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554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A Review of the Seven-year Reform on Parallel Preference in College Entrance Application WANG Bin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al Examinations Authority,Shanghai 200235, China) Abstract: The reform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has increasingly drawn public attention in r

2、ecent years. The reform on parallel preference in college entrance application, which was initiated by Hunan Province in 2003,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Chinas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Sixteen provinces have implemented the parallel preference reform and thr

3、ee types of schemes have been practiced. Although the reform is conducive to the benefits of studen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in its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Parallel Preferenc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一、“平行志愿

4、”改革的背景 所谓“平行志愿”,指的是在同一志愿序号中设置若干个同等志愿,这些志愿之间不存在级差顺序,它们是平行(或并列)的。平行志愿奉行的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也就是说,先对同科类同批次的上线考生按招投总分(即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的相加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遇总分相同时,依次按语、数、外等单科成绩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按排序的先后逐个地对考生进行志愿院校的检索和投档。排序在前的考生在未完成志愿院校的检索和投档时,就不会启动后一位考生的检索和投档程序,以确保“分数优先”原则的实现。 自2003年湖南在高考中首次实行“并列志愿”、“征求志愿”的填报与录取方始,江苏、浙江分别于200

5、5和2007年进行了“平行志愿”改革,上海、北京也于2008年相继跟进。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完全的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被进一步推广到包括湖南、江苏、上海在内的16个省、市、自治区。迄今为止,我国高考“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改革已走过七个年头。平行志愿改革之所以能够迅速推行,与以下几个背景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差序志愿”填报录取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志愿填报中一直采取的差序志愿(也有人称之为“传统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体现的是“志愿优先”原则。这种投档录取方式要求高校必须按志愿的顺序来录取,参加录取的院校只有在其第一志愿报考的上线考生不足时,省级招办

6、才会给它投放第二志愿考生的档案。对于考生来说,同样也只有在未达到第一志愿院校的投档条件,或是达到了却又由于某种原因被退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后续志愿院校录取。无论对考生还是高校来说,都不会出现越过第一志愿而直接录取第二志愿的情况。正因如此,在差序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之下,如何选报第一志愿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每年招生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特别是第一批本科院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基本上都保持在80%甚至90%以上。如此高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方面使得同批次的后续志愿基本上成了“点缀”,另一方面又必然会导致部分考生因为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填报失误而“高分落榜”。因此坊间一直流传着“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拚

7、”、“考得好不如填得好”的说法,这无疑增加了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高校而言,也特别容易出现招生大小年或生源“扎堆”、“撞车”、断档现象,降低了录取效率。 其二,保护考生利益、维护教育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每个公民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而入学机会的均等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情况的下,进一步保障每位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一直是我国高考改革中的一根主线。而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得到了迅速提高,高考与录取制度改革成为时下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考生利益的保护也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随着“志愿优先”原则下固有矛盾与缺陷的日趋凸

8、现,社会各界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教育机会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我国高校于1999年拉开了扩招的序幕,当年就扩招48%。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比1998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入学条件与选择机会,在多样化的选择机会面前,对更为科学和公平的录取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其四,现代通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现代通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

9、术使高考志愿的网上录取成为了可能。现代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用,不仅为平行志愿改革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高考录取工作的效率,增强了录取过程的透明度、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的实施形式 目前,我国“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的实施形式大致分为三类,即完全平行志愿、混合志愿、批次中的批次。完全平行志愿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平行志愿,其主要特点是每个批次都有平行志愿,而且每个批次中的每个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对于各个批次而言,其第一志愿就是平行志愿。这是目前主要使用的一种模式。“混合志愿”是一种不彻底的平行志愿。混合模式的特点是部分批次中有平行志愿,有平行志愿的批次中的

10、第一志愿不是平行志愿。将“批次中的批次”称为平行志愿有些勉强。在这种模式中,同批次的学校又被细分为A、B两个批次,该模式操作起来比较繁琐。 目前已实行平行志愿省份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在志愿填报时间安排上,有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与考后知分填报等三种。 三、“平行志愿”改革的效果分析 “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无论是以完全的形式还是以混合的模式,无论是考前填报还是考后填报,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简化了录取程序,并且在程序上较好地保证了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对于考生而言,“平行志愿”填报与录取方式有力缓解了他们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博弈与填报压力,降低了高分落榜的风险,有效维护了考生

