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77429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纪念原因及历史作用探析纪念活动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尤以“逢十”纪念最为热烈、隆重。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官方对辛亥革命举行过4次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逢十”纪念活动,而对孙中山的12次高规格的“逢十”诞辰与忌辰纪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从“记忆”史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还不多,仅有张海鹏先生写过三篇文章,因此,尚有许多地方有待拓展。本文拟对大陆辛亥革命纪念的原因与历史作用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辛亥革命纪念的缘由 ?略笤凇兑鞘健?治与权力一书中特别强调,政治仪式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是重要的,因为政治的权力无论在哪里都是经由沟通的象征方式而表达和

2、改变的。国内也有学者指出:“通过仪式与象征的运作,国家权力与政治力量深刻而透彻地嵌入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行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政治仪式,既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也是延续传统,弘扬辛亥志士的精神,表明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及传承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需要。 ?湟唬?现实政治需要。韦伯指出:“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政治仪式,对于执政者来说可以寻求政治认同和合法性来源。有研究者指出:“作为政治仪式的每种纪念活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与形势发展及政治需要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在政治

3、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复确认、强化,特别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胡国胜: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1期。)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团可以凭借这一手段来表达和加强集团的情感和团结,从而使其成员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一致性。”(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仪式不仅从认知上影响人们对政治现实的定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情感力。人们从他们所参与的仪式中可以获得很大的满足。统治者努力设计和利用仪式动员民众的情感支持其合法性,并激发起群众对其政策的热情。”(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

4、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页。)可见,纪念仪式传播着一些共同的文化称号或象征称号,使大众在这样的活动中确认了意识形态认同,确认了与其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仰,从而使各种思想观念得以整合,意识形态得以重塑。 韦伯认为,合法性资源主要来源于传统、法律和民意三方面。在现代中国政治社会中,纪念仪式所能提供的主体合法性资源是民意。辛亥革命纪念聚集了多种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情感和价值观:一方面通过纪念仪式促使大众信念中的感情流向一个共同目标,以提高积聚民意的效率;另一方面如同一块巨大而干燥的海绵,能够吸收民意之泉中流淌出的政治认同,从而提高获取民意的效率。此外,这些纪念活动通过将政治信息转化为政治记忆,为合法

5、性提供了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基础(参见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4期。)。辛亥革命纪念作为一种国家行为,通过仪式的操演,形成对大众的心理暗示与精神导引,增强大众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参与者和观众被带入权力及其合法性建构的历史性体验中。 ?涠?,延续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传统。中共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参与者和继承者,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怀有深深的敬意,在民主革命时期便曾给予纪念。孙中山逝世的第四天,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发表了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和中国共产党致唁中国国民党,对“中山先生临终之政治遗嘱及其毕生反抗

6、帝国主义反抗军阀之革命事业表示极深之敬意”(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403页。)。中共机关刊物向导于当月21日出版了孙中山特刊。次年2月16日,中央发出关于孙中山先生纪念日宣传大纲(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随后于周年纪念日发表了告中国国民党党员书(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告中国国民党党员书,向导第146期。)。后因国共分途而暂停纪念,国共二度合作后中共重启纪念活动。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

7、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新中华报1938年3月15日。)。同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怎样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董必武也写了回忆第一次谒见中山先生作为纪念。4月,延安解放第33期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特辑。以后对孙中山也时有纪念。 ?泄苍缙诹斓既硕孕梁锩?时有评说,中共中央于1924年10月在其机关报向导上专辟“双十特刊”,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肯定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中共中央于1927年10月10日发表了为纪念辛亥革命告民众书。此后,中共忙于在残酷的环境下求生存而中断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1936年

8、吴玉章写了纪念中国辛亥二十五周年的一个回忆刊登在巴黎救国时报第61期上(辛亥革命二十五周年的一个回忆,载吴玉章文集下,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页。)。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以示纪念。19411946年,延安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中共机关报解放日报均刊发社论和纪念文章。1941年10月6日,中央发出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提出“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10月10日,延安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解放日报“双十国庆纪念特刊”发表朱德的辛亥回忆、林伯渠的荏苒三十年、吴玉章的以三个希望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周年(解放日报19

