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2979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改进方法刍议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迅猛普及,“互联网+”对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领域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中学德育课(包括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向备受被教育者及教育同行诟病。那么,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能否借机改变当前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以重塑中学德育课的新形象,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价值?笔者就“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学德育教学的改进问题作些初略的思考与探索。 一、实现“互联网+德育教学”须从“德育教学+互联网”做

2、起 目前,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普及,最典型的就是课堂上教师普遍使用PPT进行教学。但PPT教学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从实际操作来看,这其实还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电脑灌”;就不少教师实践的体会而言,其教学效果也未见得有多好,有时可能还比较糟糕。 随着各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加快推进,如今不少学校都尝试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并在专用教室为学生配备了IPAD用于课堂教学及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较之PPT教学,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新奇感与兴趣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但是从本质上看也只是将互联网当作了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但必

3、须承认,这毕竟借助了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较其他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与当前倡导的“互联网+教学”联系显然更近了。但课堂上如果只是把互联网作为教学的辅助,还不是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互联网+教学”,仅仅是“教学+互联网”。 “互联网+”与“+互联网”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中的互联网是主动的,不仅仅是工具,意味着要以互联网为主体、为中心,体现了技术的“生态观”;而后者中的互联网则是被动的,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意味着让互联网“为我所用”,体现了技术的“工具观”。 同样,就德育教学而言,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使用PPT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但借助互联网的教学依然少之又少

4、,即便有,也只是偶尔“触电”,即便偶尔“触电”,也只是处于“德育教学+互联网”的阶段。因此,要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互联网+德育教学”,必须首先从“德育教学+互联网”做起。因为只有当“德育教学+互联网”成为德育教学的常态后,大家才能普遍感受到互联网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巨大功能,只有有了切身体会之后,才能发现原来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的辅助工具层面,它对教学本身所发生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对教学主体的影响也是全面的,随之互联网才会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如此,“互联网+德育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因为课堂教学方式的演进从来就是一个慢慢推进、悄悄革命的过程,创新向来是基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就教师而言,

5、其教育观念的变革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关涉互联网的教育技术的掌握也需要培训和实践,由于旧的教学习惯势力的排斥,教师的教学一下子实现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和其他教学一样,中学德育教学要实现“互联网+德育教学”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黑板+粉笔式教学”“PPT教学”“教学+互联网”“互联网+教学”。目前只是处于由“PPT教学”向“教学+互联网”转变这一阶段,而真正使得“互联网+德育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新常态,可能还尚有时日,但“互联网+”时代浓烈的社会氛围的催生力量以及国家层面的行政推动力量,为“互联网+德育教学”的早日到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二、“互联网

6、+”国家战略为改变中学德育教学现状提供契机 当前,用互联网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互联网+”行动计划必然会关涉到教育领域,自然也会关涉中学德育教学。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国家战略可以为改变目前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提供大好契机。 德育无疑是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负面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甚为堪忧。就教材内容而言,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德育味虽然较为浓烈,但游离教育的教学味似乎更浓;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的模块说教味很重,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几乎荡然无存。就教学本身而言,为应试而教依旧

7、是常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差不多。但也有一些地区为了改变为升学考试而教的状况,直接把初中思品课程从中考科目中砍掉,初衷可能是让这门课程专门服务于德育,但其结果却使得思品课程沦为连体育、艺术都不如的副科。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应试是唯一路径的教学生态下,德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体现和德育价值的实现成了天方夜谭。 在“互联网+教育”中,课程教学必然会分割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一般认为,线上主要偏向于知识教学,线下则主要偏向于教育,这就为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功能腾出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德育教师可以在知识点的教学上向学生推介互联网教育云平台上的相关德育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定时间与地点进行

8、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的德育课程超市中进行自我选择、自主学习,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课堂上德育教师则可以集中问诊,以解决学生与知识内容相关联的思想迷惑与道德困惑,可以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初中思品课教材中大量的德育素材就可以在德育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感性体验与情感渲染,从而发挥出德育课程本身的德育功能与教育价值。 但事实上,这只是在理论上为发挥中学德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在现实中另一种可能的发生概率或许更大,那就是线上线下都是在为应试教育服务,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初露端倪。这显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中学德育教学而言,更

9、糟糕的是课程的德育依然缺失,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学德育课程更大程度地不受欢迎。要防止这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依赖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我们要让德育课程中的德育远离书面应试,因为通过书面应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德育课程中的德育与升学挂钩,因为如果不与升学挂钩,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升学一方面要通过应试成绩看学业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并以此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也即要确保道德品质水平的量化值真正对升学起作用。如果我们真正确立了这种招生机制,那么包括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才

