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喊”语义交叉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44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叫”“喊”语义交叉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叫”“喊”语义交叉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叫”“喊”语义交叉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叫”“喊”语义交叉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叫”“喊”语义交叉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叫”“喊”语义交叉研究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叫”与“喊”两个词在部分语义上是同义词,且可以互相替换使用。在吴语等方言中多用“喊”代替“叫”。具体考察“叫”在现代汉语中的各种语义,我们发现有些义项是“喊”所不具备的,因而无法替换,即两者基于各自本义的根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完全等同,方言中也不能完全替换。本文从词义引申的系统观出发,考察了“叫”的语义发展线索,同时对照“喊”的语义,探讨了二者语义交叉的情况,即哪些义项可以互通替换,哪些义项是各自独有的,并通过考察方言中的语言事实,对二者语义交叉影响趋向的结果提出了看法。 二、“叫”的词义系统 辞源中“叫”有两个基本义项:呼,喊;鸣。根据现代汉语

2、词典(第5版,第688页)“叫”的释义,我们大致可知现代汉语中“叫”在“呼,喊”“鸣”这两个本义上发展出了新的义项,并且从实义向虚义发展出了某些特定的语法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叫”的第一个义项主要指“叫”的本义“鸣”,但同时也综合了本义“呼,喊”的部分意义。其表述为“人或动物的发音器官发出较大的声音,表示某种情绪、感觉或欲望”,所举例中“鸡叫”之“叫”意为“鸣”,而“大叫一声”中“叫”则是“呼,喊”之义。此义项对“叫”本义的提取归并着眼于这两个基本义都表示“发音器官发出较大声音”这一共同点,但我们通过考察“叫”的语义发展线索,发现这种归并有“过度”提炼之嫌。其中表示人“呼,喊”的意义,后发展

3、出一系列其他语义,并进一步虚化,而表示动物“鸣”的意义,则单纯地延续了下来,是一个独立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应以辞源为依据来区别两种最基本的词义。 “叫”在唐代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义为“叫唤”“喊叫”,这一意义至今仍是“叫”的一项基本语义。应该与“鸣”区别开来,另立为一个义项。在初期,“叫”不用于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其兼语用法始于宋朝中后期,元明时期逐渐发展。初作兼语时,“叫”只表示“用语言通知某人做某事”,由此引申出“使令、支使某人做某事”的用法,在兼语式中又引申出新的义项,表示客观状况“容任”或者“使得”某人做某事。“叫”字兼语式由于省略或者话题化的缘故,出现了多种结构变式,使得

4、“叫”所在的结构进一步接近被动式。“容任”义是“叫”向被动标记演化的语义基础。“叫”的被动用法也是从它的“容任”“使得”义项发展而来的。“叫”在16世纪发展出被动标记的特征,18世纪出现了被动标记的典型用法。可见,“叫”的这几个义项均是由“呼,喊”的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倘若在义项排列时,连贯而下,便是将这种词义的历史演变线索贯穿其中,人们在理解“叫”字词义由实义发展出虚义的过程时,也可按图索骥。现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分成“叫1、叫2”加以区分“叫”的实词义和虚词义,只是对现代汉语语言事实中“叫”的词义进行了描写归纳,这种分类是平面化的。如何将词的众多义项,结合历史发展和共时描写的特点,进行归纳排列

5、,这将是词典完善其功用的方向。 而“呼,喊”义引申出另一义项即“称呼”,进一步引申为“是、称为”的意思。 某些方言中,(牲畜)发情也称作“叫”,此义可由“动物大声鸣叫”之义引申而来。因此在一些方言中“叫”又可指“雄性的(某些家畜和家禽)”,如“驴/鸡”。 汉代汉语词典中所列义项“告诉某些人员(多为服务行业)送来所需要的东西”,实际上是“用语言通知某人做某事”在特定场合下因话语经济原则而省略了兼语及其动作,如“车/两个菜”。因此,这一义项概括得过于狭隘。 另外,在方言中,“叫”语义虚化,除了发展成为表被动标记的义项,还可向其他的语法化方向发展。如“我看”。这种语境中,“叫”主语空缺,动词义虚化,

6、由“支使”“容任”的语义弱化而成介词性质,义同“照,依”。 根据词义引申发展的系统性原则,我们可以将“叫”字的义项整理如下: 叫:动物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鸡/狗。(牲畜)发情:夜里猫了,像小孩的哭声。方雄性的(某些家畜和家禽):驴/鸡。呼,喊:大一声/外边有人你。用语言通知某人做某事:他们到这儿来。使;命令:他早点回去/要穷山变富山。容许或听任:他不去,我偏要去。使得;致使:事已至此,我怎么办?介词,被:他雨淋了。介词,照,依:我看。称呼:我他叔叔。称为;是:这不锈钢/我王勇/那真好!/这什么打枪呀?瞧我的。 可用下图表示“叫”字的语义层次关系: 按照词义引申发展的线索进行义项排列,这种方法

