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633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喻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凝聚着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类精神。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在人文主义之光的照耀之下,纯技术主义的语言训练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势所趋,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普遍推崇,比如从19世纪中叶开始,俄国便完善了文学教育体系,此后的苏联及新俄罗斯一直沿续这一传统;西班牙政府近年来斥巨资构筑国民阅读系

2、统工程。 中国文学教育的思想提出较早,禹帝时代即开始倡导教化天下,诗三百便是上古时期诗教的结晶。然而其发展的进程始终不尽如人意,即使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教育也一直没有很快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文学教育长期缺乏统一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观念尚存在分歧。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但是叶圣陶、吕叔湘两位先生却始终侧重于将语言训练和读、写文章摆在中学语文教育的首位。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大讨论,虽然有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是人

3、学”的文学教育理念注入中学语文教育中,对已有的文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强调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文学教育依然缺乏实践的有力支撑。 (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对语言知识急功近利的训练和传授也使原本生趣盎然的文学作品变得琐碎、枯燥。对文学作品理性、科学分析的成分多,感性、直觉体验的成分少,使文学成为死记硬背、条分缕析、应付考试的载体,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对这样的文学教育产生误解,丧失文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文学教育内容的文质分家是导致其萎靡不振的第三个原因。一套套概念化教条化的审美定义和术语、一堂堂逻辑缜密的文学常识的灌输,完全忽视了文学的

4、审美要求。虽然也穿插了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但是这些作品完全是为了阐释理论服务,早被抽去了原有的灵性,除了让学生记住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外,没有丝毫深入的感受与领悟。这就导致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自觉与激情逐渐消隐,取而代之的是用理性的思辨和专业的剖析来学文学。 (四)我们的教师在文学教育中的迷失现象也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始终都是文学教育的实施者、研发者,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在文学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可是在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学素养。一方面由于他们都是曾经被应试教育深深桎梏过的群体,大多难以消除自己身上目标狭隘和功利心重的消极烙印;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

5、早就消弥了他们对文学最纯净的心灵,对真善美最诚挚的追求。他们虽终日与文学为伴,却没有了原初的信仰,在纸上谈兵、振振有词的表象下隐藏的是一颗颗早被岁月风霜、世俗混沌侵蚀的心。 因此,文学教育的优势缺乏有效的优化形式,弥漫在文学教育上空的阴霾始终挥散不去。 二、实施文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一颗诚挚的心总是可以保持个人不会被功名利禄、挫折羁绊的巨浪吞噬。心灵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价值的定位与发展。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了掌握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感悟社会人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能够对净化人的心灵,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帮助。文学教育要把“文学即人学

6、”的理念放在核心地位,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力争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从而体现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这种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诗经、离骚开始,到汉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文学,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繁星般闪耀在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之中。从世界文学的角度上看,启蒙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争奇斗妍,佳作如林。它们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示

7、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丰满的典型形象,令人百读不厌。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对这些文学遗产予以批判地传承是中国文学教育无可替代的关键任务。 (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它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审美、道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还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是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思考的典范。文学教育能够借助这一特点将理性思维同感性思维协调一致,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抽

8、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方面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通过艺术语言和典型的形象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原型,需要读者充分调动审美细胞体在文学中寻找美,发现美,升华美,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象、情境乃至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是培养艺术美的蓝本。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鸣,逐渐形成情感映射,从而增强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提升审美素养。第三,文学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

9、如读硕鼠,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强烈的不满与勇敢的斗争精神;读兵车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社稷、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等。 (三)文学教育顺应了个体守护精神家园的需求,在人的精神启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接受文学教育,进行审美阅读,使疲惫的心灵和压抑的精神获得全面的释放。对个人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也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学教育的地位不可动摇。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阅读,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学教育可以产生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文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尽快落实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使文学教育尽快走出困窘,用实

