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2393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浅析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双方交流、协商中的身份问题开始凸现。但鉴于事务性交流相对急迫且容易操作并达成共识,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过于敏感和复杂,两岸于1992年在事务性商谈中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搁置了双方在“一个中国”涵义认知上的分歧。2008年5月之后,“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建立初级互信与恢复制度性协商的基础,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按照“先经济后政治”的协商秩序,政治、军事、涉外事务等敏感问题迟早会成为两岸协商的议题,而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更是首当其冲。 一、两岸关系发展中

2、的“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两岸受权民间团体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也即“九二共识”。台湾海基会的口头表述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1大陆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111“九二共识”是在双方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基础上,照顾各方利益,搁置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含义的争议,以灵活方式求同存异而达成的,体现了两岸中国人的政治智

3、慧,确立了两岸商谈必需的政治基础,成为两岸谈判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事实表明,“九二共识”达成之后并没有使两岸关系迈向和平发展的大道。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先是单方面将“九二共识”解释为“一个中国内涵,各自表述”,之后更是在“独台”道路上越走越远,相继提出“一国两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阶段性两个中国”乃至“特殊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主张中国只是一个“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概念。台湾当局大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曲解了“九二共识”的本意,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李登辉主政后期与陈水扁执政的八年,“九二共识”屡遭台湾当局回避、模糊、歪曲,甚至被解释为“没有共识的共识

4、”,两岸关系也因此紧张、倒退并数度接近危险的边缘。 按照已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的看法,虽然双方对于实现国家统一的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在看法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态度是一致的;双方暂时搁置的是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争议这是汪辜会谈能够产生政治互信并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基础2。2008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高票胜选,双方因此迎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期,随之衍生出来的“和平红利”也使双方对“九二共识”这一建立互信的基础倍加珍视。2011年1月1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5、在“总统府”发表以“壮大台湾,振兴中华”为题的元旦文告,提出了对未来的四项期许:“百年树人”、“百年生机”、“百年公义”、“百年和平”,其中的“百年和平”一项,马英九强调以“九二共识”恢复两岸协商,台海的和平是东亚和平与繁荣的基石3。随后的台湾“陆委会”20周年年庆、国民党廉能委员会会议以及数次媒体采访中,马英九多次重申台当局明确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并强调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稳定发展。大陆方面,2011年1月12日国台办发言人也表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失去了这一前提和基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将无从谈起4。 “九二共识”固然为两岸

6、建立互信奠定了基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揭开大幕并使两岸共享和平与繁荣的成果,但这都不能掩盖如下事实:两岸在“九二共识”这一“共识”上仍有分歧,因而“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局限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台湾当局依旧出于维护“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而将“九二共识”解释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而大陆虽不接受台湾方面这一解释,但也选择了“搁置争议”的方法避免了“九二共识”的认知差异影响到两岸之间的事务性协商与经贸、文教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事实上,“九二共识”仅是两岸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而两会从未就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进行讨论。海基会表述内容

7、仅提及“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而没有系统表述其具体认知,而海协会则主张“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可见,“双方以各自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是共识,而对一个中国的内涵,双方既未讨论,根本没有共识”112。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还是相对牢固的,根据双方坚持的“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的协商秩序,若使两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双方必须开始着手准备解决更困难、更敏感的议题也即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签署和平协议。而政治、军事安全领域议题的协商则需要双方建立更加稳固的政治互信,进而也就需要双方尤其是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议题上继

8、续保持其一贯的承诺,而两岸彼此的身份问题也是两岸要进行更深层次、更敏感议题协商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届时,鉴于“九二共识”本身以及“一个中国”的内涵为何两岸仍有分歧,两岸就需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更高的默契,化解既有的争议并进而充实“九二共识”的内涵。当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的主题还是双方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推进两岸制度性协商与经贸、文教等领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交往合作。“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遇到瓶颈时,暂时搁置高阶政治争议,先从解决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入手,或许是解决两岸政治歧见的必经之路。”5不过,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和政治互信的累积,两岸之间必然要面对更加棘手的“一个中国