9、41年10月10日、11日。),董必武为新华日报代写了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社论。1942年延安除举行热烈纪念活动外,中宣部召集辛亥革命座谈会,纪念特刊发表了朱德、林伯渠、李鼎铭、吴玉章、李六如、徐特立、范文澜等人的纪念文章。1943年的纪念特刊发表田家英的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纪念辛亥革命三十二周年。1944年辛亥革命纪念日,该报刊登了周恩来如何解决的讲演和续范亭、范文澜的纪念文章。1945年发表了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和平建设的社论,1946年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延安各界举行群众集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发表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的广播讲话(解放日报1942年10月10-11日,1943年10月10日,19

10、44年10月10-11日,1946年10月11日。)。1947年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延安五老”之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等纪念辛亥革命36周年的谈话和文章,声讨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参见人民日报1947年10月12、13、15日。)。可以说,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举孙中山的旗帜,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拥护和民主党派的支持,新政权建立后同样需要这面旗帜,以调动各方力量建设新国家。正如周恩来所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将永远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这个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11、可见,建国后纪念辛亥革命既是中共的传统,也是坚守承诺。 ?淙?,表明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真正继承者。谁是孙中山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不对等的博弈。蒋介石国民党以正统自居,利用掌控的国家资源,通过制造对孙中山的崇拜而声称自己是孙中山的当然继承者,但他们把对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仅仅停留在仪式政治上。中共则践行孙文学说,高举唤起民众、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帝国主义的旗帜,并在实践中把自己的事业与孙中山的思想相对接,从而“占据了解释孙文的制高点”(罗时汉: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448页。)。1927年发表的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指出:“国民党既然与共产党分

12、裂,既然自绝于工农民众,既然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既然背叛革命,那么,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317、322页。) 1941年10月6日发出的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重申:“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对于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76页。)纪念辛亥革

13、命36周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指出:“我们在解放区的工作,一切均与革命的三民主义原则相符合;我们真正发挥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董必武: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人民日报1947年10月13日。)“真正继承辛亥革命精神的只是中国共产党而非其它,同志们,中国的解放历史任务,过去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是落在我们的肩上!”(徐特立:从今日回忆辛亥革命,人民日报1947年10月15日。)宋庆龄也称颂“中国共产党正在把孙中山先生所草拟的中国工业化的计划骨干,给与具体的内容”(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页。),“担起了他的使命”,“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宋庆龄选集

14、下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373页。)。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何香凝、屈武、胡厥文、朱学范、何鲁丽等在许多讲话或文章中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李济深诗文选,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6、686、771、781、835、955、974、1001页。屈武:携起手来共同完成统一大业,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0日;胡厥文: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共同献出全部心力,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0日;朱学范:继承孙中山遗志促进祖国统一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0日;何鲁丽: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团结报2001年

15、10月11日。)。 ?后,从毛泽东到现今中共领导人一直把自己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们未尽的事业,而且把它更加发扬光大。毛泽东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胡耀邦说:“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都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做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

16、10月10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把辛亥革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看作“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并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称作“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胡锦涛亦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

17、己的亲密朋友。”(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3日。) ?渌模?弘扬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精神。毛泽东曾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543页。)辛亥志士为推翻清朝统治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孙中山为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努力,正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借鉴的精神。何香凝在建国初即提出要“效法孙中山先生永远前进的精神”(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1页。)。林伯渠在纪念孙中山诞

18、辰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应当积极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把它当作我们民族的珍贵遗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林伯渠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朱德也说:“回忆辛亥革命的历史,继承和发扬这次革命的光荣传统,吸取它的宝贵的历史教训,在今天还是有重大意义的。”(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7页。)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社论指出,“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的高尚品德,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赤子之心,放眼世界、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以及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可为万世楷模。孙中山先生这种战斗不息的爱

