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08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环境进入伦理”与道德世界观的转变【收稿日期】2008-09-09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47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课题(04ZXB004) Abstract: “Environment Entering Ethics” contain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 on which is the change in moral world view. Kant and Hegels subjective review toward the moral world shows that the c

2、hange of the moral world view depends on two conditions: the loss of moral certainty and the shift of the moral world fro m apriorism to reality. In relation to this, “Environment Entering Ethics” dep ends on the two changes of the consciousness: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ural consciou

3、sness and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go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dualism to the real life. Associated with “ Environment Entering Ethics ”, th 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ral world view”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following f ive aspects: first, it reviews the traditional dualism; second, the harmony set by

4、 the moral world is built upon an ecological basis; third, the moral world vie w tends to diversify; fourth, we are faced with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s mor al struggle; fifth, we begin to enter a postmodern moral world. Key words:environment; ethic; moral world view; transformati on 【文献标识码】 A 一 如

5、果考虑到“环境进入伦理”的道德哲学意义,甚至进一步考虑到环境观念的发展对全体人 (包括那些并不从事哲学或思想研究的人)、全体人类和全球文明的影响,我们就必须清醒 地意识到:只有从世界和历史或者“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来理解“环境进入伦理”之论题 ,才能明了它隐含着的克服西方现代二元论的深层动机,进而才能理解现代世界所遭遇的环 境问题之实质。 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他晚年的演讲中慨叹:“我们时代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存在 于那些已经崩溃的人与那些还保持着根基、并为了这一根基以及新的根基而拼搏的人之间的 斗争”1。虽然胡塞尔描绘的是自笛卡尔以来近代欧洲哲学运动中那种表现为怀 疑论的哲学

6、与那种“真实的、依然生气勃勃的哲学”之间的斗争,但他所说的这一番话有 普遍意义,对我们时代思想领域的分裂和斗争同样适用。实际上,我们今天面临的真正意义 上的思想斗争仍然围绕着“根基”展开。 不容否认,20世纪以来,在环境伦理或环境哲学极具生命力的研究中,不乏笛卡尔式的 哲学家,如爱默孙或梭罗,他们为属于自己的、具有真理性的意义而拼搏,但他们要与之斗 争的不再是笛卡尔所要面对的怀疑论,而是在近代哲学运动中获胜的笛卡尔式的现代二元论 哲学。这注定了环境伦理学或环境道德哲学寻找道德基础的努力不只是为挽救当代颓废的或 临近崩溃的信仰,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质疑现代性的“自以为是”,寻求克服“环境与伦理” 的

7、二元论,把潜藏于自然界原始和谐中的生态合理性或生态之善带入对世界和历史的自我理 解中。 因此,环境之进入伦理,是重构现时代世界图景或世界概念的诸多努力之一,它可能是一条 “奋发有为”地去实现世界的意义并真实地为世界的意义而斗争的一种努力,但更多的时候 则是带着某种“劝告”、某种“警示”、某种“深思熟虑”的“道德洞察”,出现在“奋发 有为”的现代性之后。它将浪漫主义者的诗意与理性主义者的算计、将现实派的权宜与乌托 邦的梦想、将诗人的感伤与科学家的严谨、将政治家的精明与公众的热忱汇聚成一种多棱镜 式的世界图谱和世界运动。我们不可能抹去那里道德多样性论争已然呈现的含混而复杂的思 想地平,但可以指证:

8、在环境伦理的各种立场、传统和语境之间,在观点分歧的背后,呈现 出明显的哲学改变,其中的一大转变是引发了对“世界”的新理解,亦即带来了道德世界观 的某种转变。 二 要想理解这种道德世界观的转变,我们首先必须透过康德对道德主观性问题的审查。众所周 知,“世界”之区分为“自然的”与“道德的”,是伊曼纽尔•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架构, 同时也是西方现代二元论的奠基性“世界”观之一。我们所谓的“道德世界”的概念和“道 德世界观”的思想,源自康德关于“自然”与“道德”二分的理性判析。 康德是在两个领域以极为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理性的“审查”并试图辨析出不同的“世界” 意义:其一,是在“自然领域”为人

