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43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的指导策略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中,六年级的主题是“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在指导学生确立主题阶段,我针对如何指导学生确立有探究价值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与探索。对于确实没有探究必要的主题,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转换。下面,我仅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转换,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阐述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做法。 一、不简单地放弃看似无意义的问题 问题例:“八大部”为什么不是“九大部”、“十大部”? 对于这样的问题,看似随意地提出,但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放弃,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为什么这么关注伪满国务院下设部门的数量呢? ”“国务院下设各部门数量的多少

2、与它履行自己的职权有什么关系吗?”这样就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 同时教师要指出学生思考的角度是对的,在历史上,伪满国务院确实设立过“九大部”, 但后来缩减为了“八大部”,随后再次激发学生头脑风暴并追问,“那么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甲:我想知道伪满国务院曾经设立的“九大部”都是什么? 学生乙:我还想知道,伪满国务院为什么将“九大部”缩减为了“八大部”?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你们刚才由一个看似无意义的问题,引发出了现在这么多有意义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看似无意义的问题。 二、变感兴趣的问题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问题例:溥仪是如何死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要查阅一下

3、资料,答案就明晰了。所以,这样答案浅显且单一的问题,我们要引领学生将问题完善成为答案丰富些的问题,才具有探究意义。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溥仪的后半生是重获新生的平民,你想不想连同知道溥仪的后半生生活是怎么样的?你们这些感兴趣的问题,在老师看来,现在都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了。”老师还应继续引导孩子:“据老师所知,溥仪还用他的后半生时间写了一本自传,名字叫我的前半生,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研究。”如此引导,就由原来单一的一个感兴趣问题,丰富成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三、追问是最好的指导策略 问题例:日本人一共在我国建了几条街道,几栋建筑? 我们可以追问:“日本人一共在我国建了几条街道,几栋建筑?”“

4、或许几十,或许近百,我们能数得清吗?”“那么日本人在我国建这些数不胜数的街路、建筑的目的(用意)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研究。”如此追问,我们就巧妙地帮助了学生将无意义问题转化为了有意义的问题。 四、采用问题对比讨论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更好地确立问题 问题例:当时社会的人们生活得富裕吗? 这样的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可以与其他孩子提出的“日本人为什么很轻松地占领了长春?”这个问题对比来讨论,那个问题会让我们的探究过程更丰富和充实一些。 五、适时点拨,不因教师的主观因素打击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问题例: 司法部里住了谁呢?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无意义问题,表述得也不够清楚。所以可以直接询问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你是想了解司法部里的人吗?你想了解他们做了些什么吗?那你是不是想研究“司法部的职能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就明晰了自己的问题指向。但是教师一定要谨慎把握,因为学生看待问题的标准与成人的不同,切不可因为教师的主观因素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