7、只需在词典的凡例中加以说明,读者自可摸清其中门路。如果配上词义义项系统图,则更一目了然。现行词典中将某词的各义项随意排列,或按词义使用频率高低先后排列,或据之使用范围大小,如将方言中的用法列于最后,表面上看似有序,实际上却未对读者对词义间关系的理解提供便利。 三、“喊”与“叫”的词义交叉 辞源第537538页,喊:尝味。汉扬雄法言?问神:“狄牙能喊,狄牙不能齐不齐之口。”宋苏轼分类东坡诗(八)?s酌亭:“以瀹以烹,众喊莫齐。”大声呼叫。宋陈亮龙川集(二十)又甲辰答朱元晦书:“只是口唠噪,见人说得不切事情,便喊一响。”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536页,喊:大声叫。口号。叫(人)。你去他一声。方

8、称呼。论辈分他要我姨妈。” 对比辞源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喊”字的义项可知,“喊”的本义“尝味”在宋时仍有,但该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大声呼叫”成为“喊”的主要义项,且引申出“呼喊”“支使”“称呼”等义项。 值得注意的是,“喊”字因其基本义“大声呼叫”与“叫”字基本义“呼,喊”义同,因而一般情况下,在该义项上,两字可替换,尤其是在一些方言中,普遍使用“喊”字,而少用“叫”字,如吴语。并且“喊”字也引申出“支使”“称呼”等义项。因此,“喊”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基本等同于“叫”“鸣”系列义项之外的其他语义。 结合吴语中“叫”与“喊”使用的具体情况,我们对两者语义及其使用特点的异同加以比较。在吴语

9、中,表示动物的鸣叫,均用“叫”,不可用“喊”替换。表示人发出较大的声音或大声说话,“叫”“喊”一般可通用,但“叫”更倾向于不带宾语,而带宾语时则多用“喊”,如“喊口号”,而不说“叫口号”;“喊嗓子”,而不说“叫嗓子”。若带补语,则两者均可,如“叫/喊一声”;“叫/喊醒”。上文“叫”义项系统图中“叫”字“呼,喊”义及其引申义,均可用“喊”字替换。吴语中,两者可替换使用的情况中多用“喊”。“喊”的“称呼”义同“叫”具有“称呼”一样,都是从“呼”的语义引申而来。由“叫”“喊”直接带内容,发展为其后带对象,再加内容。如“论辈分他要叫/喊我姨妈”。这个义项上,两者可替换。一般普通话中多用“叫”,部分方言

10、中多用“喊”。 “叫”字义项“介词,表被动”主要存在于北方话中,吴语中“叫”字及其等同的“喊”字语义尚处于兼表示“支配”“容任”“使得”的意义阶段,尚未完全虚化成表被动的介词。但是,受普通话影响,在现今吴语中已可见“喊”字向该语义发展的趋向。如“把玩具收起来,别喊他弄坏了。”在这个句子中,“喊”的主语没有出现,事实上无具体主语,动作性减弱。这里“容任”意也较弱,因为“喊”的空缺主语与兼语的动作之间并无明确因果关系,再者兼语动作的受事“玩具”承前省略,故这里的结构通过重新分析,即成为被动句。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吴语中“喊”字已初步具有了表被动的语义,并将进一步语法化,虚化为被动标记。而在普通话中

11、,“喊”字则并不见此语义虚化趋向。这主要是因为吴语中“喊”在“叫”系列义项(参见上文“叫”义项系统图)上全面取代“叫”字的结果,其向普通话中“叫”发展是一种类化作用。 普通话中,“喊”字尚不具备“称为是”的语义。在吴语中,“叫”表示“称为;是”的语义时,发音为,与普通话音接近,如“这不锈钢/我王勇”。但上述表“称呼”义的“叫”发音则为。两者有明显区别。可见“叫”字具有“称为、是”的语义源自普通话使用中的语义发展。吴语受普通话影响,引入“叫”字的该义,因

12、此不难理解吴语中“喊”字不具备此义,故不可替换此义项中的“叫”字。 四、结论 综上所述,“喊”与“叫”在基本义“大声呼叫”上为同义词,两字多形成同义构词,如“喊叫”“叫喊”“大喊大叫”“人喊马叫”等。“叫”既表动物“鸣”,也兼指人的呼声,“喊”专指人。当表示人大声呼叫、用言语通知某人做某事、使令、容任、致使等义,以及表示称呼别人为什么时,“叫”“喊”可替换使用,且在部分方言中多用“喊”。“叫”表示动物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表示牲畜发情或一些方言中表示雄性义,表示“称为、是”,表示被动标记这几个义项时,不可用“喊”替代。在吴语等多用“喊”代替“叫”字的方言中,这两种情况中的“叫”字发

13、音有明显区别。“叫”“喊”可换用的语义中“叫”发音为,包括多见于某些方言中的表示“照,依”的介词义项,而在不可用“喊”替换的语义中“叫”发音,接近普通话发音,可推知这几个义项是从普通话直接引入方言的。这说明由普通话中词义进入方言导致了差别,造成了“叫”“喊”词义交叉产生了分化。另外,“喊”字由于在吴语等方言中多替换“叫”字,从而在这些方言中逐渐具有了表被动标记的语法化倾向,这是受到普通话中“叫”字被动标记义的类化作用的影响。 注 释: 参见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3255页,第三章被动标记“叫”的语法化。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20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