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825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表达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课堂的两种价值取向,我们更要谁?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会呈现不同的课型。目前有两种教学价值取向的课堂,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去理性思考。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在教学取向上作讨论,同时,也提出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以听说读写来读课文读懂为取向 我听过不少节关于秋天的雨这篇选文的公开课或示范课。教学中,老师围绕着秋天的雨,让学生读懂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如,教学“五彩缤纷”一词时,有一个获奖案例是这样来设计的: 1.默读课文,寻找“颜色”。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银杏树、枫树、田野等颜色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

2、朗读第二自然段。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从描写颜色的句子中,选择喜欢的句子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课件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追问:如果把“扇哪扇哪”删除,有什么不同? 3.围绕“颜色”,品读“五彩缤纷”。引导学生围绕描写“颜色”的词语,来体会“五彩缤纷”含意,同时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 读完这个设计,起初,会为这位老师注重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秋天的美而点赞。实际上,这位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品读描写大自然色彩的词语,体会秋天的美丽。反思,阅读过程只不过是获取了表层的信息,即记住语篇中的文字或语句。这种取向的教学,目的是读

3、懂课文,读懂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色彩的词,哪些地方体现了秋天的美,听说读写的指向是读懂这些。 以课文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素养为取向 这种取向的教学,课文是凭借,为培育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策划与课文相关的言语实践活动。我们说,这种阅读取向的教学特点是在阅读中学习,学生尽可能把选文中的表达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言语图式,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我们还是以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中“五彩缤纷”教学为例,以“表达”为教学思路,设计建议为: 1.“五彩缤纷”的理解与运用。策划三个活动:一是辨析段落中为何用“五彩缤纷”,不用“五颜六色”,从“缤纷”的两个汉字的字理入手,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古代叫“旗游”,因

4、风吹而游动飘拂之意,体会秋天景的动态美;二是按段落顺序进行复述,用好表示颜色的词语;三是把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以拟人的口吻,以“感谢秋天的雨”为内容,尝试复述成一段关于描写的段落。 2.品悟动词的运用与情趣。特别是“邮”“扇”“飘”, 引导学生从字理上感悟“邮”“扇”“飘”的形旁,想象“邮”“扇”“飘”的动态,然后运用:除了用在枫树上和银杏树上,还可以用在哪些植物上(如葡萄树),请仿着写两句话。 以课文为凭借,策划两项言语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首先要阅读,但又不能停留在阅读表层信息上面,必须把信息重新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言语模式。这种阅读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活动过程,指向言语能力

5、的过程。因为阅读教学和阅读有着不同的内涵,阅读教学,重在教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所以,阅读教学课,只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 二、“表达型”课堂的特征与文本解读 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其本质特征是从“表达”入手去阅读选文,又从表达角度思考教学内容,策划相应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阅读力的培育利用阅读来学习 什么叫阅读力?从两个概念的内涵来理解,一种是学习阅读,一种是利用阅读来学习。“学习阅读”是学会弄懂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利用阅读来学习”则是“读别人的书,解决自己的问题”,前者只是接受,后者才是运用。我们现在的各科教学和考试,基本上都是让学生

6、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不是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真正的教学不是单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秋天的雨这篇选文,解读起来会发现文本很有特点。如果从利用阅读来学习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读秋天的雨: 修辞之妙。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叠词等手法,以及自然活泼的笔调,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如用“钥匙”比喻“秋雨”,把银杏树比作扇走炎热的扇子,把枫叶比作邮来凉爽的邮票;将秋雨人格化,说它“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扇走了夏天的炎热”“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说橘子、柿子“你挤我碰”,菊花“频频点头”,这都得益于作者体味独到,想象丰富,融情于景,着笔精妙。 叠词之趣。文中有不同形态格式的叠词,如

7、AAB式的“轻轻地”“香香的”“甜甜的”“厚厚的”等,ABB式的“油亮亮”“一把把”“一枚枚”等,ABAB式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及AABB式的“舒舒服服”等,读之琅琅上口,听之清脆盈耳,尽显散文的诗意。 中心句突显。整篇课文结构明显,总分总,每个自然段第一句话就是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从植物、田野、花草、动物、果园等几个角度来表达出对秋天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 2.表达力的彰显用表达来理解 用表达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就是用行动来表现出自己的内隐学习情况。什么叫理解?我们这样来想:阅读的目的是为获得理解的结果,学习阅读,则需从理解过程入手。理解就是懂得作者的遣词意图,了解作者用词之意。这离不开

8、语境,只有在语境中理解哪个词用得好,哪个词用得棒,才具价值。既然在语境中理解,那就必须用表达,这样才足以显现学生理解的结果。 如,理解课文结尾的“丰收的歌”和“欢乐的歌”,对小学三年级来说有难度。但其表达又独具魅力。如何办?创设语境来表达,这样设计:秋天的雨带来丰收的歌,你看,;秋天的雨更带来欢乐的歌,你瞧,。这样的练习不难,文中就有不少地方体现了“丰收”与“欢乐”。学生只要稍读课文,就能表达清楚,在表达的同时,也就理解了文意。 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尽量从文本的形式上寻找突破。秋天的雨,我们还可以从“中心句”切入,即围绕一个句子进行写话,并解读其形式上的价值,这也是第二学段里“段”的教学体