9、”内涵问题,如何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如何充实“九二共识”的内容并以此来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将成为两岸要面对的难题,也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6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九二共识”视角下的两岸政治定位争议与症结 何谓“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这一问题如何产生的?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了解1949年台湾问题产生时的历史事实与背景。1949年,国共内战中失败的国民党集团退踞台湾,并继续利用“中华民国”的“国家”架构统治台湾地区,在美国的庇护下与新中国政权在台湾海峡维持军事对峙、政治对立的内战状态。同时,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继续以“中华民国政府”的名义与大陆争夺全中国

10、的代表权。台湾问题由此产生,伴随而来的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本质是国家统一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两岸如何看待彼此以及彼此关系为何的问题,按照大陆学者刘国深教授的观点即“你是谁,我是谁,我们都是谁”7的问题。对祖国大陆来讲,两岸政治定位难题的焦点是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中华民国是什么?至今是否存在?是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应当如何定位?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如何?”8这些问题因涉及到主权而在两岸间甚是敏感,也是两岸在彼此的政治定位问题上最为严重的分歧所在。 1949年以来,两岸对彼此定位问题的争议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这在台湾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两蒋时

11、代的台湾当局将中国大陆视为“叛乱团体”,台湾地区则被大陆视为必须“解放”的台湾省,双方采取各自宣示的方式处理两岸定位,都主张有代表全中国的资格。之后,虽然在李登辉主政下的台湾当局与大陆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但后来台湾当局的所作所为将这一两岸互信基础破坏殆尽。此后,台湾当局开始不再与大陆竞争“全中国”代表权,而是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主张两岸之间政治定位是“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和“一国两府”。至民进党陈水扁主政时期,台湾当局更是变本加厉地在岛内推行“正名”、“制宪”及“入联公投”等“法理台独”活动,不断以“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两岸定位主张来

12、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事实。2008年之后,重新上台的国民党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成为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两岸也得以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下恢复两会协商。被搁置的争议也就是“九二共识”尚没有触及到的“一个中国”涵义的认知差异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也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 其实直到现在,“中华民国宪法”依旧坚持“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主权”及于包括外蒙古在内的全中国,但“治权”仅限于台澎金马。中国大陆则始终认为“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已经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过

13、,尽管两岸政治定位争议在“九二共识”中得以搁置,但这些争议没有因为搁置而消除。“九二共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双方关于国家中国的具体内涵的理解、两岸在一国之内彼此政治定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很大程度上与双方对历史、地理、现实的认知差异有关,与双方对国家、政府、政权、主权、治权、管辖权、代表权、国际政治规则等政治学概念的理解不同有关,我们有必要先从理论上解决认知差异的问题。”712其实,两岸隔绝敌对状态及李、扁等“台独”势力的操弄都使得本来就有歧义的概念在两岸之间变得更加模糊而有争议,也使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变得更复杂、更棘手。基于新时期深入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须务实面对“九二共识”

14、中彼此认知不同的“一个中国”涵义的问题,对“一个中国”涵义的不同认知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务实面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三、两岸政治定位难题破解的视角与原则 两岸双方既然要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争议,并确定争议的症结即双方在“一个中国”涵义上的认知存在差异,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变成化解彼此的这种认知差异,或者“求大同,存小异”。目前两岸在彼此定位问题上的立场对比如下:“(1)两岸在主权层面,即一个中国原则上没有争议;(2)在政府权利能力层面具有明显分歧,双方相互否认或者互不承认对方的唯一合法政府资格;(3)在政府行为能力层面,双方都不否认对方是一个具备行为能力的政治实体。”9简言之,目

