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796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逐步松绑,加速了各地区间人口的流动。据统计,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通过对现有关于流动与迁移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研究主要聚焦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而对于流动老年人的研究寥寥无几。然而“老漂族”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理上的问题,还存在很多心理、社会适应上的问题,因此,亟待社会的关注。 目前,国外对流动老年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退休迁移行为本身以及对流动老人的社会福利、健康照顾的探索。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流动老年人的迁移模式及总体特征,其中关于“老

2、漂族”的研究主要围绕现象成因、生活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这三大方面。 一、“老漂族”的概念界定 关于“老漂族”,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庆(2012)认为,“老漂族”也称“漂族老人”,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家园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1何惠亭(2014)认为老漂群体主要是指为了照顾孙辈而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生活的老龄群体。2谭皓、田璐琳(2015)认为“老漂族”是指随子女迁居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产生的新群体。3 对此,笔者结合相关学者们的相关定义,将本文研究的“老漂族”界定为:为了照顾子女或孙子孙女,离开自己的长期居住地,跟随子女迁移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为

3、了研究的细化深入,本研究特对这些迁移的老人进行一个划分:一类是从农村、城镇向城市流动的老年人;一类是城市之间流动的老人。而本文特指的漂族老人是第一类老人,即由农村、城镇流向城市的老年人。 二、“老漂族”现象的成因 1、制度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加上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来求学,由此带来了大批的人口流动。 2、“家本位”价值观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中国老年人口流动主要以家庭团聚为目的,与子女团聚、为子女照料家务是老年人口流动的首因。同时人口少子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老年人口的流动。在中国,家庭占据着核心地位,尤其对

4、于中国老人来说,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因此,“老漂族”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即 “养儿防老”。另一方面,在中国老人看来,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子女奉献一切。因此,为了帮助子女减轻负担,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不惜背井离乡,“漂”到子女身边。 3、劳动力的流动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老漂族”的产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城市往往集机会、资源于一体。很多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背井离乡,到拥有更多机会的大城市寻求发展,致使大批的人口流向城市,也带动了“老漂族”的流动。 三、“老漂族”的生活现状及其存

5、在的问题 老漂族背井离乡,脱离了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进入到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城市社会。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经济地位及关系网络,致使他们出现城市适应等问题。 夏俊林等从婚姻状况、环境适应、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医保问题及心理问题这六个方面对漂族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漂族老人中“单漂”居多,普遍存在环境适应问题,且人际交流欠缺,致使这些老人往往产生心理或精神空巢。4笔者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老漂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福利保障问题。 1、城市适应问题 适应强调的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社会化过程的接受程度,是使

6、个体或某一群人的行为符合其所归属群体的或社会文化所公认的某种或全部规范或标准。5 刘庆(2012)从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来研究老漂群体的城市适应问题,认为他们在城市社会的适应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和心理两个层面。6何慧亭认为老年人的心理适应最难完成。7纵观各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角色适应。主要表现为从原来的“社会劳动者”转变成“家庭劳动者”。研究表明,“老漂族”多为单漂且以女性为主,这迫使漂族老人必须适应配偶角色的减少,一方面会担心配偶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没有了配偶的陪伴,他们无形中会觉得更加的无助和孤独,增加了其城市适应的压力。 (2)行为适应。

7、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际交往行为上的适应,由于城市的异质性,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上语言的沟通障碍,使老年人新的人际关系网难以重建,导致他们的生活圈狭小,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另一方面是行为方式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出行行为、消费行为、教育理念等方面。 (3)心理适应。没有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老漂族”群体普遍感到孤独和寂寞,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对所在城市也缺乏归属感。他们的活动场所较局限,每天几乎是三点一线“家学校菜市场”,生活也很枯燥乏味,“看电视睡觉发呆”。而子女也忙于工作,所以,他们往往无人说话。此外,城市排外现象的存在,很多漂族老人觉得户籍老人看不起自己,同时也

8、感觉自己没什么文化,没法和别人沟通,所以只能自我封闭,加之自己是“寄居”子女家,他们经历着从权威者到“保姆”的转变,这种落差感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城市适应。 2、社会福利保障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壁垒,“看病难”成为老漂一族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方面,流动老人往往被边缘化,致使“老漂族”医保报销难,“看病难、看病贵”,使得他们有病宁愿扛着,也不愿意去医院。此外,漂族老人也享受不到城市老人的福利待遇,这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 四、问题解决及对策分析 基于上述对“老漂族”群体面临的问题的剖析,如何能够真正实现“老漂族”的“老有所养,病有

9、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的话题。笔者通过梳理,将从老漂族个体、家庭、社区及社会这四个层面来分析解决对策。 1、“老漂族”自身。他们往往思想固化,难以接受新事物,因此,帮助他们重建角色认知是首要任务。转变老年人的态度、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家庭。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理解对于漂族老人的城市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子女应该多理解老人、尊重老人,常与老人沟通,多陪伴老人,帮助他们走出家门,以结识更多的朋友。 3、社区。及时了解“老漂族”的最新动态,整合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帮助;组织活动,搭建平台,促进“漂族”老人之间、“漂族”老人与户籍老人之间的交流,增强老人的社区归属感 4、社会。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老漂族”这一群体,同时,政府部门应努力推进医保政策、养老政策的改革,增加流动老人的社会福利待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