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32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空间”视野下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研究Abstract:From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pace,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Wushu cultu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Wushu cultural space,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oute of college Wushu cultural inherit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teachers,curriculum and Wus

2、hu associations,and reveals Wushu culture selection,inheritance bottleneck and solu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we propos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education,expand the space of Wushu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pdate the ideas on cu

3、ltural heritage. Keywords:cultural spa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Wushu;cultural identity 武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其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武术所蕴含的忠心报国、尊师重道、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崇德尚和等均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1,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决定了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015年初,教育部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列为7大重点体育项目,其中武术是唯一一项中国传统

4、国粹,中华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文化空间的视角看,武术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其令人喜闻乐见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及自觉践行其核心理念、价值的核心主体等要素,正是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交融,为武术的生存、传承及发展构筑了自身存在的文化依据和文化场域2,因此,站在文化空间的视野下,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承进行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文化空间与高校武术文化空间 1.1 文化空间的概念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特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空间是同一类型文化所在的生存空间及场所,人在这一

5、空间中所持有的观念、文化传统和做出的行为都受到这一文化的支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空间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持有和支配文化元素的“主宰者”角色。其次,文化空间是一种所处其中的内部人的意义系统。在此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空间主体共同呈现出个体与主体的互动共存性。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化行为,创造和支持了整个文化空间;而文化空间的主体又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文化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空间实质上是人们情感产生、寄托和表达的场所,是一个生成、创造和获得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领域,在其中,人们可以经历最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产生特殊的文化体验4。 1.2 武术文化及高校武术的文化空间 1.2.1 武术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武

6、术文化是指在武术从萌芽到成熟完善,再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与武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创造活动本身5。之所以称“武术文化”,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武术独具特色,并自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文化体系;第三,武术精神全面渗透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6。依据“文化三层次”理论,武术也可分为 “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精神价值层”3个层次。物器技术层,是指武术的物质文化层面,它是武术形态的外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技术体系(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武术训练方法体系等)、器械、训练设施及器材、场地、服饰等内容。制

7、度习俗层,是指武术中相对隐性的中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的组织方式、承传方式、教授方式、礼仪规范、武德内容规范、竞赛体系等内涵。精神价值层,是指武术的内层结构,它主要包括武术所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情感等文化形态内容。我国古代也早有类似的分法。清代理学家、文学家、武艺家陆桴亭就认为兵道应该分为道、法、术3个层次。之后马凤图将此说引入武学理论。他认为,“道”是指司马迁云“治身”“应变”2个方面。前者即指体质的技艺和精神品德。“法”则是指武艺运行的法度和规矩。“术”是武术的基础领域,具体是指体能、战术、技术等经验层面的内容7。 1.2.2 高校武术的文化空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有

8、关文件认为:“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场所,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依据这一定义,武术的“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定期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场所”8 。同时,武术的文化空间可以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空间性的武术文化空间,另一种是时间性的武术文化空间9。根据空间性和时间性不同,其可分为家族、村落、庙会、学校、军队等空间类武术“文化空间”和武术节、比赛、博览会、健康大会、庆典等时间类武术“文化空间”。 高校中有武术节、武术社团、武术课程体系、业余武术训练体系、校内和校际武术比赛等众多与武术有关的活动;因此,高校武术的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9、并与其物质基础相互联系,也与高校的文化环境紧密相连。这种物质性基础是高校武术文化空间中无法或缺的,它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支撑力。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具体形式,应是大学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此外,从较为隐性的文化意义来看,高校武术文化空间可让大学生获得文化归属感,并“使之在理解自身与社会、价值功利与生活信仰之间靠近一种平衡”10。事实上,当我们用文化空间的理论来阐释高校武术文化的生存和境遇问题时,可以看出人类学中文化空间的理念,是能够支持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理论;而这种理论上的印证和吻合,又是高校武术文化空间境遇的解释之源11。高校之间及内部的武术比赛、高校的武术课程体系、武术协会及武术节等都

10、是武术的“文化空间”。高校武术依靠着文化空间的支撑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大学生是文化的未来,因此,可以说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占据了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 2 “文化空间”与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现状 2.1 精神价值层面 2.1.1 哲学层面:武术哲学的内核及其践行的隐遁 精神价值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哲学思想又是核心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在中国绵延几千载,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天然的共生关系。如同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生命全部的遗传信息一样,中国武术天然具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内容丰富。在今天看来,对中国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儒、释、道

