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04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剩”时代的相亲典范现象解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传播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媒体通过各种方法试图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拉动收视率。在眼花缭乱的电视栏目中,相亲已不算是新鲜的题材。20世纪90年代,以非常男女、玫瑰之约为标志的相亲类节目曾经火爆荧屏,但经历短暂的辉煌后,这些节目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渐渐告别舞台。多年后的今天,湖南卫视作为领路人,在2010年1月推出了我们约会吧,接着江苏卫视于同月也开播了一档“潮”气十足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借用冯小刚导演的同名影片作为噱头,达到了既直白地点出了节目内容,又牢牢地吸引受众眼球的效果。其节目以精准的节目定位,充满戏剧元素的节目策划,嘉宾主持的

2、精彩出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成为这个时代相亲节目的典范标志。在节目中,观众不仅仅是看到相亲,而更多的看到了现代年轻一族的人生价值观、婚恋观的悄然变化。 一、相亲节目的“全民时代” 2010年,可谓是电视相亲节目的“全民时代”,2011年这种趋势仍在继续。这里的“全民时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亲节目火爆荧屏,成为社会焦点;第二层指相亲经济不断升温,发人深思。为什么受众对“相亲”的热情如此高涨? “相亲热”应该追溯到2010年开播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其形式上的新颖和内容上与当代中国文化状态巧妙契合深受受众喜爱。加上“主持人”这一力量的投入,决定了节目的成败。非诚勿扰起用江苏台的新闻明星孟非

3、担当节目主持人,目的是打破新闻与娱乐的部门界限,合全台之力打造精品栏目。加之两位男主持的独特形象,不禁让人想到媒介热衷的“美女文化”。“电视传播美女形象的过程,事实上是完成男性观看者的欲望被对象化为具体的美女形象的过程。”以此吸引受众眼球。主办方将这一手段双重运用,一方面呈现出24位风格迥异的美女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反其道而行之,打出“美男”招牌,两人以成熟稳重、一针见血的风格遮盖住节目的浮华和浅薄,掌控场上的局势和进程。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已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虽然两人并不算外貌上的俊男帅哥,但其独特的男人味的“光头”,深厚的城府和

4、幽默诙谐的语言,已被人们接受。时而的犀利,通过新加入的黄菡起到了平衡作用,节目的整个风格也趋向温情、感动、励志、坚持。另外,传播学中的一个公式也能很好阐释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R=I*A,其中R指信息流通量,I指信息重要程度,A指信息中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程度。我们不妨将这里的信息变成节目中制造的重点话题或事件,当话题角度越尖锐,越使得受众的猎奇或窥视心理最大化,让其产生兴趣。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 曾经有人提出了一个“三步五秒”的现象,就是说一个受众在距离三步远的报摊,仅用不到五秒钟的时间从几十份乃至上百份报刊中选择自己中意的一份来购买,同样,电视节目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受众手

5、中的遥控器停留住,在他们眼中,无论什么节目,什么频道,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换。受众按遥控器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决定某个节目或某个栏目的生死存亡。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也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因此作为消费者的受众不仅成为各种大众传媒争夺的对象,而且已经开始左右电视媒体。英国学者布卢姆勒发现,受众利用大众媒体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遣娱乐、自我认识、社会关系以及认知世界等需求来选择收看的节目。相亲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更是遵循了受众娱乐消遣、寻求刺激的心

6、理规律,并与受众心理需求相契合。如消磨时间、放松身心等。人们对娱乐和游戏的需要如此强烈,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游戏的天性,大众媒介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美国心理学者威廉?斯蒂芬逊提出过游戏说”。认为应该把媒介看做一种玩具,受众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另一方面,就像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所说:“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工作方式走向更多脑力化即精神化,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却走向了更多的物质消费与享乐。”另外,部分受众报以猎奇或移情的需求,他们或将自己投射在嘉宾、明星名人等身上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以达到情感寄托,或对节目中的冲突元素别有偏好。这种形式的相亲节目使得受众能够得到

7、更多的精神调剂和满足,契合了市场竞争中人们的心理需求,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三、“剩”时代的相亲文化折射的婚恋观 好的电视节目能够体现社会现实,用鲜活的语言,真实的将社会文化或意识传达给受众,并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改变着受众的价值观。相亲节目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如今的社会现实问题。由于生活压力加大,工作紧张,人们缺少沟通的时间,阻碍了彼此的了解。同时由于价值观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在选择恋人、婚姻对象的过程中往往坚持“宁缺毋滥”的思想。电视节目也可以说是一个民众思想的汇聚场地,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而非诚勿扰恰恰迎合了这一社会需求,及时反映了这一社会情绪,也可以说其策划源头正是

8、源于这种社会文化倾向。 80、90后生活成长环境优越,受教育程度高,他们的价值观、兴趣喜好捉摸不定,性格爱憎分明,生活中对物质的要求高,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婚姻观也成为人们关心和议论的焦点。非诚勿扰通过“相亲”这个载体,抓住年轻一族率真、张扬的特征并予以充分挖掘,让他们通过电视舞台展现出其生活状态及婚恋价值观,折射、凸显出多元或对立的文化取向。在爱情、婚姻等话题上袒露心声,通过现场评断,大胆表述自己的择偶标准,这就提供了一个爱情、婚恋观的交流平台。人们或好奇或惊叹或感慨,无论他们的观点对错好坏,让各种人和他们的各种观点同时出现于一个舞台,交汇碰撞,才能展现其最真实的一面。这种交流与碰

9、撞不仅是场上男女嘉宾的互动,更是与受众的交流。节目中既有对物质要求高的物质女,也有对帅哥直接表达的直白女等等,都透露出年轻一族的择偶标准很现实。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素成为重要条件。2010年,广州妇联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显示:愿意嫁“富二代”的女生占了59.2,理由是自己可以少很多年的奋斗。其物质要求的凸显引人关注。在选择或评论婚恋对象时,人们往往为其贴上社会化的标签,如“富二代”“拜金女”等。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真实世界中,光靠童话般的爱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早已有了清晰地划分:先要满足低层次的基本需求,才能谈高层次的成长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以

10、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物质条件的改善可谓人之常情了。随着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掀起一股收视热潮,各种“相亲活动”层出不穷,从婚介所、交友网站、媒体,到公园、酒店、餐饮场所等,无不踊跃参与积极推动,在“相亲经济”颇为红火的今天,不由让人联想到一陕餐婚姻等充满速度感的词语。这些元素正通过媒体被无限放大,影响着受众的婚恋观、人生观等。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已经不能用固化陈旧的眼光,甚至说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简单评价这些利益化的现象。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媒体利用大众传播的这种传播模式,与受众形成互动关系。相亲类节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青一代的婚恋观,并以大众传播的方式传递向更多受众,他们或认同或接受或模仿,也折射出社会中潜藏的婚姻危机,需要我们冷静、理性的思考。而相亲节目的成功也带动了相亲经济的升温发展,尼尔?波兹曼很多年前提出“娱乐至死”的概念,而现在,我们的问题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和利益化的方式表现传递。传播也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否则最后剩下的可能只是虚无和苍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