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22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位”复习课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朱乐平简介 生于1957年。数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1975年-1977年承担小学14年级复式班所有课程;1980年-1984年、1987年-1988年在浙江省诸暨师范学校担任中师数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研究中师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1990年曾去德国进修师资培训和小学数学教学半年。1990年-1993年在浙江省富阳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工作,组织全省进修学校数学教师和小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1993年9月-1995年7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从事小学4、5年级数学教材教法和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实验研

2、究。1995年8月-1997年7月,在杭州市胜利小学任校长,担任6年级数学课并主持浙江省九五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合作”实验研究。1997年8月至2004年8月,在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校长,参与国家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开放题数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从教箴言: 成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可以是一个目标,生命或许不能与目标同生,但要追求与目标同灭。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6年级第12册。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6年的数学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单位的知识,整理与归类已有的单位知识十分必要。一般在单位知识的复习时,常常只是将计量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明

3、确每一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进一步熟知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化聚。而没有将计数单位与计量单位都纳入到单位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单位知识的共同特征,感受到数学结构的完美。而事实上,无论是计量单位还是计数单位,它们都是一种“标准量”。人们选择一定的“标准量”,用这个标准量对物体进行度量,得到物体这方面的特性,并用一个数量来刻画出物体的这种特性。如人们选择“厘米”作为长度单位,1厘米1厘米地去度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再用数量来刻画出度量的结果;又如人们选择“十”作为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去度量(计数)一种事物的个数,并用一个数来表示出这种度量(计数)的结果;人们也选择用“”作为单位来度量(计数

4、)等等。可见计量与计数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作为复习课,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相通性”,必定会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教学目的:让学生经历独立整理、与全班交流有关计量单位知识的过程,使其知识更系统化。将计量单位与计数单位都纳入单位这一系统中,让学生加深对单位共同特征的认识,为其更好地掌握与灵活应用单位这一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复习整理有关单位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抽象数学结构的美妙,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环节与设计意图: 一、课前谈话 教师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一位长辈的工作单位。教师说明刚才大家说的单位指的是工作单位,工作单位都会有一个地点、一个场所

5、。进而教师问:8在哪个单位工作?学生一般会回答“8在数字单位工作”、“8有时在十位上工作”,等等。教师可以进一步说:“8有时也在十分位上工作。”不过一般不会有人来问你“8在哪个单位工作”这样的问题,但可能会问“8厘米的单位是什么”。大家知道,厘米是长度单位,在小学6年的学习中,像这样的单位我们学过很多。 【设计意图: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需要拉近心理距离。由“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单位,让学生介绍一位长辈的工作单位”这样的谈话引入,可以使学生与老师开始平等交流;提出“8在哪个单位工作”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使教学氛围显得比较轻松。把“单位”一词的含义逐步由“工作单位”引入到“数学中的单位”,为下

6、面进一步复习有关单位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思考,回顾整理 教师提出要求:请每一个同学安静地想一想,关于数学中的“单位”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请你写一写关于单位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顾、整理后,教师提示学生停下,并说:老师看见同学们都写出了许多关于单位的知识,老师想问:“当面对写一写数学中关于单位的有关知识这个练习时,你会怎么想?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写)有哪几类单位,再想(写)每一类单位中又有哪些具体的单位,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也就是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温故知新

7、,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安静地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就是学生进行回顾、把有关单位的知识重新呈现的过程。追问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思考,是让学生对认知进行认知,培养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交流,取长补短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引导: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可要求学生:小组的代表发言,要先汇报你们组是分成哪几类单位进行整理的,再汇报每

8、一类单位的知识;一个组的代表在发言时,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记录自己小组没有想到的关于单位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能够使他们学习数学的表达与倾听,并相互取长补短。先把一些单位的类进行回顾,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某一类单位中的知识进一步整理与回顾,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整理进率,回顾单位的实际大小 在交流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一类单位的进率进行整理,并回顾这类单位的实际大小,如1的角有多大,1