11、利益,同时也保证了重点高校的生源质量,进一步保障了教育公平。同时,由于在平行志愿录取过程中采取了一次投档措施,高校录取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小年”、“断档等现象基本消失,志愿匹配性和投档满足率也出现了很大提升。因此,有人曾经给予平行志愿改革这样的评价:更好的公平与更高的效率1。事实上,平行志愿改革的推进,确实也得到了大多数考生、考生家长以及绝大多数重点高校的广泛认同。 然而,笔者通过翻阅文献后发现,对于平行志愿改革仍然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唯分数倾向有违素质教育宗旨(2)2。改革助长了社会公众的唯分数倾向,必将导致人们对考分的过度敏感,引发舞弊等新问题,并加

12、速了高校等级分化与中小学教育的应试倾向3-4。二是平行志愿并非零风险,考生如果填报不恰当,仍然存在着落榜风险。三是如何妥善处理平行志愿实施的分数优先、按位投档与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多元化、录取模式多样化的矛盾。四是如何妥善处理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与维护考生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大压缩了高校选择考生的空间,高校只能被动地接收考生档案,有些流传的省高招办可改为分发办、高校招办可改为接收办等议论,不失为一种形象的描述。”5五是改革可能强化高校等级制的倾向。杨德广在评“名校统揽高分者,高分者统统进名校”一文中指出,“何谓考生利益?难道进名校才叫考生利益吗?”、“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是保护少数名校的利益,是

13、站在少数名校的立场上而有损于大多数高校的利益。其政策导向是高分者进名校,名校垄断高分者。这对本已形成的高校等级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拉大了高校之间的等级差距,人为地抬高重点大学的等级,贬低一般院校的地位。”6六是尽管平行志愿改革在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有学者建议,对“改革前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显著性水平如何?”进行论证, 应力求以“实际的数据并借助于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甚至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数学的、经济学的分析模型,来提升研究高考录取制度的科学化品质”7。可喜的是,关于平行志愿的实施效果问题,已经有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证工作8-9,通

14、过对上海市2008年实行平行志愿改革前后的有关事实数据进行对比,确实能够反映平行志愿最初的设计思想。 四、关于“平行志愿”改革的思考 平行志愿改革政策的实施,在保护考生利益、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不过,任何教育政策的选择与实施都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效应,同时也会释放出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效应。有人用“历史的倒退”形容平行志愿改革,这种说法虽然偏激了一些,但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笔者认为,从长远来说,平行志愿改革只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措施而已,但是作为现阶段高考改革的最大动作,我们仍需正确对待,并努力完善它。 1.应进一步加强考试与命题改革的同步研究 考试分数是

15、考生对某份试卷应答后的结果性评价,它并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在“分数优先”原则下,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是否录取或录取哪个学校的决定性条件,考试分数对于一个考生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家长、学校对考生的“分分必争”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的程度,如果处理不好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必然会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明年将是全国十一个课改试验区实施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而这些试验区中大部分也已经推行平行志愿改革。因此,加强新课改后高考命题内容与形式改革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高考命题内容与形式应力求反映新课改的要求,吸收国外心理测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查作为主要方向,考试

16、形式应更灵活。此外,应尽早建立起与新课改相一致的多元化高考评价机制,以适应各类高校选拔不同能力考生的需要。 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考试与命题中的地区公平研究。目前我国仍实行分省录取机制,这种机制部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但是城乡差别仍然非常突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造成东西之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考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差异度较大。而我们的命题人员、考试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城市与社会精英阶层,命题内容与考查方式越来越城市化,已经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倾向。尽管教育部曾对城乡录取学生的数据进行过分析,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

17、的比例确实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10但是我们也看到,农村考生在985、211工程建设等全国性综合性院校录取比例却在逐年降低(3)。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农村考生凭自己的努力已经无力参与到城市考生的竞争当中。由此可见,尽管平行志愿改革提供了公正的程序性支持,但是它并不能从根本真正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考试内容及其评价方式的城市化倾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2.应进一步完善录取过程中的相关配套措施,增加高校与考生的选择权 平行志愿改革后,高校与考生选择权的减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高校的可选择性减小,这不仅表现为投档比例方

18、面已经由以前的按11.1投档改为现在的按11.05甚至于11.0投档;还表现为一些高校的特殊要求,比如性别要求、特殊专业限制等,更是无法得到保证。这方面的不足既有政策原因,也有计算机录取处理系统设计方面的原因,需要切实加强研究予以解决。另一方面,考生的选择性没有扩大反而进一步缩小了,尽管平行志愿已经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投档匹配率,但是,当前的录取方式仍然无法满足一些考生的特殊要求,部分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后很难进入下一志愿的检索。比如有部分考生或因心理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意服从调剂进入医学专业,再比如部分高收费专业有部分考生不服从调剂等等,这些情况在不同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也曾导致大量的上访现象。笔