19、国主义热诚,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永远值得弘扬和光大”。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指出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辈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可见,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是辛亥革命纪念的重要旨趣。 ?湮澹?为实现振兴中华和祖国统一进行社会动员。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20、”(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页。)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共孜孜以求的愿望,也是孙中山的遗愿。辛亥革命纪念可以把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海外侨胞等凝聚在一起,是实现这一夙愿的最佳社会动员方式。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的领土台湾还受着美国的侵略。一切爱国者,一切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应当共同努力,实现台湾的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的开会词,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董必武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指出:“美帝国主义仍然霸占着我国领土台湾,美国的武装力量不断地侵犯我国的领海、领空祖国统一

21、的神圣事业还没有最后完成。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些地方的爱国同胞,缅怀先烈,一定也和我们一样,对于妨碍祖国统一的美帝国主义感到深切的痛恨”,呼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9、497页。)。从1980年代起,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问题提上政府工作日程,辛亥革命纪念成为最佳社会动员场景。1980年10月7日,政协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决议指出,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隆重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宣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学习和发扬辛亥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对于巩固和发展革

22、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统一大业,同心同德,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协常委会举行第十三次全体会议 决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组成筹委会,人民日报1980年10月8日。)。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把实现四化建设和完成统一大业作为当时要实现的三大任务中的两项。他指出:“使富强雄伟的中国,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是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为此,“我们必须以辛亥革命以来的无数革命先烈为榜样,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3、,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这是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它将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强大动力”。而“尽快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要求,已成为日益高涨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1991年举行的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家主席杨尚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摆在我们人民面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我们一定要使落后的中国富强起来,重新跻入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在讲到祖国统一问题时说:“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孙中山

24、先生的遗愿。”并表示相信,“只要海峡两岸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就一定会早日实现”(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大会上杨尚昆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0日。)。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说,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是海内外一切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一个宏图伟业,“全体中华儿女都应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对祖国统一问题,他指出:“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远发展,理应成为两岸人民包括各个党派、团体共同的大目标”(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通过纪念辛亥革

25、命激起大众对振兴中华和祖国统一的使命感,也是它的题中之意。 ?硗猓?传承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孙伏园先生在人民文学1954年5月号上发表的回忆五四当年中说:“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年比一年更趋明显;五四运动的具体印象,却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也出现类似现象,借用陈平原的话说,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辛亥革命的“具体印象”就难保不“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没有“具体印象”的辛亥革命,只剩下口号和旗帜,也就很难让一代代青年人真正记忆(陈平原:“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光明日报2010年5月4日。)。如武汉是辛亥首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在上世纪后半期

26、连许多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都不知道工程营、楚望台等赫赫有名的辛亥革命遗址(全国政协将隆重纪念“辛亥百年”,长江日报2008年3月4日。)。因此,通过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及建设纪念空间来使一代代青年人获得对辛亥革命的“真正记忆”和“具体印象”实为必要。 ?如有学者指出的,辛亥革命“这样的一次革命运动,这样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积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一个重要源泉”(张海鹏: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它“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而且是20世纪以来中国

27、一系列新气象、新变化的起点和基础。它所强调的主题“统一、主权和国家强盛”(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550页。),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期盼。因此,当代中国对之进行最高规格的纪念也是理所当然的。 二、 辛亥革命纪念的历史作用 ?湍罨疃?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对辛亥革命的国家纪念,通过纪念大会、参谒仪式、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发行纪念邮票与纪念章等形式,利用报刊、广播影视、出版机构、电子媒体等大众传媒,形成中央与地方呼应、官方与学界配合、全国各党派共同纪念的宏大场面,在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

28、而深远的影响。 ?谝唬?诠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1949年以来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对辛亥革命作了科学诠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给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官方定位。毛泽东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页。)在1956年撰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称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此后,胡耀邦、杨尚昆、江泽民等在辛亥革命“逢十”纪念讲话中都重申辛亥革命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以后的一系列历史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一定位也为学术界所接受。其二,肯定了辛亥革命的