15、前两岸当局尤其台湾当局在法理上不能否认“两岸一中”的事实,马英九2008年8月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也表示,海峡两岸的关系不是“两个中国”。大陆学者刘国深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所有正常国家遵循的政治通则,无论是大陆方面还是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和台湾在野的民进党都必须将此奉为圭臬,否则民进党人大可不必高喊“主权独立”,国民党也大可不必反复要求大陆方面“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现实”710。“两岸一中”是双方进一步解决高阶政治争议的基础,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关键,也为双方通过理性、务实的协商解决争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两岸各方能否基于历史、法理和政治现实对国家的意指对象产

16、生共同的理解,并且对两岸政治关系现状达成共同可以接受的定位模式和政治互信基础。”810化解争议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理解和实施,即一个官方层面,一个民间层面。相应的,化解争议的这两个层面也遵循着不同的原则。 官方层面,即两岸公权力机构或者公权力授权机构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通过协商谈判来实现妥协,达成彼此不一定满意但可接受的方案,寻找两岸的在该问题上的利益平衡点。简言之,两岸官方层面的互动基础目前仍是“九二共识”,对它的认知差异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九二共识”的“一中”核心内涵则是化解两岸争议的基础。通过官方层面来化解两岸双方争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以“一个中国”或者“两岸一中”的法理

17、事实为基础。“九二共识”是两岸建立初级政治互信的基础,也是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基石,而“九二共识”的本质内容就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若想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解决双方之间的高阶政治争议,“一个中国”或者“两岸一中”仍旧是基础。其二,和平协商原则。和平意味着不是通过武力方式;而协商意味着解决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时,两岸不应该重蹈上世纪隔绝对峙时期各自宣示两岸“定位”的覆辙,尤其台湾当局,要摒弃李、扁二人在冷战零和思维主导下以冲撞、喊话、对峙等方式处理两岸之间争议的模式。 官方的定位与民众的认同必须相辅相成,这才是彻底完全地解决两岸政治定位争议的关键。民间层面化解争议主要是引导两岸民众

18、推动并进而接受、认可两岸官方共同达成的政治定位方案,使两岸民众重新认识并接受彼此,其本质是解决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认同(Identity)问题,即身份问题,是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基本的自我定位,是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核心因素”,“海峡两岸的统一,最终必须实现台湾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于中国的认同、对于中国政府的认同的回归,只有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疏离问题,才能最终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10。在当今台湾以选举为导向的政治体制下,台湾当局的任何决议、政策不仅不可能脱离台湾民意基础,反而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意决定的。台湾民众如何认知、评价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如何看待“一个中国”问题,

19、不仅决定着台湾当局及各政治人物的选择,也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与祖国统一的未来。这也解释了祖国大陆发展两岸关系要“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原因。 鉴于大陆因素是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陆在解决台湾民众国家认同上分化、混乱的问题时必须遵循换位思考、诚信、善意、包容和平等的原则。换位思考是指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善意落实到两岸就是双方以真诚良好的态度互相释出表示愿意交流、合作的意愿;包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宽容

20、大度,落实到两岸之间就是双方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尊重彼此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在务实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沟通来达到两岸双赢的效果。虽然这些原则均被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但它们对大陆解决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分化问题同样适用。通过换位思考,两岸更加理解彼此所选择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以及政治文化和国家认同现状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以包容的心态进行善意的交流合作,增进了解,淡化成见,以诚信务实的态度共同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平等开展两岸各领域交往合作与制度性协商谈判,推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九二共识”诞生已经将近20年,尽管两岸对“一个中国”的涵义仍有争议,而且随着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这种认

21、知上的差异还会逐渐凸显并影响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也证明,当台湾当局承认并接受“九二共识”时两岸关系就能稳定发展,反之,台湾当局回避、否认“九二共识”时,两岸关系就会倒退甚至接近冲突的边缘。其实,尽管“九二共识”产生在特定的年代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它不仅成为当前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也为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发展和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彼此的政治分歧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空间。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是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并进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确定这一问题的症结并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视角和原则至关重要。但更重要也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两岸基础政治互信更加牢固,“九二共识”的内涵也因此更加充实,这不仅有利于双方化解“九二共识”中的争议,也为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定位问题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