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387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1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隐喻主要有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2。实体隐喻是以人们生活的物质为基础,把物质看成实体,组建一系列抽象的隐喻概念意义。在实体隐喻中地位较重要的是“容器”隐喻。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投射到对其他具体

2、空间领域和日常生活经验等抽象事物上,从而了解身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事件或状态,这样也可将其他事物或事件等看成是人的身体,想象成是一种容器并概念化,于是就产生了容器隐喻。”3容器隐喻有边界,有内外之分。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二、“内”“外”的隐喻意义 (一)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 容器隐喻属于常规隐喻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容器隐喻之下是一个基于“内外”关系的抽象的“容器图式”。由于人体是一个三维容器,有“吃进”“吸入”“呼出”和“排除”等生理现象,还有“走进”“走出”等一

3、系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容器图式。4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和身体经验的了解,投射到其他抽象经验的领域,以形成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这样,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出现的结构容器,便对人类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容器图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凡是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作为容器:城内/外、党内/外、朝廷内/外、关内/外、国内/外、校内/外、海内/外、山外、村外、屋外、野外、天外、言外、外乡、外地。然后人们进一步将这一容器概念影射到更为抽象的领域,把时间、思想、状态、事件、距离、范围、社会关系等看成是一个容器,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容器隐喻。下面举三例作进一步说明: (1)他

4、做了个深呼吸,把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 (2)他走到屋外。 (3)火车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之内。 例(1)中“吸入”属于身体的生理体验;例(2)中的“走到屋外”,上升到认知后具体的、有身体体验的物理空间概念,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身体去亲身感受;例(3)是将具体的物理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视觉空间概念,已脱离了物理空间概念,上升到人的感观,明显具有比喻的意义,即从源域映射到了目标域,这里的“内”和“外”的意义得到了拓展。它们概念形成的关系可简单表示为: 身体的生理体验物理空间关系体验(可感知)抽象的视觉空间隐喻意义 (二)容器隐喻的概念意义 根据以上对“内外”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容器

5、的经验很丰富,容器隐喻可以说极为普遍。据此,我们可以把“内”“外”的多种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归纳成以下几种概念意义: 1.时间被看成容器 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顺序来看,总是空间域先于时间域。空间域鲜明具体,人们根据自己的躯体经验就能很好地理解它,而时间这一物质经历的形式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把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域就为人们把握时间概念提供了捷径。“内、外”等具有空间意义词语的使用,与容器密切相关。“内”表示在容器之中,“外”表示在容器之外。例如:年内、三日之内、八小时之外。“内、外”相关的时间词语,表示的都是时段。时间没有界限,但时段都是有界的,就像是一个有界的空间或是一个中空的器皿。用“内”“外”

6、这两个词语来表达时段,体现着“时段是容器”的隐喻。看几个实际的用例: (4)他一周内完成了这篇论文。 (5)半个月内,我找过王莉好几回。 (6)从这个决定宣布之日起,赔偿必须在十五日之内到位。 (7)八小时内是工作时间,八小时外是我的私人时间。 2.数量被看成容器 人类语言用空间概念喻指数量概念也具有普遍性,因为数量的多少跟现实中的“内、外”位置有直接的关系。在某一数量范围用“内”“以内”“之内”;不在某一数量范围用“外”“以外”“之外”。如:六周岁内、一百名以内/之外、三十人以内、10公里内/外、三千米以外/之外。“内、外”放在数量词语后限定度量衡、年龄、温度、距离等的数量。再看几个实际用例

7、: (8)躺在一张床上的两个人,彼此的心思却相差了八千里之外。 (9)他坐在自家几近坍塌的屋顶上,突然看到了数十丈之外的大树。 “内、外”连用还可以表示数量域中的约数。例如:方圆百里内外无人不知、参加会议的都是20岁内外的年轻人。“内外”虚化之后,表示对某一数量范围的粗略估计。 3.感觉被看成容器 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把没有任何界线的物理空间赋予界限,把视力、听力和触摸的范围等都当成是容器,在范围之内就在容器里面,在范围之外就在容器外面。例如: (10)他消失在视野之外。 (11)在我的听力范围之内/之外。 4.事件或活动被看成容器 把各种各样的事件或活动看成容器,如果参加活动或与事件相关

8、,就在容器之中,否则就在容器之外。例如: (12)章子怡在片内片外都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配角。 (13)他在戏内戏外判若两人。 (14)他在赛场内外都很活跃。 5.社会群体被看成容器 把社会群体或具有共识的人群看成容器。如果物体处于容器内,对容器外的人就有“不知道”“隐藏”“没注意”等意义;反之,若物体处于容器外,就有“公开”“知道”“注意”等意义。例如:业内/业外人士,即对该行业了解/不了解的人士;内行/外行,即对该行业熟悉/不熟悉的人;局外人;内情;内幕消息。 6.权力、能力被看成是容器 权力、能力也可以被看成容器。如: (15)只要在我的权限以内,我一定帮忙;如果超出我的能力之外,我就无能

9、为力了。 7.社会群体被看成是容器 人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之间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关系及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表达上,也经常采用容器隐喻。人们在用“内”和“外”构建亲属称谓词时,是根据相似性思维联想到容器而造成的结果。具体而言,选择“外”时,是将“宗族”视为一个容器,选择“内”时,是将“家庭模式”视为一个容器。 在汉民族大众的认知观念中,亲属关系就是一个容器。容器里的是“亲人”,容器外的不是“亲人”;在这个大容器内,又有宗族和血亲这些小容器,同一宗族的亲人犹如处在同一容器里面一样,不同宗族的、不同姓的亲人被看作是处于容器外的较为“疏远”的关系,由此形成“外

10、X”,一般用于称呼母家、妻家或已出嫁的女儿及姐妹家的某些亲属,如外婆、外公、外甥、外孙等等。这种用法无疑是将“宗族”视作一个容器,将“外”的本义投射到亲属关系这一目标域中,以称呼者的宗族为参照物进行相似性联想造成的结果。“内”与“外”在空间意义上相对,当“内”作为一个语素附加在其他成词语素前构成亲属称谓词时,表达的大多是对妻子或和妻子有亲属关系的称呼,如妻子的兄弟为“内兄、内弟”,妻子的侄儿、侄女为内侄、内侄女等等。“内”与“妻子”有关, 反映出女性及女性亲属的地位低于男性宗族,表明“内X”与“外X”形成空间隐喻时的相似性参照点选择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家庭模式也象一

11、个容器。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夫称妻为“内人”或“内子”,妻称夫为“外子”。人们通过类似联想认为男子活动在容器之外,女子活动在容器里面。现在口语中仍保留有“内”“外”语素。如:内掌柜的,(外)当家的、内当家的、贤内助等。“外”还用于同母异父的亲属称谓中同一父母所生子女,互称兄弟姊妹。由于汉语亲属称谓强调父系亲属的中心地位,于是同母异父者因是异姓,应视为家族以外的人,必须冠以“外”字。如:外弟、外妹。“内”“外”是容器在亲疏关系上的投射,同在容器之内的关系自然亲近,“外”隔着容器的界壁,关系自然比较疏远。 三、结语 通过对“内外”域隐喻概念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许多抽象的、杂乱无章的语言现象归纳到容器隐喻里,寻求语言的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内外”域的隐喻概念是将源域“内外”的空间概念投射到目标域(抽象概念)上,即把具体的容器投射到了抽象的、可表达思想、活动和状态等的容器上。 从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容器隐喻的原型,人的体验衍生出许多意象图式和隐喻概念。对“内”“外”隐喻现象的认知分析,探讨它们在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可以为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