19、者认为,应根据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录取过程,采取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措施,给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应设置恰当的投档比例,加强考生救济制度的研究与实施 目前,实施平行志愿的省份在每个批次按比例第一次投档结束后都设立了征求志愿,为落榜考生提供了再次选择的机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救济举措。但是落榜问题与投档比例高度相关。因此,首先应进一步合理设置投档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考生的救济制度研究。有些考生是因为填报志愿过高而直接落榜,这无可非议;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考生因投档学校专业的种种限制而落榜,这是现行录取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所致,作为考生本人来讲并无过错。对

20、于这样的落榜考生,我们应区别对待,并给予特殊“救济”。 4.应加强平行志愿与高校自主权以及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研究,建立保障机制 曾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平行志愿改革“在高分考生与一流高校之间建立门当户对的关系,固然有它积极的意义,但负面的效应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校之间对于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的竞争日益激化的今天,平行志愿的实施,又使得高考成绩与高等学校之间形成一种等价匹配的关系,这无疑会加速高校之间的等级分化,不利于落实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高等教育系统提出的分类型、分层次办学要求”3。相对于部分综合性高校而言,我国许多一般性高校均具有行业背景,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专业特

21、色,不仅具备行业优势,而且其中一些早已超出重点综合性高校的办学实力。对于这样极具专业特色的高校,部分省份采取了一刀切的办法,直接把它们置于一本批次招生,这导致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报到率偏低的现象;也有部分省份索性不考虑特色专业的影响,直接置于二本批次招生,这也会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是因为特色专业影响而整体拔高了全校的分数段,这也导致了这些学校的其他专业报到率偏低的现象,其二是因为该校整体办学实力不够强而直接导致了特色专业招不到比较理想的学生生源。 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任何学校的教学效果与录取学生的素质密切相关,学生测试的分数也与学生素质高度相关。因此,当特色学校的学生素质趋向扁平化后,它们的特色

22、专业要么招不到比较理想的学生,进而会影响学校的专业建设以及行业需要;要么使其他非特色专业报到率受到影响,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有人曾经提出,“这种带有马太效应意味的生源分配,能够刺激高校为提高生源质量而展开以增加自身硬实力为主要办法的良性竞争”1,而笔者却对此不以为然。加强高校自身的硬实力建设本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应有之义,即便平行志愿没有实行也该如此。这与录取制度改革本身应为特色高校建设给予相应的差别化支持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对于特色明显且符合社会需求、尤其是对当前经济建设负有重大使命的特色高校、特色专业给予如下支持:一是适当给予部分指标的招生自主权,二是在招生批次设置上给予适当

23、倾斜。这一方面有利于特色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有志于攻读这些特色专业的考生提供了更为公平的选择与竞争机会。 五、“平行志愿”改革的未来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关联到社会的稳定。改革中如何贯彻“以考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高考改革的主题。有人赋予了当前的平行志愿改革三个特性5:一是“试点性”,二是“过渡性”,三是“趋向性”。笔者认为,这种定性较为恰当。高考招生的投档与录取模式改革毕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试点到完善更是一个艰苦的渐进过程。“从这一点上来看,平行志愿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开拓了一条勇于探索的途径,同时

24、揭示了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进而肯定了一种趋向,并据此鼓动和引导更多的高考工作者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与努力。”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还将以平行志愿改革的推进为主。因此,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应放在如何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平行志愿录取运行模式上,在批次设定、投档比例、考生救济、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等方面作出更加深入的改革探索,进一步加大“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的权重,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也有许多学者对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的长远发展方向作出了建言,希望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多元录取”的机制,即以统一入学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

25、录取作为基本方式,辅以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把现有的“平行志愿”引向最终的“平行录取”,在考生和招生学校之间真正建立起良性的“双向选择”机制,最终实现“一档多投”。 注释 招生院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越高,即意味着它们留给同批次后续几个志愿的录取机会就越小。因而,对于考生来说,若不能在有着极高录取率的第一志愿中抓住机会,则在同批次后续几个志愿中继续旁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原则,作为录取标准的分数是以判断尺度而存在的,它并不代表分数后面所隐藏的价值判断,即考试评价,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目前老百姓所认同的最为公平的录取手段。 2005年,

26、教育专家杨东平负责一项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又据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录取新生的比率为44%至51%,县市以及县级以下,包括农村的学生录取率较小。以2004年为例,清华大学新生中,北京学生占13.7%,4个直辖市共录取677人,占新生总人数的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南开大学近3年来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即使是一直受农村考生青睐的中国农业大学也是如此,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转引自张敏杰大学农村生源下降现象的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