11、3家。道家儒家是本土哲学,佛家是来自于印度,但是从大“文化空间”来看,佛家与儒家、道家一同,都属于东方哲学体系。3家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互相碰撞、融合,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道家的辩证思维模式,体悟的哲学方法,理学家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都是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上述哲学思想被移植于中医学,而与中医一母同胞的武术也是如此。沟通中医与传统哲学的桥梁是医学实践,于此相类似,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传统哲学发生关系的桥梁,是武术对于哲学的实践,是知行合一,是“体悟”。由此关照当下高校的武术传承,能看到这样一种基本态势:首先,高校的武术课程改革收效甚微,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看来,课程内容设置只重形式,不重内涵。

12、只重招术,不重招法拳理,不重心态、意念、态度等精神体验。忽略中国武术最讲究内外相合。而对“内”和内外相合的修炼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武术的内:一方面是气,是物质层面的;一方面是意,是练习功法层面的;另一方面是神,是思想观点层面的。学生在传统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正确地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功法,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内练能带给人的是更加深刻的从精神到身体的变化,而目前我们的武术教学没有由内而外地带给学生从身到心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传统武术“内外相合”的教学内容,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修养功夫。只有在武术练习中去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领悟武术精神,提高思想境界,才能真正地步入武学的殿堂。如果简

13、单地将武术理解为技术动作,那么习练者对技术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武术学习只学习技术,必然会导致技术走向偏差,从而武技与文化之间天然共生的联系就被割裂了。 以太极拳学习为例,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太极拳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而学生一出手基本上被讥讽为太极操,更谈不上练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术而具有的内劲。究其原因,行拳过程,只动肢体,不动思想。从学习过程来看,是因为缺乏“现在心,后在身”的正确理论指导,这是武术理论传承的缺失;而比武术理论传承缺失更为严重的是武术的精神世界的断层,武术精神世界的断层照见的是传统文化的断层。 其次,武术课程改革步入误区,肢解了武术“文化空间”生态系统。中国

14、的哲学思维倾向于整体的系统思维,有别于西方的分析式的思维。在微观研究上,中国现代水平落后于西方,然而从整体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传统中医、传统中国武学的优势所在。武术文化作为“文化空间”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也拥有和母系统类似的内部完整系统,即武术本身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武术。武术进入高校以来,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以套路为主。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的武术课程没有大的改观,不仅以套路这一单一形式出现,且内容陈旧,武术与文化分离、体操化的趋势越演越烈,其许多特性和价值更是无从展现,得不到师生的真正喜爱12。当人们解放思想,认识到武术的技击本质特点时,开始重视类似

15、散打项目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对武术自身技击本质的深度认知,造成了武术技术体系整体性被破坏的现象,那些种种肢解武术或拼凑武术的做法,都是对武术一些功能的片面理解,而没有全面深刻地把握武术的本质拳种的特征、“功套用”一体的技术本体特征、民族文化和个性品质的特征等。 2.1.2 价值观层面:武术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的失落 哲学衍生道德,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以道德的形式覆盖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将人置于武术的“文化空间”里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照见2类“武缘关系”。一类是武术人与其他武术人或非武术人的关系,也有人称其为武术人际关系。在这类关系中,体现出“和谐”的价值追求。由人与人的关系推演出第2类武缘关系

16、人与社会的武缘关系。这一类关系中,生发人与人相处的价值观规范,得出“尽忠报国”“侠义”等道德范畴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正因为武术文化具有上述的道德价值,所以武术又具有教化功能。而武术的教化功能在当下高校所传承的武术文化中并未得到体现;学习武术的学生对武术技术的掌握大多出于应付、拿学分,没有真正用心学习与练习。由武术练习体悟传统武术文化、改造价值观则无从谈起,当然也就不可能由体悟传统文化、改造价值观入手提升武学境界,提高武术技术,传承武术文化了。 2.1.3 文化交流层面:武术的迷茫 近代东学西渐以来,在中国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东西方意识形态激烈交锋,人们变得困惑

17、。五四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空间”里夺得了话语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人们注意到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但情况仍不十分明朗,困惑依然在持续,人们不禁要问:“路到底在何方?”一方面,居于武术“文化空间”顶端者,为了打破学校体育被西方运动项目占据、传统文化在“文化空间”中被边缘化的局面。我国在教育纲要和国家出台的多项政策中提出在中小学阶段增加武术课的教学时数,但在实践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落实。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率先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的博士学位授予点13,大大促进了武术在高等院校的专业化发展。尽管如此,高校武术课程体系一直以来却不随人意。另一方面,居于武术“文化空间”底层的学生武