9、类理性对自然立法的权限进行审查;其二,是在“道德 领域”为人类理性对自身立法的形式进行审查。 在自然领域,康德指证人类理性之立法必须遵循知识的建构原理,即人作为认知者通过主体 自身的综合统觉机能主动地面对并把握对象,完成对自然世界的知识建构,此即“人为自然 立法”。在道德领域,康德证明人类理性必须遵循道德的范导原理,即道德意识只有通过实 践理性预设的自由、灵魂和上帝的指引(与范导)才能具备普遍性并成为普遍立法原理,此 即“人”的“自立法度”。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尾曾用“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的 形象语言描述了这一基本的世界区分。“在我之上的星空”属于自然世界,它“从我

10、在外 在的感觉之外的世界所占的位置开始,把我居于其中的联系拓展到世界之外的世界、星系组 成的星系以至一望无垠的规模,此外还拓展到它们的周期性运动,这个运动的起始和持续的 无尽时间”2177。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则属于道德世界,它“肇始于我的 不可见的自我,我的人格,将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穷性但仅能为知性所觉察的世界里, 并且我认识到我与这个世界(但通过它也同时与所有那些可见世界)的连接不似与前面那个 世界(引者按:即自然世界)的连接一样,仅仅是一种偶然的连接,而是一种普遍的和必然 的连接”2177。按照康德的观点,在道德世界中,自我意识知道义务是绝对的 本 质,它只接受义务的约束,而义务

11、之“绝对”就是它固有的不能以自我意识的异己物出现的 纯粹意识,此即道德意识的一般设定。 康德以这种方式试图阐明我们在道德中进到与世界的普遍的和必然的连接。诚如黑格尔所言 ,从对道德意识或道德自我意识的这种规定开始,“一个道德世界观就形成了这个道德 世界观是由道德的自在自为存在与自然的自在自为存在的关系构成的。这种关系以两个假定 为基础,一方面假定自然与道德(道德的目的和活动)彼此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独立的,另一 方面又假定有这样的意识,它知道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而自然则全无独立性和本质性”3128。黑格尔的这一段论述,是以康德(以及后来费希特)的道德世界观的概述 为 基础,是对这一道德世界观激起的重

12、大哲学论题的揭示和扩展,也是对道德世界观在道德与 自然二分的二元论哲学语境下面临的内在矛盾的一种现象学思辨。 康德和黑格尔都非常清醒地意识到道德世界作为一种建立在自然与道德二分基础上的意识现 象有其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康德通过为这种主观意识设定超验根据来确保其立法原理的普遍 效力,黑格尔则是通过精神自身的辩证运动揭示道德世界的主观精神特征及其自我否定的展 现形式3125-135。 我们看到,康德对道德世界主观性的审查,实际上是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对道德实 践的自由难题进行的最有深度的揭示。康德的问题是:主体自立法度(自由)的道德世界如 何可能,它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有效性?他的回答是:我们必

13、须预设“上帝存在”。如此,在 一个道德世界中,我们才能听到类似的询问:“你的兄弟在哪里?”然而,对于上帝提出的 问题,人们的答复就是该隐的答复“我岂是我兄弟的看护人吗?” 对于现代人而言,康德的预设并不起作用,一个现代的“该隐”完全可以无视这样的“预设 ”。因为,世界的渎神和祛魅以及现代人所经历的宗教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是现代世界 的基本面貌。自1517年万圣节马丁•路德在德国一个小镇教堂张贴95条论纲开始,西方世界 所预设的统一的宗教道德世界就开始破裂,随后的地理大发现以及从哥白尼到牛顿的自然科 学的进步,推动着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理性的运用寻获一种共同的道德。这一理想构成了现代 时

14、期道德筹划的基本主题。通过理性论证来获得西方中世纪曾经许诺通过神恩和理性的作用 得到的道德权威和道德真理,这样一种道德筹划是启蒙思想家、康德、黑格尔、功利主义思 想家和情感主义者为代表的诸种现代性的道德世界观的一种基本诉求,其目的是极力克服道 德世界的主观性,在道德领域获得类似于在认识领域获得的合法性与客观性。 然而,正如北美著名哲学家麦金太尔所指证的那样,这种努力无一例外地招致了自身的失败 ,现代思想并没有走出道德世界的主观性疆域,人们只是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或者从对人 性的某种描述出发寻找道德论证的起点,这导致了现代性道德领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危 局4。现代伦理学对道德普遍性的探求最终将

