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06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这里所谓“动”,可以泛指“活动”、“生动”、“动作”、“动感”、“灵动”、“互动”、“动情”、“舞动”等等,就是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摆脱那种单调枯燥的提提问题、唱唱歌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声乐与表情动作相结合,创设合乎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进而营造出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参与音乐学习。 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像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从思维到肢体都动起来。 一、

2、欣赏因“动”而懂得体验 音乐欣赏,以欣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深层联想、理解判断等。欣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中的相互作用,才能在欣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欣赏无非就是老师讲解,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这种填鸭式的讲解往往很难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涵及意境。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胜、好玩、好动的,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到一段欢乐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会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

3、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儿童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方式。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狮王这首乐曲时,课上我一边利用低音区一阵紧似一阵的短小音型,营造一种阴森恐惧的紧张气氛,一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的音色所表现出的狮子的音乐形象,成功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目光如电、牙排钢剑、爪如金钩、步伐沉稳的雄狮形象,以及它的各种动态形象与小动物们在森林中玩耍的童话小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生动形象地感受作品。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教学内容不但具有音乐性、

4、审美性,更贴近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 常言说:教学有方,而无定方,贵在有效。学生在课堂上愿说愿问、乐于探究、善于发现,为音乐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运用“对比”,灵活设置“阶梯”,就等于化难为易,为学生设置好了一个个阶梯,学生拾级而上就能解决问题,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欣赏姑苏行这首乐曲时,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优美的江南美景,再配以柔美的笛曲,视听相结合,同学们沉浸在这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的诱人画面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小小的竹管如何吹奏出这样婉转动听的声音?这样优美亲切的曲子

5、是如何编排演奏出的?这首曲子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式各样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枯燥的说教演变成了探讨。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空间。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欣赏任何国家的音乐都可以根据它的旋律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浓淡,调式的明暗等体会出它向我们传递的某种内心的信息。因此,音乐欣赏课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参与,依照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大胆地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活跃气氛,加深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多听音乐,欣赏中外名曲,观看各类音

6、乐表演。即使他们一时不能全懂,也会通过粗略的感受,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美学感受,培养其高雅情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演唱因“动”而和谐 声乐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和基本功的。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它的学习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只凭经验和感觉一味的死搬硬套地讲解一些演唱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而课堂效果只会事倍功半。这样的教学反而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讨厌唱歌和排斥音乐的心理,与我们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教学轻

7、松起来呢?我们不如把这些专业的演唱方法生活化,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我们都知道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姿势与呼吸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在实际训练中把握动中求松的宗旨,如:轻晃身体、伸懒腰等,让学生感觉气息下沉,全身放松,再让学生尝试搬重东西时的吸气状态、被吓到时惊讶的感觉,想象自己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嘴巴自然而灵活的张合代替了咬字吐字中的下巴放松、口腔打开等等。这样让生硬抽象的讲解有了更形象的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这些模仿生活情境的教育,被扼杀了的孩子唱歌的兴趣会被再次激发起来。再结合教师示范性的微笑唱法和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不仅提高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也更增强了表现力。师生

8、之间的沟通大门被打开,和谐的声音会充满课堂。 三、音乐活动因“动”而精彩 音乐活动课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延伸。它区别于欣赏歌唱训练课里的体验和感受,更多的是凭借着学生们带着创造和想象参与进来,让这种听觉的艺术变得更直观。学生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等实践活动,代替活动课中那些单调枯燥的节奏训练、音符的认识等课程,学生变被动为自主。通过活动课,让学生用歌舞表演来表现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游戏中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再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手段,使音乐更加声乐俱佳、声情并茂,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情不自禁地萌发出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 如:在一年级音乐活动颜色汽车中,我请同学们扮演小司机,我

9、来扮演红绿灯,左手拿红灯牌,右手拿绿灯牌。随着音乐的响起,大家有序地行驶在“马路”上,大家看到红灯整齐地停下,看到绿灯继续行驶。有“违章”的同学我们就给他讲明遵守交通秩序和生命的重要性。这样贴近生活的活动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更让大家了解了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再如:在节奏训练中,我请同学把平时劳动的场景搬到了课堂上,大家争先讲解他们劳动的过程,怎样擦黑板;怎样扫地、拖地;怎样刷碗;怎样修桌椅,等等。当我提示大家用声音来模仿时,优美的节奏从同学们的口中一气呵成。这样既培养了大家的音乐表现力,更养成了同学们留心观察和探索的好习惯。 音乐和表情的结合,音乐是感情的最浓烈的

10、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总以表情为依托,以动作而达到极致,正所谓声情并茂。大家看到舞台上歌唱演员的表演,一面唱,一面随着音律的情绪变化,身体俯之仰之,手足舞之蹈之,眉眼皱之展之;我们不能把这理解为装腔作势,那是一种动情的表现,是身不由己的、很自然的流露。这些表情,这些动作,加重了声乐的效果,也是表演者一种由衷的心灵满足。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就要灌输这一点,就是让学生唱歌时“动情”。自幼养成利用音乐的声音与动作喷放自己感情的习惯。这是我要说的音乐要有“动感”,音乐因“动”而精彩的另一方面的意思。 音乐教学并非让学生能倒背着手、呆板的发声、唱对了节拍旋律就万事大吉,更深层次的东西是让学生对声乐心有

11、所感、所悟,将声乐与内心情绪相结合,并表达出来,就是唱歌要“动情”。舞台上,歌唱演员除了唱以外,那种多姿多彩的“动态”表现,很发人深省,观众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舞起来,我们不能视之轻浮,那是音乐“动”的效果,是声乐发展的一种进步,我认为应该把这种“动”施之于音乐教学中。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因此,在主动唱、演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这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启发引导者和服务者。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实践者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有享受音乐并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学习音乐、展现音乐的权利。

12、激发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心。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自然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音乐是艺术,所有艺术都有共通性,从效果上具有互补性。提倡唱、演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我们不能把艺术的门槛封闭起来。大家都看到目前各种艺术门类已经互相借鉴、互相容纳了。如:歌与舞的结合、相声与小品的结合、话剧与歌剧的结合等等,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不妨向孩子们贯彻这种艺术之互通性的意识,让学生们提高学歌唱、学音乐的兴趣。我的观点就是音乐教学要灵动,让学生学会灵动,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有益的。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学生为什么很愿意上我的音乐课呢?我以为这就是我在音乐课上贯彻“动感”教学的结果。 【责任编辑 吴小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