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13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一五”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总是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伴随。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包括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一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要依次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四个阶段,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使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推进产业

2、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建国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 “一二三”阶段,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值依次为49.3、31.5、19.2;1970-1989年的20年间为 “二一三”阶段,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值依次为35.5、50、18.5;1990年进入“二三一”阶段,即钱纳里的工业化初级阶段;2000-2005年经历了工业化中级阶段;2006年以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 一、产业结构

3、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钱纳里根据二战后10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建立了产业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产业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钱纳里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结构转变就是劳动和资本资源从生产率较低部门(农业)向生产率较高部门(工业)转移,这种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钱纳里将结构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在结构转换的第一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生产活动,主要指的是农业,这是可,交易商品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阶段尽管初级产品生产增长慢于制造业,但由于低收入水平对制成品的有限需求,使制造业不能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来源。在增加值中农业的高比重,是

4、这一阶段总增长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第二阶段即工业化阶段,结构转换的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根据标准结构变动模式,一旦人均收入水平超过400美元(1964年美元),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高于农业的贡献。在第三阶段,制成品的收入弹性开始减少,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社会就业中的份额都发生了下降,而农业已由生产率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高的部门。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以及农业同其他产业部门的工资缺口的逐步消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原因,它们促进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和各种技术进步。 钱纳里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

5、体性指标,并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三大阶段按人均国民收入变动范围分为6个时期,其中2-4时期为工业化阶段(见表1)。 二、2005-2009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判断 1.总体情况判断 根据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380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579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40美元。2009年山东省GDP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第一产业9.6、第二产业56.3(其中工业50.4)、第三产业34.1。参照钱纳里的

6、人均GDP标准模式,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山东省总体上已经由“十五”时期所处的工业化中级阶段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 (1)第一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根据表2数据,2005-2009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0.4下降为9.6,降低了0.9个百分点,与山东省确定的8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有相当差距。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40.2下降为37.4,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并呈持续下降趋势。587万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近23的劳动力分布在第二、三产业领域。 (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从业人员比重缓慢上升。如2005年山东省第二产业占GDP比

7、重为57.4,2009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为56.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目标(55):2005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为30.5,2008年为31.6。 (3)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上升。2005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32.2,2009年为34.1。与山东省“十一五”规划37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9.3,2008年为31,上升缓慢,表明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 2.结构指标判断 (1)产值构成。钱纳里认为,工业化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工业化的演进过程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表现的。在工业

8、化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低于20、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比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进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其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n”型(钟型)变化过程。从产值结构变化的趋势和静态水平来看,2005年山东省GDP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第一产业10.4、第二产业57.4、第三产业32.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最大值。此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至10以下,服务业

9、比重不断提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仍在国民经济中 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贡献作用。从2009年山东省GDP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来看,山东省产业结构已经由工业化中级阶段转入工业化高级阶段。 (2)就业构成。就业结构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就业结构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一样,反映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是劳动力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过程,通过分析就业结构演变,可以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根据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当工业

10、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就不再明显;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致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就多数国家的一般变动模式来说,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8.7、16.6和24.7;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一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3.6、23.4和33.0;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和40.7;工业化处于基本实现阶段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3.7、33.2和43.1;当工业化处于全面实现阶段时,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是8.3、40.1和51.6(见表3)。从山东省劳动力结构

11、变化的趋势和静态水平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2005年为40.2、30.5、29.3,大致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37.4、31.6、31,按照目前山东省第一产业每年转移百万以上劳动力的速度,结合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规律,“十一五”期末,山东省劳动力就业结构已接近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二时期的水平。 2009年山东省人均GDP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40美元,与钱纳里人均GDP3000美元时的工业化高级阶段标准(见表4)比较,山东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钱纳里标准1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17.2个百分点,两者相抵

12、基本持平;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出2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20.6个百分点,后两者之和刚好等于29.1。说明未来时期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继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将继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转移重点领域是第三产业。 三、2005-2009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1.地区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经济的持续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与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

13、关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质量和水平的差异,首先会通过区域间GDP总量和GDP人均占有量等指标表现出来。2005年山东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46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04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380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579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40美元。2009年山东省有8个地市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其中5个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地市地处东部沿海;9个地市在GDP人均水平以下,其中仅日照市地处东部沿海,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较大。按照目前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人均G

14、DP达到100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从工业化水平来看,山东省东部沿海和胶济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而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期和中期水平。2009年山东省人均GDP最低的菏泽市只有11639元,仅相当于人均GDP最高的东营市的110多一点,虽然较2005年12.7倍的差距有所缩小,但由于基数扩大所导致的地区间收入差距在绝对扩大(见图1)。 2.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整体协调性差 成熟的产业结构中,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第三产业。因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相当小,受客观条件限制已经不可能再有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

15、,又主要是来自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减少。2009年山东省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出钱纳里标准1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17.2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来看,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然后由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出钱纳里标准2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20.6个百分点,表明产业结构不均衡。图2是2005-2009年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四省年均三次产