10、践证明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三、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充满了灵动情致和社会适应性的艺术品,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资源,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文学作品,文学教育正是依靠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来作为教育的落脚点。然而,曾几何时,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被刻意拔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内涵不得不退居次要位置,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也随之消减。在人文教育的呼唤下,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学需要的不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而是文学教育。真正的文学教育内容必须着力于呵护个体对文学作品富于个性的体认和感悟,使其成功地将文学

11、外在的艺术手法、审美形象以及矛盾冲突内化为自己的美学趣味和温润的情感。特别应当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上看,文学教育必须强化文学内涵的多样性以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从古至今,文学一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革新的多样生命体。不但文学的体裁不拘一格,文学的内容也有着无限的外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有的反映出作者的情感、生存的状态、人物的命运,有的则表达了作者细致观察和客观思辨的能力,从而活跃学生的文学认识。从内容上看,任何国内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是文学教育的典范文本。文学的题材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拘无束地展示了人类思

12、维最富于创造性的一面,文学大家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文学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化的语言和结构,开发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文学教育要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激发创造意识;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滋润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从文学作品的外延上看,文学教育要善于发掘文学开放性、多元化的本质特征以培养思维能力。古代的八股文证明了对文学创作强加公式的彻底失败,可见,文学从形式的创制到认知的开放性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的沃土。相同的文学文本,不同的人对它的解读都会因为自身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理解。

13、认识的不确定性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使突破思维定势的限制,保持思维的发散状态,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可能。 (三)参预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工作:文学欣赏的层次与境界;文学鉴赏与高效阅读训练;文学教育与高效写作教学;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文化研究;文学教育与语文应试;文学教育与学生素质(科学、思维、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语言等)的拓展;文学教育与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诗意语文教学与诗意人生;文学的人文关怀与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课堂文学教学与课外文学阅读指导;中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文学教育与小学

14、语文教学;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散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小说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教育;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方法研究;地域文化与文学教育。 四、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借鉴一些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人的身心发展呈现的是阶段性的特点,因此,文学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当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建构一整套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大量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不仅可以对文学语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维的活跃有很大推动

15、作用。文学教育从小学起就可以开始打好基本字词认读的基础,培养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点可以先放在量的积累上,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再由教师从文学意象和文学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对美积极的发现及追求的态度。高中就是侧重审美意识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可以多采用一些内涵更多元化、更富思想性的文学文本,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大学则主要利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已有的文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对文学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不应拘泥于教材选择的条件限制,而要

16、以“文采”为主要标准,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鉴赏能力,把“美”放在首位。课内的教材不妨大胆突破题材的限制,选择一些名家的典范作品,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悟,又要兼顾国外的文本赏析;既要突出时代特点,又要注重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可以广泛选取没有定评、不一定是名家、不一定是名著的作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域,掌握一定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考量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为课堂的文学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学知识。 (三)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文学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教师文学底蕴的深浅、文学修养的优劣、文学态度的真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文学教育

17、的实施细节产生特殊的影响。一个文学素质低下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担负起文学教育的重担更不可能给予学生良好的文学精神。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学功底,多给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中坚作用,是克服文学教育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有力保障。 (四)文学教育光靠课堂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文学教育的辅助手段,朗诵和课外练笔是文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效途径。朗诵是增强文学感受力的有效方式。许多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在内容上吸引人,它的外在形式和音韵上也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如诗句形式的整饬与对偶、声律的和谐与变化,散文辞藻的美富与华丽,不仅美化文学的视觉,而且丰富了文学听觉上的感受,那合辙押韵,

18、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回环和谐的音律,全面唤起读者的生理感受。课外练笔是评价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手段。写作不仅可以对个体的文学修养程度进行系统的评测,而且对巩固和深化着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效果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切身经历之后,再去反观文学作品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当然以上四个方面只不过是实现文学教育中最突出的环节,仅仅靠它们来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文学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长期教育的理念,以陶冶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根本,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探讨文学的内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文学教育,用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发展文学教育,调谐文学教育的实践步伐,把文学教育提到了当下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 左晓光,全国“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负责人;黄建欣,华中师范大学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