18、术社团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首先,由于高校武术社团内包含武术套路、散打、双截棍、健身气功、剑道、跆拳道、舞龙舞狮等多项运动项目,其中又出现了2派不同的意见14:一派是主张以表演为主的表演派,一派是主张以实战为主的实战派。表演派因为大部分会员的基础比较差,每次表演的效果要好,又要给会员锻炼的机会,所以这条路走得比较艰辛。实战派的会员基本都是业余的:一是对规则不了解,二是保护措施不当,很容易出现意外,并且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安全,所以在实战方面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这就导致了现在部分高校武术社团还是不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同时,高校武术社团中高技能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指导老师(教练)较少,教师资源极为匮乏,

19、无法保证在高校武术社团中进行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活动。其他方面,缺乏经费、场地、训练内容安排和组织管理混乱及无人正确指导锻炼都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武术社团进行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其次,在各高校的武术节上,大学生武术社团的交流活动绝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学校内部进行。高校武术社团之间长期缺乏交流,不仅限制了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更闭塞了武术在高校的弘扬与发展。现状是忽略了大学生参与武术社团的实战竞技要求,忽略了与兄弟院校共同探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更忽略了对武术社团之间竞赛平台的构建,间或有高校间的竞技武术比赛,也是根本没有将中华武术传统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东西挖掘出来,传承下去,从而又造成了现代

20、与传统的脱节15,不利于推动武术社团在高校中的发展。 2.1.4 审美层面:无迹可寻的传统武术美学 尽管武术套路是以程式化演练为主的一种运动形式;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其动作除了有特定又灵活变化的攻防属性是一个显著特点之外,还用武术的语言诉说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贯穿着绵延不绝的气势,宣泄着民族记忆深处的情感,渲染着妙趣横生的意境。这些特点从动作中表现出来应当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而产生的内向性的整体上的和谐感。目前,多数武术课中套路教学方法主要是“比划”式地单纯教套路,学生没有感受到武术带来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对心灵的洗礼,降低了武术动作与精神的融合度。 2.2 制度习俗层面:武术传承的孤独与寂寞

21、 在封建时代,武术的传承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这样的传承模式往往能带给学生强大、诚挚、坚定的学习动机,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揣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宗族、师徒式关系有明确的身份感,真实地进入生活的角色。其次,生活上的共同体,易产生对于尊长、师长乃至祖先的崇敬情感,乃至归属感。这种崇敬感又转化为学习武术的动机。第三,现实生活需要。古代社会聚族而居,本就为能共御外敌,而武术在抵抗外来侵害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共御外敌的过程中,又加深了本家族的认同感,产生强烈的保护家族的感情,继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当然,影响武术水平的因素很多,动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家族传承的武

22、术中,还有几个重大优势:第一,有高人指授,第二倾囊相授,第三,师生比例较为均衡,能够精细地、有针对性地教学。与之相比,当下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存在这样的状况。 首先,班级制授课模式下,宗族关系、传统的师徒关系被消解,与宗族关系、传统师徒关系相伴而生的动机也一同被消解。 其次,师资力量质量不高。 1)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师基本都是来自各个师范院校武术专选班的毕业生或者是体育专业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师范院校武术专选班的学生基本都是进入高校以后才开始接触武术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们需要学习武术中的徒手和器械内容,其中仅以“拳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每

23、个拳种还有各自的器械),更不用说通常应掌握的长、短、双、软等武术器械。繁多的学习内容决定了师范院校武术专选班的学生仅能大致了解和掌握武术技术之皮毛14。 2)不论是师范院校武术专选班的毕业生,还是专业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均受到在校学习期间课程设置的局限,其武术方面的理论知识普遍偏于狭窄,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个人的文化行为是一定“文化空间”的产物,它反过来也影响着所在“文化空间”的生态系统。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以这样的技术和理论水平很难胜任未来的高校武术教学工作,并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武术教学也没有根据武术学习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细致划分、区别对待,技术课内容设置一刀切

2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评价体系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尤其是教材内容的选取多年来没有突显出武术的中国文化特色。 2.3 技术层面: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基础薄弱 古代武术界有这样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由其他门派改投的不收”“练过武的不收”。从文化的角度看,是门户之见;但如果从选材的角度看,则是为了避免技术干扰。拳谚云:学拳容易改拳难。人们更强调“童子功”,而“童子功”在宗族式的传承模式下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可以窥见古代武术“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反观当下高校武术文化可以发现: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武术基本功训练和武术文化学习。即使有个别学校尝试选用武术段位制套路内容进行教学,但段

25、位制套路内容庞杂且良莠不齐,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广阔的国土内,曾经拥有数不清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流派。例如,河南的少林拳、陈氏太极拳,山西、河北的形意拳,河北的戳脚,湖北的武当派,陕西的红拳,山东的查拳、华拳、劈挂、八极拳,广东的咏春拳、洪家拳,福建的五祖拳,广西的小策打,浙江的黑虎拳,苗区的蚩尤拳,东北的翻子拳等。各地武术在互相交流中,又各自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并没有要求全国一套拳 。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为武艺的大花园增光添彩。反观当下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可以发现,全国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术和24式简化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教学内容整齐划一,并