29、历史地位。一是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终帝制”,“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毛泽东认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一项“丰功伟绩”(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董必武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讲话中说,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在广大的人民中造成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把皇帝从它的宝座上一脚踢了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488页。)。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树立了民

30、主共和的旗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江泽民在时隔10年的纪念大会上重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二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林伯渠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大大地获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林伯渠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在建国后举行的首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

31、,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在开会词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吴玉章也认为辛亥革命使人民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说:“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江泽民后来也说: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因此,毛泽东称它是第一次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胡耀邦把它作为“民主革命的开端”,杨尚昆、江泽民则把它视为中国

32、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其三,科学的、历史的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功勋。历次纪念大会都对孙中山以高度评价,称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并且同军阀势力坚持斗争;领导国民党同共产党实行第一次合作,把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发展为国民党一大时期的三民主义,是他主要的历史功勋(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0日。)。 ?诙?,表达、宣传了政府及各党派的

33、主张。“仪式不仅是表达某些信仰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某些事情只能用仪式来表达。”(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通过纪念活动表达政府和各党派的主张是这种仪式的常态。1949年以来大陆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其政治表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革命史和建设史,表明中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二是表达了进行现代化建设,致力振兴中华的宏愿。这两点从毛泽东到当下的中共领导人以及民主党派的代表在历次纪念活动中都有相同的表达,前面已论及,不再赘述。三是重申中国政府及

34、各党派对祖国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生为谋求国家统一奔走呼号,“至今依然起着中国统一的象征的作用”(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安滕彦太郎语,参见日中友协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0日。),因而也成为历次纪念活动最重要的主题。国家领导人和民主党派代表透过历次纪念活动都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周恩来号召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而奋斗。何香凝在讲话中也呼吁台湾同胞起来和祖国人民一道,为把美帝国主义赶出台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2页。)。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

35、0周年讲话中说:“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的第三件大事”,重申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及次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代表了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提出通过接触、谈判来消除隔阂,建立互信,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时,国家主席杨尚昆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针,而台湾当局坚持“反共拒和”,推行“弹性外交”,实际上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台独”分子分裂民族、分裂国家的活动一样,都是为列强侵略中国服务(在纪念

36、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大会上杨尚昆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0日。)。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论及这一问题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谋求祖国统一和人民福祉的主张是真诚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回避不了也不能模糊的。他表示:“我们有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也有制止任何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继续推进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和谈判,加强同反对台独、主张统一的台湾各个党派和各界人士交流对话,大力推进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

37、交流,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立场。同时,历次纪念活动还宣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 ?谌?,弘扬了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精神。政治仪式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世界,也重塑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国家层面,作为仪式的政治运动则是权力的实践或者实验,其目标是要灌输一套思想体系,推行一套行为方式,教会一套革命话语,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辛亥革命纪念

38、既是传承辛亥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途径,因而从党派到政府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均赋予辛亥革命精神新的内涵。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的讲话中提出,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最伟大的遗产”(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的战争与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背景下,中共领导人在纪念辛亥革命时提出要坚持辛亥志士的革命和团结精神,强调“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继续高举革命和团结的旗帜”(周恩来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39、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0日。),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斗争精神。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先生,就要进一步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反帝斗争精神。”(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 周恩来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11月13日。)宋庆龄提出,应该从孙中山的爱国热情、革命毅力、学习苏联的决心上体会他的“奋斗精神”(宋庆龄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在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时,把辛亥志士和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视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和中华民族重要力量的源泉。强调孙中山提出的振

40、兴中华、“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实行“开放主义”“要学外国的长处”及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分裂祖国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迪、教育和鼓舞作用(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大会上杨尚昆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10月10日;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另外,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空间的各种展示,也传扬着他们的精神。邵力子在参观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会后曾说:“这里是学习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爱国思想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斗精神的最好课堂。”(“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会”在北京开幕,人民日

41、报1956年11月13日。)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谈到辛亥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社会效益时说:“除了历史知识的传播以外,当然也包括多方面精神文明的效应,这是不言而喻的。”(章开沅演讲访谈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谒模?构筑了两岸交流的平台。对海峡两岸来说,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精神激励”,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纪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0日。)。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两岸对峙而使