15、寻求绝对知识范 式和完美生 活理想的哲学努力,分解成为各种相互匹敌、互竞互争乃至不可公度的道德主张。这种情形 乃是与那一般的哲学之命运和人之命运紧密关联着的,它意味着主体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 在道德主观性问题上隐蔽着的虚无主义的到来,人们发现道德本身其实是许多相互竞争的诸 种道德。现代道德世界观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社会学状况表明,现代性道德问题总是处于特 定的历史、文化、人类学、经济以及政治等诸多层面的背景之上。 作为整体连贯的具有同一性旨趣的道德世界观的碎裂,使得任何一种试图以康德、黑格尔或 者英国功利主义那种方式重建道德同一性的努力注定会失败。社会的现代性将个人的生活分 割成极为不同的领域(其

16、中最基本的构架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每一领域都有其 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同时,哲学和文化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同一性的排拒进一步强 化了道德世界的多元化。 在这样一种总体时代精神氛围或独特的现代性社会文化背景下,应对道德主观性的思想方式 ,必然是正视道德多样性与道德世界的多元化,正视道德世界不可克服的主观性,承认任何 一个社会都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道德观念和多种多样的道德世界的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 关键不是像我们所熟悉的道德传统那样,通过一种观念设置和文化设定解决道德世界的主 观性难题,并寻求或论证道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而是在于我们能否尝试两种类型的努力: 其一,审视一切申言具有客观

17、性和普遍性的道德主张作为一种道德世界观的主观条件或主观 根源,这是对道德哲学的理论思维前提进行批判审查的一种努力,其目的是对道德世界进行 现象学的还原以回复其基于生活世界的意识现象之实情。 其二,道德世界的现象学还原必然使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关于道德的(或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的)理由,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原因而相应地给出道德之理由,这意味着在单纯 道德世界的范围内人们并不能成功地使某一种道德之理由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那么如何形 成一种“伦理”以构造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并使之具有超越各种各样的道德世界观的理性 权威,乃是走出道德主观性并真实地重新诠释道德合理性和客观性的关键所在,此乃是应对

18、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遭遇的现代性道德危机和现代伦理学理论危机的根本努力之一注:这一努力是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一书中提出的当代道德哲学的根本论题。我认为,黑格尔 在法哲学原理中关于“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对于我们思考麦金太尔难题值得关注。 樊浩在道德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对此有比较专 门的论述。 我们能够确立一种单就人的生活自身的世界实情和事情本身而言的“道德”与“自然”的和 解之道吗?是否有一种伦理方式能够指引我们克服道德与自然之二分造成的道德难题,并使 道德的“善”与生活的“善”结合在一起?一般而言,这是一个古老的“德福一致”的难题 。康德的洞见无疑是正确的,如果

19、没有道德与自然的统一,一种具有普遍规约和范导力量的 “伦理”几无可能,倘若如此,道德便只能是一种软弱无力的劝告。然而,如果道德世界观 还执着于某种超验形态的观念预设和文化设定,那么它并不能完成从传统形态转身而出并真 实地面对自身的主观性条件。 从这一意义上看,道德世界观的转变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方面,传统的道德确实性(确定性 )或伦理合理性的丧失使道德领域的论争变得异乎寻常的尖锐,而重建道德的各种努力实际 地指向了道德世界观的重新奠基。另一方面,通过“伦理的突破”超越“道德”与“自然” 之二元论的努力使得道德世界观的转变呈现出一个基本趋势:它不再是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 抽象的形式建构和概念思辩,也

20、不再致力于通过道德论证提供自以为是的道德真理,道德世 界观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以及那种使“道德的善”成为“生活的善”的伦理方式昭示着伦理学 范式的变革。 道德世界观之转变的两个条件,实际上根源于我们今天遭遇的日益尖锐的现实生活的伦理难 题和道德悖论。例如,我们如何以一种伦理的方式来决定某种新技术、新材料和工程营建( 如水电站)的使用具有道德正当性?我们这一代人对世俗利益的算计与追求是否损害了下一 代人或未来一代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帮助穷人吗?如果我们以发达国家富裕生活方式(例如 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作为幸福生活的标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能否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及 不断膨胀的发展之压力?进一步,我们如何界