26、没有地域特色,并且止步于模仿,不留给个性发展的空间。 3 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瓶颈及武术文化空间拓展 3.1 文化认同与高校武术的文化选择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同一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它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也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在5 000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今天,我们要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当然,对于优秀的异域文化,我们也要汲取精华,唯有相互借鉴,实现多元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形成和体现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 文化

27、选择是指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关于文化改造与发展的态度、取向与行为的设计16。到底如何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审视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跟现代化的关系?高校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文化选择方向这一难题,既不能丢掉传统的东西,因为传统是根,没有根基就很难存活,同时又不能脱离时代,脱离西方文化统治下的现代社会。只有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看武术的回归,才能找到武术重归“国术”的本源;在认清自己源流的基础上,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保存其文化基因并实现可持续发展17:因此,高校武术文化的文化选择应该是根据我国普通高校独特的文化传统,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8。 3.2 高校武术教育传承的困

28、境及其消解 中国武术自近代被纳入现代学校体育之中,并得以在学校体育中安身立命的主要原因自在于其“民族性”,或者说武术作为“国粹”的特殊身份,至于学校体育与武术之间能否实现深层契合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在现今多元文化交错的高等教育中,武术文化的文化空间可谓“步履维艰”。一是时尚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制高点。中国武术从“防身健身论”到“武术救国论”再到“武侠论”等,这些过去曾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时尚”相形见绌,反而“学习跆拳道成为一种时尚,国粹武术的身影显得尤为落寞”20。二是体育化的竞技武术,占据着高校武术教育的主流。竞技武术的学习已经严重干扰了武术文化的内在教育功能,

29、文化的缺失,使中国武术丧失了文化立场,导致高校中武术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困境,而武术文化的困境又会制约武术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的反思不仅在于表述其历史发展与思想演进,更在于梳理内蕴其间的“文化精神”与“民族命脉”。首先,要肯定高校武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高校武术教育的系统研究,充分展现武术教育的中国文化特色。为此,一是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武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实施途径、终极目标等关键性问题;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武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身体运动形式,武术教育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加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三是要以有代表性的拳种为突破口

30、,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武术教育体系。其次,要倡导“打练并进”,以提高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效果。“打练并进”是武术本真教育的内在需求,是践行“突出技击”理念的具体措施。通过多年的武术“打”“练”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体能潜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第三,高校武术教学要达到术精而道明、德艺兼修的目标,应重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优化教学实施过程,以达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21。 3.3 坚守文化教育理念,拓展高校武术文化空间 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可能还是形散而神不聚,用大众的话来讲就是缺少了一点精气神,

31、当然更缺少可以称之为魂的东西”22,因此,必须坚守文化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打破高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瓶颈。对于高校武术教育来讲,不管是从“传承民族文化”,还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层面来定位,武术教学都不能仅注重技术层面,而是要通过肢体的运动来感悟技术背后的文化。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只有靠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不断拓展课外武术文化空间,充分挖掘武术的文化资源。首先,要大力倡导和扶持高校武术社团,武术社团为武术课堂教学以外提供经常性的活动空间。其次,要建立武术文化网络信息库,开创符合时代特点的武术文化传承空间。当今社会,电子化、信息化飞速发展,高校武

32、术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努力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空间。建立武术文化网络信息库,不仅将武术教师和网络教育相结合,而且将会在现代新媒体技术支持下衍生出新型的武术网络教育、武术文化网络课程等全新形态。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不夸大、不虚构的现实手段,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理解、深刻认识武术文化的内涵,了解武术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23。 至于体育专业院校中武术文化的传承,应该区别对待且有所取舍:一是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单招院校,可硬性要求开展12个传统武术拳种的系统教育与传承;二是其他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招生的高等体育院系,均可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申报和开展

33、一校一拳的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传承模式24。“一校一拳”是传承拳种和武术套路的有效策略,是“强化套路”的实践路径,在这一方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咏春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红拳”、河南理工大学的“太极拳”等,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高校武术要走地域特色道路,首先要在思想上对“民间武术”这个武术文化的根有真切的文化认同,才有可能将这条路走得通顺。 4 结束语 民族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纽带。为了不让时代潮流冲走我们中华民族的“元气和血脉”,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已迫在眉睫。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理解、感悟、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文化空间”,寻得自己文化上的根,只有这样,武术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突出其民族文化特质,在高校中更好地推广,进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