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461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翻译课程改革探索和实践”(编号2011ZD15)成果之一。 一、高职课程评价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课程评价须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对课程建设的全程进行分析并做出价值评判,同时为继续改进和完善课程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1。这里的课程建设全程应当包括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学组织、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及吻合度等各个方面。 (一)评价的发展性 首先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以人为

2、本的理念。工学结合课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相应的课程评价除了重点考虑学生的技能发展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道德、文化、创造力等,保证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其次是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课程评价受传统的前苏联“大教学论”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来操作,评价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结果进行的2,或者是针对教师备课和授课质量而设计的,而且评价结果往往以一个简单的数据或者结论表示“好”与“坏”。其实,课程评价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教学评价,它在评“授课”和“学习”之外,更主要的在于对课程本身建设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课程评价的功能并不是仅仅用

3、终结性的成绩来判断课程的好坏以及终结或者继续,而是定位在对课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为课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基础性的数据以及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使课改朝着符合时代、社会、企业和学生等方面需求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教师的持续发展。社会、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工学结合的课程必须随之调整和改进。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在不断适应变化的同时,也持续地锻炼和发展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 (二)评价的过程性和长期性 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牵涉到调研、设计、实施、反馈和改进等各个环节。此外,课程建设不是一次性建设到位的。随着时代的前进,技术不断在进步,行业企业的标准

4、和要求也会随之更新,所以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周期性的过程。因此,要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课程,就必须要根据课程建设的特点进行过程性、长期性评价。 (三)评价的职业性 高职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应用性的合格人才。因此,课程评价并不像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只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它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导向,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科学的课程评价必须以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内容来判断课程内容及其排序的正确性,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来制定课程评价具体指标标准。 二、高职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评价,首先要对评价

5、的重点环节有正确而清楚的认识: (一)谁来评价,即评价主体 这是进行高职课程评价研究的首要问题。综观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实施的评价,它主要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使他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管理课程改革的状况。由于这是自上而下、一刀切的行政管理方式,而且它的判定结果往往跟某种功利结合在一起,这种评价必定天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过于突出行政管理的功能而脱离区域经济和学校的实际,也很可能会出现资料失真、课程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3。第二种是以学生、校督导等多方联合的评教,这种评价侧重于课堂组织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只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这在上文中已有提及。 “工

6、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不是单纯的学生、学校评价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它的评价主体可以是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一切人员。不同的评价主体出于自身角度以及需要的不同会对同一门课程做出多维度的判断。因此,在课程评价主体的考虑上应当尽可能包括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主要相关方,尽量以主体的多元化和分析的多维度使评价的结果趋向合理和公平,更好地平衡和体现各方的利益。 (二)评价什么,即评价内容 高职课程建设是一个开放性、综合性的工程,它受到来自社会、企业、学校等各个相关方的影响,有一个综合了定位、思路设计、资料编写、实施、反馈和整改提高等环节的周期循环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设计评价内容时应当充分考虑课程建设的过程

7、和环节,建议可设置课程支撑资源、课程具体设计、课程实施与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等四个环节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根据每一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设置二级指标,并对其做出具体评价标准的描述。 (三)如何评价,即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 1.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评价标准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础和依据,是课程评价的载体。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高职课程评价标准必须要综合体现各相关方的需求和标准,具体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行业技术标准、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2.评价手段要开放、多样。一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开放,即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开放性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如档

8、案袋法、过程观察等。二是评价主体应持有开放的心态,在评价活动中能与其它主体或者被评价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4。三是不为了评价而评价,不以终结性评判成绩作为评价的目的和结束,而是采用建议和意见作为评价结果,为更好地为指导课程建设下一阶段工作而服务。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前期大量企业调研和教师、学生访谈的基础上,笔者经过综合比较和修改,制定了一套比较可行的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设4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并列出了具体40条评价标准描述。 该体系的特点之一是考虑到课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参与的利益相关方不同,建议

9、在各个一级指标下由不同的评价主体来完成评价。特点之二是不设具体的评判分值,而是要求进行等级评定,更主要的是设置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一栏。评价主体在针对各项开展评价时,不是给出结论性的评判结果,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角度和观点,提出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供课程团队在进行下一轮课程整改时参考。这充分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理念。 (一)课程支撑资源评价指标。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包括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行业的投入和参与,比如学校投入,配套的教学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企业和行业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以及实质性参与开发的程度等。这是课程开发能够顺利、长期开展的保障,具体见表1。这

10、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主体应当以课程专家、企业、学校为主。 (二)课程前期设计评价指标。课程具体设计是课程建设中实质性的第一步,它包括课程的定位、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与创新等,具体表述在课程建设相关文本资料上。这一块的课程评价可以设计以下几个主要内容:课程的定位是否符合地区经济的需要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以及职业发展规律,课程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课程方案是否能够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工作页的制作是否合理可行等,具体见表2。这一指标的评价应由行业企业、学校、课程专家和教师开发团队一起完成。 (三)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指标。这一指标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教学安排、课堂活动组织、教学成果等方面效果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学”可以包括学生参与程度、能力的训练状况等方面。这一指标的评价应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具体内容见表3。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这一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实习期或者工作后的职业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熟悉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体见表4。此外,该指标的评价主体应该是企业、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