10、会呈现“线上网络学习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下课堂教学以教育为主”的总体格局,唯有如此,德育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教育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三、“互联网+教育”助推德育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 如果谈及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定是其中首选。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就学校教育而言,核心素养如何指导和引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如何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这显然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下,在学科教学中要

11、真正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变当前教学的“知识导向”为“素养导向”,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学德育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必须承认,就学科课程教学而言,从过去的“知识至上”转向“核心素养”导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作好方方面面的准备。比如,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核心素养究竟有哪些,目前尚无定论,更无正式权威文件规定,那么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缺乏具体的抓手。再如,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哪里,评价的标准又如何予以量化?这个问题不解决,对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评价就缺少了衡量的标尺。但是,用核心素养

12、去引领课程教学实践,或者说课程设计与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教学变过去那种 “知识本位”为“以核心素养为旨归”的大趋势,这是肯定明确的。 当前推进的“互联网+教育”对课程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究竟是否具有推动作用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方面,如前所述,“互联网+教育”使得课程教学有了线上与线下一定偏向的教学与教育分工,从而为课程学习由学科课程教学向学科课程教育转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学科的教育功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与释放,而这种学科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中学德育教学相较其他学科显然更具教育性,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德育任务,因此“互联网+教育”的

13、教育功效必将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与发酵。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个性化教育、柔性化教育,必然会更加回归教育的根本,而这个柔性化、个性化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培育显然会较原有的以共性为基点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因而也必然更有实效性。另外,“互联网+教育”还会催生教师角色的重塑,“互联网+教育”中的教师会更像一个导师,不再以教为主,而是变成以导为主。教的是知识,而导的就是思想与灵魂。因此,“互联网+教育”在对包括德育课程在内的中学课程教学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型方面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这种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四、“互联网+教育”必将重构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新生态 “互联网+

14、教育”不是简单地把教育搬到网上,而是要通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的新的系统生态。它跟以往单向度传输信息的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倡导一种技术的生态观,即从技术和人的融合共生关系的视角来考察教育,促进了教育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提升了群体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互联网+德育教学”也必将对德育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性重构,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中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新生态。 一是德育教学环境的彻底改变。“互联网+教育”对整个教学环境的重构是必然的。学校将不再仅仅是目前的数字校园,而要转型升级为智慧校园,学校教学系统在大数据教育云平台的支持下与教学必备的智能移动终端通

15、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从而构建全新的学校智慧教学空间。对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而言,这一智能化的智慧教学空间就是我们德育教学必然置身的新的教学环境,德育课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空间内,通过搜寻海量的德育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德育教学资源为其所用,从而实现德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是德育教学内容来源更为广泛。“互联网+教育”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供给上的重构,因为此时将会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的来源及构成,教材与教师尽管依旧是教学内容的来源,但已经不可能是唯一来源,甚至可能不再是重要来源,线上的课程配置或将成为每一所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常规性配置,加上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也

16、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产品,而且学校本身也会主动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寻求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对接与互补。届时,中学德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教学内容的获取渠道显然会更多更广。 三是德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与重构。就目前中学德育的教学方式而言,尽管较以前有所改进,课堂教学中有了所谓的互动探究、课堂辩论等形式,但总体而言,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浅层次结合也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乐趣,但他们其实并未掌握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特别是促进学生学的方法,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知识的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互联网+德育教学

17、”就是要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去打破原有的德育教材与教师的中心地位,甚至会打破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德育教学从仅仅关注设备技术的应用,转变为更加关注教学任务本身,这样的教学显然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才是以学习任务为关键的教学。而且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那种按部就班式的教以及被动接受式的学都将被淘汰,将会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并富有较大挑战性的教学的全新场景。 当然,技术本身的双面性也告诉我们,“互联网+教育”尽管会给当前的教育带来许多令人欣喜的改变,但必须承认其本身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与其他课程一样,“互联网+德育教学”同样会面临不少的困难与问题,而且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可能会更多,因为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更具教化人的功能和突显教育的学科使命。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云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会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视角会导致良莠难辨,市场经济社会的利益至上正在不断挤兑着诚信的空间,当前应试教育生态下的成绩至上一时也难以治愈教育上的种种顽疾,等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如何有效克服这些现象给中学德育教学设置的重重障碍,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价值,这显然是全体中学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去加以破解的重大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