧女主人公群像比较研究中将元曲选和六十种曲婚恋剧女主人公分为闺阁女子、风尘女子、其他三类,从婚恋态度、爱情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除了形象上的对比研究外,其他方

12、面的对比研究也发展了起来。马衍在其论文对王实甫艺术体制的重新认识兼论的编选体例中从艺术体制的角度对六十种曲收王实甫西厢记与元曲选、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未收王实甫西厢记的问题做了对比研究,借此对论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做了十分深入的探讨。 这一时期,六十种曲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除以上两方面外,关于六十种曲的叙事模式、思想文化和诗词用谶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所发展。整体上看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时期,取得的学术成果也较前两个时期明显增多。 六十种曲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尤其是明代戏曲史、传奇史的重要资料。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六十种曲研究从无到有,已取得不少成绩,研究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提升。但六十种曲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看,虽然近年来相关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但至今尚未有专著产生,许多领域的研究仍处空白状态,已有的研究也多有可以深入挖掘的余地。整体上看六十种曲研究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仍需要广大研究者们进一步完善研究思路,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对六十种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