9、现。每个自然段都有“中心句”,解读其特点的同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围绕中心说话的训练。 3.思考力的呈现用发现来评价 思考力,对“表达型”课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发现。思考什么?发现什么?都要从表达的角度去讨论。那么,秋天的雨如何用学生的发现来培育学生的思考力呢?设计有语境的思辨练习应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如,针对文中同样描写树叶的名字,换词比较,发现问题了吗?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叶,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两句话当中的“黄色”和“红色”,“邮来了”“扇走了”可以调换吗

10、?为什么?思考后就会发现假如换了,表达就出问题了,原因在于季节的不同,用词就会不同,这就体现课文中用词的准确性、想象的合理性。因此,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适合学生思辨的言语点,从矛盾、冲突的角度去设计思辨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进而辨析。 三、“表达型”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 1.课前策划活动,促进学生阅读 有人质疑这种课型:学生还没有读懂就策划表达活动,岂不是为难学生?实际上,从阅读心理来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就会边自问,也就是和文本对话。就秋天的雨这一课,我曾做过调查:在你读第一遍的时候,你一边读,一边会问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会对“秋天的雨”课题产生疑问:本身就不是写“雨”,实

11、际上写“秋天”,这是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完全有理由设计言语活动的项目,任务驱动促学生去读,尝试用笔表达出来。 阅读时,先用横线画出描写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仙子的句子,然后连起来抄写一遍,再琅琅上口地读上几遍,你觉得它是不是一首诗? 以画来理解语言。用你的彩笔试着画出“秋天的花园”,并配上课文中恰当的文字。 写故事。小喜鹊、小松鼠准备过冬的故事。大胆想象,它得感谢谁? 以上三个言语活动项目,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就可以完成,有读,有画,有写,富有情趣,这些活动的过程,学生自主阅读,收获积淀。 2.课堂定向阅读,习得言语模型 针对课前学生已有的阅读学情、整体感知等等,基本不必在课堂上去做了。课

12、上要做的就是定向阅读,即寻找有教学价值的点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让学生习得表达的模型。针对秋天的雨可做两件事: 一是教学价值的选定。秋天的雨可教的东西很多,从前面的文本解读就可以知道。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是不是把教师解读出来的不分轻重和盘托出?肯定不行。从第二学段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表达效果。从课文中的实情来看,也只要这样即可,课文中“拟人”的表达手法在遣词造句上颇具特点。因此,这课的定向阅读就是将作者用词的“表达”作为核心价值点。如,对“钥匙”的理解,对比喻等修辞的体会,“扇”“邮”的运用当然,定向阅读要照顾整体,即大自然的丰富与多彩。 二是表达图式的形成。一个人能看到什么和看不

13、到什么,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理解什么和不理解什么,归根结底是由你心里的图式决定的。一部红楼梦,道学家和革命者看到的东西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二者内心的图式不同。仅靠一堂课,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是有限的,只能以“表达图式”积淀表达力。就秋天的雨这一课来让学生形成表达图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计: 引读。围绕中心句来读,老师读中心句,学生读具体内容。这样学生懂得表达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呈现;老师引读实物,学生读联想,这样学生懂得想象很重要。实物加联想,表达会更有实物感、丰满感。 对比。找出类似的描写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其异同。特别是秋天的雨一课,写秋天的雨,从动物、植物、田野、果园四个角度来体现

14、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而不是围绕“动物”或“植物”一个角度来写秋天的美丽。 发现。文中的色彩描写丰富,色彩带着用词的多样性,要引导学生发现其表达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课文中动物准备过冬的拟人写法,想象说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诗意美 3.课后自我创作,化文本为自我 学生阅读完文本,应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如果不用文字再表达,估计这课的学习也只是暂时的记忆。我们让学生化学习成果为自己的文本,其价值是深远的。学生的阅读形成思想后,再将思想化作文字,形成自己的观念,这是“表达型”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个必经的教学流程。秋天的雨的课后创作设计是依据学生课前的练习,再提高一步,将课前练习进行合理改造,再完成“创作”。 阅读时,先用横线画出描写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仙子的句子,然后连起来抄写一遍,再琅琅上口地读上几遍,你觉得它是不是一首诗? 改造再创作:依据自己的理解,再创造一首诗。如果有困难,读读12课听听,秋天的声音。 以画来理解语言。试着用你的彩笔画出“秋天的花园”,并配上课文中的恰当的文字。 改造再创作:看课文的插图,写故事。题目:动物与秋天的对话。提示:把对秋天植物、田野、花草的描写变为动物们的赞诵。 写故事。小喜鹊、小松鼠准备过冬的故事。大胆想象,它得感谢谁? 改造再创作:以小动物找秋天为题,想象写作。提示:小动物在秋天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用笔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