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495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周边”战略与未来中阿关系 内容提要2006年是中阿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面对当前和今后波谲云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在“大周边”外交战略视野下对未来中阿关系做出重新定位,在未来的中阿关系构建中应当立足长远战略,矫正目前单一的能源优先的外交政策,避免短视和功利性,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将未来中阿关系全面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一、“大周边”战略与中阿关系 目前中国外交上所说的“大周边”(TheExtended Neighbors)战略,是近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系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新中国外交实践经验后,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外交战略上提

2、出的一个富有创意的地缘政治概念。它为中国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波谲云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严峻挑战,提供了一种成熟而崭新的外交战略思维。国际关系学界认为:“大周边环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既包括与中国直接相邻的国家,也包括那些虽然不直接接壤却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国家或力量,它们可视为中国周边的延伸。”众所周知,“大周边”外交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厚的中国儒家传统外交文化思想基础,先秦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中就有先进的“唇亡则齿寒”的政治韬略,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文化。如古代中国历朝政府所奉行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使“近者悦,远者来”的邦交

3、思想,以及“远交近和”与“远亲近邻”的外交思想。在中国古代的这些外交思想中,从来都是把“远亲”与“近邻”一视同仁地作为“邻”(neighbors)的范畴加以考虑,而思考的基础就是儒家的“仁、亲、和、善”。中国政府目前所积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与大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这种方针政策既是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恢复,也是实施“大周边”外交战略的具体方策。 对于“大周边”的政治地理范围,目前中国外交学界已有一种共识,即中国外交上的“大周边”,理应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领海、领土相互接壤的“邻”的范畴,应该包涵“近邻、中邻和远邻”三大层

4、面。就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态势来看,我们的“近邻”一般是指东北亚地区的朝鲜半岛、日本和蒙古,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与中国北部和西部直接接壤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俄、哈、吉、塔,南亚和中南亚地区的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中邻”在地缘上主要包括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南亚次大陆印巴以外的孟加拉、斯里兰卡,西南亚和北非地区的中东阿拉伯世界、伊朗和东非地区;“远邻”则泛指上述两大区域之外的其余世界,包括欧美、大洋洲和广大的非洲地区。在全球化进程加快且不可逆转的今天,这三个“邻”的范畴,虽然在其话语表述上仍有不同的涵义

5、,但在当下人们的实际理解中,则已超越了其空间维度上的亲疏远近距离,更多强调彼此问在逻辑和现实战略意义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的内涵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所要表达的“海内”思想。 其实,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回顾中阿开启外交关系所走过的50年历程,笔者认为,中阿在共同经历了摆脱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时期共同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后冷战期间共同应对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半个世纪的友好交往后,双方在政治、能源、贸易、市场、金融、投资和安全诸领域内,可以结成战略利益密切相关的“大周边”,互为战略空间,在

6、现有的“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关系,以期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合作伙伴阶段。 二、中阿在地缘政治和文化上都是各自的“大周边” 在两千余年的中阿友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续,今天的中东阿拉伯地区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区域,彼此在地缘政治和文化上始终是相互沟通的重点。中阿之间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均已昭示出,双方在地缘政治和文化上历来互为各自的“大周边”。 从地缘政治或国际关系来看,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中东,自汉代开始就被中国人称为“西域”,在古代的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等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双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7、友好交往从未间断,来华的阿拉伯国家的贡使、商贾、军士、工匠、学者、教士等络绎不绝,大食、波斯等国一直名列中国官方的二十五史友好国家之中,在历朝历代的官稗文献里也都有丰富翔实的记载。在15世纪之前漫长的“世界体系”中,位于西亚北非的中东阿拉伯人民一直把中国作为其政治交往的最东端,而中国明朝的友好使者、回族航海家兼外交家郑和波澜壮阔的七下西洋的壮举,也将中东阿拉伯世界确定为远航“西洋”的终点。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拉伯国家和人民曾经给予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诸多道义支持,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友好故事。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万隆会议上建立的友好互信,刚刚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统治获

8、得独立不久的许多阿拉伯国家,不顾西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利诱,先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霸斗争,尤其在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平统一台湾等重大问题上,曾给予过我们长期而宝贵的重要支持,我们彼此始终把对方视作自己最可信赖的坚强盟友。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斗争、收回苏伊士运河、石油国有化运动、阿拉伯人民反帝反霸等一系列正义斗争中,始终坚定地站在阿拉伯世界一边,给予阿拉伯国家和人民以政治、道义和物质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持,中阿双方事实上早已形成了互为战略后盾的“大周边”。回顾中阿双方过去半个世纪中的友好交往关系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