16、业产值结构数据的横向比较。 图2显示,山东省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高出浙江、江苏、广东,这些差距又反映到了第三产业上。2005-2009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年均所占比重为9.8,分别高出浙江、江苏、广东4.2、2.8、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3.1,比浙江、江苏、广东低7.9、4.3、10.4个百分点。2009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9.6,分别高出浙江、江苏、广东4.5、3.2、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4.1,比浙江、江苏、广东低9.3、5.4、1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 3.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比重、

17、就业比重都比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高,农业人均纯收入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高,城市化程度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城市化率目标为50,尚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现有水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数据,2007年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53.2、57.2、63.14)。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种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该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之商。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显著。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经济结构二元性得到缓解之

18、后,农业、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1。 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56,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8、1.07(见图3)。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过低,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进而使山东省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调整困难和升级压力。 4.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共五类行业。2005-2009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

19、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9.21,2008年为30.73,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比重是35。 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158.12亿美元,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2.49。由表5数据不难看出,制约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包括人员和经费投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研发经费占CDP比重的增长目标是2,而2007年该项指标比重只有1.2,2008上升为1.4。在发达的经济区域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8年广东、江苏等省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都

20、超过15,而山东仅有6.46,说明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5.第三产业投资不足,内部投资分配不合理 图4是2005-2009年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四省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分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失衡,对第二产业投入远远高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 2009年山东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31.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为3.2:51.1:45.7,较上年有所改善。2009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高于广东、浙江、江苏2.2、2.6、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高于广东、浙江、江苏17.7、7.8、3.7个百分点;

21、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低于广东、浙江、江苏20、10.4、6.6个百分点。 2005-2009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6,分别高于广东、浙江、江苏12.25、13.95、14.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7.2,分别高于广东、浙江、江苏20.1、11.2、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7,分别低于广东、浙江、江苏22.3、13.9、13.3个百分点。由于与其他省市差距还较大,投资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山东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部分配不合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流向传统产业。据统计,2005-2009年山东

22、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说明第三产业内部投资过于偏重低层次传统行业;教育投资比重虽然略高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但由于历年欠账太多,难以证明投资结构有了实质性改善。金融、房地产、科技服务、文化、物流等新兴行业投资比重与先进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 6.依靠投资拉动增长,GDP含金量低 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幸福指数可用“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GDP含金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地GDP常住人口)。可以通过计算近似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

23、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汪孝宗等人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2009年全国各省份的GDP含金量数值。2009年山东省GDP总量为33805.3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GDP位列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内蒙古之后,居全国第八位,而GDP含金量排名则倒数第三,仅次于内蒙古、新疆。 2009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31.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3,占当年GDP比重也上升至56,意味着仅投资就占据了GDP的一半以上。2009年山东过亿元以上的项目开工数超过1000个,同比增长逾1倍。2010年第一季度,有8500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500亿。地方政府

24、靠投资拉动GDP增长,而这些投资大部分投向建材、机械、能源等大项目上,虽然带来了GDP的巨大增长,但减少了资源的可利用性,对居民的收入也没有太大的提高。GDP,总量与质量的这种消长关系反映了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客观认识东西差距,在协调发展中逐步解决问题 山东省东西差距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演变过程,西部地区也曾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平原腹地创造过辉煌。明代运河通航后,德州、济宁、临清等地取代登州、莱州、青州成为全省经济的核心,清末运河河道淤塞、青岛开港以及胶济铁路的修建等又使山东省的经济重心东移。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胶济、胶东同鲁南、鲁西各地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这种差

25、距的形成乃至扩大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并非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停滞造成的,也不是两极分化的结果。缩小东西差距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根本途径是合理配置省内资源,“东西协调,共同发展”。解决地区差距的着力点应该是在推动国民经济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和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协同发展中逐步解决差距问题。政府应加大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度,在财政上予以扶持,将招商引资工作向内陆地区推进,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推进工业化,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发展的新突破,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稳步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目前山东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在第二

26、产业,第一、三产业投资偏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投资结构不仅要在三次产业之间合理化,在各产业内部也要实现合理配置,对于新兴和对经济有主导性的行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宏观层面上引领其发展。通过投资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生产力布局。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促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为第二、三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基础。第三产业是吸纳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蓄水池”。与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总从业人口60以上的

27、比例相比,山东省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国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尽快形成一批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决定人均收入和就业结构的关键产业,第三产业是围绕制造业的发展建立起来的,没有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缺乏后劲。所以应坚持产业集群方向和园区集约导向,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要重点扶持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保持传统产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壮大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要积极引进和扶持产业链配套项目,鼓励中小企业融入集群发展;逐步完善工业布局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优化发展区域和限制发展区域的梯次格局;要坚持发展品牌经济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加强品牌梯队建设,保障品牌安全,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