42、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纪念各说各话。为改变这种状况,1981年5月19日,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表示,欢迎台湾和海外有关人士和学者参加大陆的纪念活动。8月22日,大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组委会正式邀请台湾省的史学同行参加这次学术盛会,共同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研究交换心得(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筹委会举行首次会议,人民日报1981年5月20日;刘大年代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组委会 欢迎台湾学者参加学术讨论会,人民日报1981年8月23日。)。但因台湾坚持“三不”政策而未得回应。自1983年8月在北京举行两岸第一次学术交流会,打开了两岸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大门后,举行辛亥革命及

43、孙中山纪念的学术研讨会多有台湾学者参加。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在大陆辛亥革命纪念时从有台湾学者参与逐渐演进为党派加入。继2000年10月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来大陆祭奠中山陵后,2005年35月,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来访大陆,并拜谒中山陵。2006年10月8日,台湾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参访团受邀来武汉参加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活动,开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之先河。国民党副主席林世益认为,举办这一活动是大家对历史的怀念,这是大家的共同记忆。经由这些活动的举行,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两岸之间同宗同族,这些活动就是两岸的连接点。2010年9月,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44、杨松率团赴台举办“辛亥首义、武汉文化周”,是透过辛亥革命加强两岸联系的有益尝试。可见,两岸以辛亥革命记忆为精神纽带的交流平台正在不断拓宽。 ?谖澹?保存和传播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近代国家通过官方叙事、纪念碑、纪念馆、纪念日、博物馆等场所来保存、展示这些记忆,并将其作为传统加以继承(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空间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记忆是显而易见的,每一座纪念碑都是铭刻辛亥志士的史诗,辛亥革命及相关遗存的维护与开放,是辛亥历史记忆的标本,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纪念馆、博物馆对相关文物的征集与搜寻,收藏与展示,整理

45、与出版,成为储存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巨大硬盘。纪念仪式也是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保罗?康纳顿认为:“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了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我们用词语和形象向自己表现过去,以此保存关于过去的不同说法。纪念仪式是它突出的例子。它们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0页。)纪念活动通过特定的方式,可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置身历史的场景中,去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从而使过去的历史得以保存。记忆需要重复,重复强化记忆。一次又一次辛亥革命“逢十

46、”纪念活动中的“官方叙事”,是对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浓墨刻写,也是对辛亥革命集体记忆的强化。另外,每一次纪念时历史见证者的回忆,也成为保存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重要一环。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全国政协号召高龄委员撰写回忆录,一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政协委员撰写了许多回忆文章,由全国政协选编了辛亥革命回忆录6册,还有以个人著作形式出版的回忆录。1981年是保存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最高峰,以资料整理出版为亮点。当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了辛亥革命回忆录第7集,并再版了前6集;文史资料选辑第7577辑选刊了一组未发表过的辛亥革命史料;北京出版了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和近代史学者的研究专著,如孙中山年谱、孙

47、中山全集、孙中山思想研究及孙中山选集;湖北出版了湖北革命实录馆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等一批有关辛亥革命书籍;江苏也陆续出版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书籍六种: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6、7辑,辛亥革命在南京,档案资料汇编南京临时政府,还有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和北京临时公报;近代史研究第3期出版了纪念辛亥革命专号。此外,山西、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武汉等省市及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也相继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史料专辑,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献礼。此后,学术纪念文本的存世成为新的记忆形式,如辛亥革命90周年时湖北出版界就出版

48、了以“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丛书”为主的一批纪念辛亥革命图书。可见,每次纪念活动对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碎片的整理,不仅是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追寻,同时也是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多重书写和集体记忆的传播。 (责任编辑:陈炜祺) Analysis to Memorial Reason and Historical Function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49 Sun Zexue ? Abstract: Official of chinese mainlands grand memory 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since 1949, as a kind of political rite, not only realistic political ne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