9、结论:中东地区曾发挥过中国抵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西部战略屏障的作用。比如在反对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斗争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与阿拉伯国家和人民一道,坚决站在阿富汗人民一边,取得了阿富汗人民反抗苏联入侵的最终胜利,有力地遏制了超级大国企图控制印度洋战略要冲的野心,也间接地维护了中国的西部安全。冷战期间的中阿关系正是今 天我们的“大周边”战略外交关系的范例。 文化交往在中阿关系中始终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公元7世纪以后,在伊斯兰先知“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圣训的鼓舞下,众多阿拉伯学者、旅行家络绎东来,在其旅行游记中都对中国的灿烂文明作了翔实生动的介绍。在中阿关系史上,从地中海、红海

10、、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启锚,经由印度洋、南中国海抵达中国的阿拉伯和波斯的海船,从遥远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波斯湾畔经由中亚细亚、河西走廊抵达中国长安的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骆驼商队、友好使节,沿着丝绸之路,披星戴月,络绎于途者,长达十多个世纪。他们以和平的方式把代表阿拉伯世界最高文明成就的伊斯兰教传到了中国,形成了中国10个穆斯林兄弟民族的2000余万人口。中国穆斯林融汇了伊斯兰和儒家两大文明的精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东亚伊斯兰文明,开启了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和平对话的先河,垂范至今,供世人借鉴。检索中阿友好交往的历史文献可以发现,我们的先哲都共同表达了对彼此灿烂文化的赞赏与褒扬。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一伊

11、斯兰世界的友好交往使伊斯兰教完成了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并成功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璀璨的组成部分。西亚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与东亚的儒家:艾明同属东方文明,双方在追求和平、主持正义这两大方面具有同质或同构的普世性价值观,而伊斯兰文明与华夏儒家文明成功融合的经验,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平等对话的成功范例。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2000余万人口的客观存在,完全可以成为当前和今后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有利文化资源。事实上,对于未来中阿文化关系如何构建,阿拉伯世界的政府和学者呼吁中阿双方的政府和学术界,应根据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及行动计划,积极落!实相关措施,在2005年12月

12、北京“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机制。文化作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日益受到关注的国家软实力,正在迅速进入到国际关系领域,与国家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要素一道,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周边”战略指导下构建未来中阿关系时,双方的新型文化关系也亟待加强。在当前西方文化霸权咄咄逼人的局面下,中阿之间应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倡导文明对话,共同应对西方所谓“文明冲突”的严峻挑战。2006年5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大会”上,莅会的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迈德?海依尔?瓦迪、也门驻华大使马尔旺?阿卜杜拉?努阿曼等

13、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在发言中都程度不同地表达了这种共同的意愿。 三、中阿须在“大周边”视野下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资源和市场的互惠、互利和互补,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对外贸易的共同追求。在全球化日渐加快的背景下,资源强调的是优化配置与共享,市场追求的是互惠、互利与效益的最大化。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中东阿拉伯世界拥有全球60以上的石油储量,中东阿拉伯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民友善。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阿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猛,2004年双方的贸易总额为367亿美元,到2005年已增至5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1。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务市场、农产品市场、消

14、费品市场、金融投资市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备工业体系,中国的农副产品、轻工产品和电子产品价廉物美,深受阿拉伯人民的喜爱,在中东市场上所占份额日趋增多。中国高素质的劳务人员已走进阿拉伯国家的各个行业,成为中东外来劳工中的一支主力军,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各类劳务人员已达到84万人。此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阿之间在石油化工、能源合作及金融投资等领域,也很具潜力和前景。因此,中阿双方在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性方面,实际已奠定了互惠、互助、互利和多赢的战略“大周边”的物质基础。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中国外交界和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发表,并且许多建议、建言已经逐步

15、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采纳。 “战略伙伴关系”(Strategic Partnership)是后冷战时期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迅速发展趋势下诞生的时代产物,它与冷战时期主导第三世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正在成为主导当代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国家集团之间关系的一种主流模式。在现行的国际关系模式下,国家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不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具有很强约束力的国际关系,而是指在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在战略的方向、关系和合作等方面互为伙伴,在国际和地区范围内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且签署有相应协定或条约作为法律基础。这种双边或多边战略伙伴关系大多根植于各自国家和

16、民族利益的国家主义,确保各自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最大化。基于上述的“大周边”外交战略来考虑未来中阿关系,中阿双方亟需全面构建的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9?11”事件后,受美国不断扩大化的国际反恐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张,加之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反恐、民主、人权和核技术开发等方面长期坚持双重甚至多重标准,使得当前中东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哈马斯胜选引发的中东震荡、伊朗核问题的步步升级、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硝烟方息的军事冲突及伊拉克局势的扑朔迷离等,中东和平曙光难以在短期内显现。事实上,美国的新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中

17、东外交战略,乃是自冷战以来西方殖民唯我独尊的霸道行径的延续。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选择是积极推进多边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与对话,避免文明敌视与冲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在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和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的挑战中,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是包括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主张世界应“和而不同”,呼吁地球村的村民学会彼此尊重,学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从而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明、各个宗教之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目标。“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四大时代潮流:“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深;第二,高科技的发展和跳跃式的影响使得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变化,速度惊人;第三,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