21、定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和合宜的生活质量概念 ?今天,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许多非人类动物正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我们如何确定 我们是否对非人类物种负有一定的义务?我们如何制订一种兼顾各方道德诉求或各种道德主 张的环境保护政策? 三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以及对环境伦理学的质疑,“环境进入伦理”在当今人类实 践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伦理学反思指向了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支撑体系和地球生命的支撑 系统的环境领域。 我们以往被当作毋庸置疑的观念预制和文化设定以及传统上被视作神圣的义务,都将在一种 新的道德世界中被予以重新衡度和重新评估。人们正在探索、寻找超越自然与道德二元论的 可能路径注:在这个问题上

22、,也许古老的东方思想和中国智慧能够提供某种启示。,而“环境进入伦理”则无疑属于现代人对道德主观性进行深度反省 与重新检视的总体进程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为显著的部分。 面对日益扩大的臭氧层空洞、海平面的升高、登月计划、急剧膨胀的信息、珍稀物种的灭绝 等事实,我们再一次面对“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日益紧张的关系。道 德与自然的二分曾经是近300多年来西方现代性道德世界观的基本概念架构。在这样的一个 概念构架中,自然的形象被一种机械论范式的科学语言和一种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所描绘 。一个生机勃勃的、进化的、充满着某种“精神彩色”(爱默孙语)的生态自然是这种科学 和哲学所不能理解的。因

23、此,像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只是从一种世俗生活(幸福)的 角度来理解与“道德”相关的“自然”,而此语境中的“道德”与“自然”之预定和谐便只 能或者诉诸于道义论的道德推理或者诉诸于功利主义的道德推理注:道义论立足于“道 德”一端论证道德,功利主义立足于“自然”一端论证道德,两者的论争使得现代性道德哲 学和道德理论愈来愈远离生机勃勃的“自然”和活生生的“道德”。 我们看到,有两种“意识”对摆脱道义论功利主义之争并真实地思考“环境进入伦理” 的问题而言是必须的: 一是在环境领域或者在人类今天必须应对的诸多环境事务中,人们意识到,自然概念不再是 一种机械论范式下的自然概念,而自然律有比机械力学更高或

24、更深的生态规律。 二是在道德领域或者在与人的主观精神生活紧密关联着的道德世界观中,人们同样意识到, 道德的概念也不再是一种形式的(意图)或者后果的(目的)道德推理,道德律产生于一种 先于主客二分、自然道德二分、环境伦理二分的人之生活的世界经验。 这种意识现象的转变表明:在我们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意识领域正在集聚一种清醒而纯正 的力量,它将我们遭遇到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生态问题看作是人类之命运、文化之 命运和道德之命运的问题,并拓展出将自然与道德联结在一起的环境伦理之论域。 这种意识现象之转变即是我们所说的与“环境进入伦理”相关联的“道德世界观”的转变, 它包括: 人类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

25、步对自然实施征服和控制的广度和深度,已然造成了重新 检讨与自然相区分的道德概念和人的概念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与自然无涉的道德概念被证明 为过于偏狭,伦理学反思进入到对现代道德世界之奠基性的二元论观念预设和文化设定进行 检讨和质疑。 不断走向深层的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政治经济之实践(包括生态女性主义和深层 生态学在内),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精神资源和信仰体系下的人们,以自己 的方式思考一种建基在生态世界观基础上的道德世界之“设定的和谐”成为可能,这意味着 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感性意志以及道德与现实之间设定的和谐不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 辨,而是在全面检讨我们的道德主观性条件之基础上的

26、现实运动。 人们应对环境问题的伦理方式和道德态度显然是多元化的,而道德作为一种现实意识由于 其主观根源而表现为多样性的道德世界观,因为现代人总是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形成一种关于“道德”的现实意识。 值得深思的是“环境进入伦理”的世界历史效应,它使我们前所未有地面临不同取向上的 道德世界的斗争(例如,关于动物实验的道德性问题的争论,关于温室效应、物种歧视、城 市化和城市生态、发展危机以及代际公平等问题的道德论争)。 我们由此进入一种后现代性的道德世界,遵循生态学范式或许成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知识 论自觉,反之,各种不同类型的控制论世界观或实体主义范式也变换着适应时代的“脸谱” ,而权衡各种不同的乃至相互异质的道德主张乃是一种后现代性社会学状况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