9、立方米占据的空间有多大等。教师可展示某一类单位的进率关系,如长度单位以及它们的进率。 说明:低一级单位如1厘米乘10(扩大10倍)就是相邻的高一级单位1分米。相反,高一级单位除以10,就是相邻的低一级单位。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十进的关系。但在米与千米之间是乘(或除以)1 000的关系。请想一想,每一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长?为什么要有不同的长度单位? 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自己对哪一类单位是最不熟悉的;以前在解决问题时,容易错的是哪一类单位。然后把这一类单位像上面的图那样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并想一想它们的实际大小。如果自己对某一类知识有遗忘,可以看书,也可以请教其他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

10、际情况,对自己感到比较薄弱的类进行回顾与整理,有利于查漏补缺、弥补不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五、回顾计数单位,并比较计数与计量单位的共同特征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数单位,并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写出它们的单位。学生独立写后,教师指名向全班汇报,得到: 整数的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小数的计数单位:,0.001,0.01,0.1(或0.1,0.01,0.00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这些单位并思考:每一行有什么特点?三类数的单位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果拿计数单位与计量单位去比较,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的属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整

11、数与小数的计数单位都很有规律。如果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话,前一个单位乘10就得到后一个单位,也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这种关系与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完全一样。小数的单位都是分数单位,也就是小数实质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单位,它的单位是由一部分分数单位组成的。由于它们都是数的单位,所以无论是哪一类,它们都是组成相应的这类数的“基本元素”,也就是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单位组成。这一点与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有着共同的特征。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数单位中,分数的计数单位最复杂。复杂的原因是计数单位多,而且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不明显,也就是不像整数与小数的计数单位的关系那样有规律(都

12、是十进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分数的四则运算要比整数和小数麻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填空。 1()=10(); 1()=100(); 1()=1 000()。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一般学生会分别填入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名称,使得等式成立。如1立方米=1 000立方分米等。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如果你认为填入的单位可能是其他同学没有想到的,你就可以向全班来汇报。一般学生会有两种思路来说这个“可能没有想到”:一是对同一个等式填入许多不同的单位。如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元=10角,1角=10分二是填入一些在小学里不常用的计量单位或者是一些计数单位。如1世纪=100年

13、,1个0.1=10个0.01等。这样的题目,学生常常有思维定式,但只要有一个学生填入计数单位,其他学生也就马上能够填了,这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填入计数单位的观念。 3.填空: 2()+3()=5()。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再提出要求:这样的题目1、2年级或者3年级的学生也是可以做的,现在请每一个学生再仔细想一想,填入单位后,要让大家感觉到这是6年级学生的水平。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后,再全班交流。 如果答案是“2根小棒+3根小棒=5根小棒”、“2个苹果+3个苹果=5个苹果”、“2年+3年=5年”,这就是1、2年级学生的水平。如果答案是“2厘米+3厘米=5厘米”、“2平方米+3平方米=5平方米”、“

14、2升+3升=5升”,这样就有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水平了。而下面的这些答案就可能是6年级学生水平的标志: 2个地球+3个地球=5个地球 2个三角形+3个三角形=5个三角形 2个0.1+3个0.1=5个0.1 2X+3X=5X 2个(4Y+D)+3个(4Y+D)=5个(4Y+D) 2个单位+3个单位=5个单位 2+3=5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回顾计数单位,观察计数单位的特征,主要是想复习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再让学生与计量单位比较,这样可以初步感受到这两类单位的共同点。紧接着安排了两个填空练习,主要是想通过这两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单位的相通性。特别是填空“2( )+3( )=5( )”,通过用不同年级学生可能的填法来表明对这一等式的不同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对于同一个等式“2+3=5”,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在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体会到“2+3=5”这个等式的高度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感受数学结构的美妙。】 六、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体会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并说一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选自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