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8947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句诗。(出示)谁想读一读?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有追求是无止境的意思。 师:你说出了两层含义,很全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出示)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语言相当精炼。其实,像这样的古诗句很多,表面上讲的是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被称为“哲理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生齐读课题) 【评析】“宋人诗歌多说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富含哲理,学生读来觉得较为艰涩。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

2、,既巧妙地引出了“哲理诗”的概念,又凸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直入主题,亲切而又自然。 师:(出示两首诗)放声读,字音要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而后汇报读。其间提醒“徘徊”(hui)“渠”(q)“为”(wi)的读音) 师:通过预习,有些字词的意思可能懂了,有些诗句有点蒙蒙的感觉,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质疑) 师:不懂怎么办呢? 生: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解答疑问。 (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疑) 【评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预习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再及时反馈预习效果,夯实深入学习的基础。 师:现在,读懂了多少呢?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我们读懂了“古人学问无遗力”这句

3、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做学问是非常认真的,往往不遗余力。 师:是的,“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它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生: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师:你又想起了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生: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师:还能让你想到哪些诗句?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是啊,这些都是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诗时,内涵就更加丰富了。(生齐读) 【评析】引领学生读懂“哲理诗”的深刻内涵,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是关键。如何实现呢?倘若只空泛解释,那么理解就是呆板、干涩的。教者这里的三个追问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深刻地理解诗歌

4、内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抓住“无遗力”,读出诗词背后的意境,更是一种有效的提问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帮助学生“爬坡”的过程,思维与语言同时得以提升。 生:我们读懂了“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壮年时期所花的工夫,要到老了才会有所成就。 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功夫,是不断积累而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到了“gngfu”这个词。是同一个词吗? 生:不是。 生:第一个同学说的“工夫”就是诗中的“工夫”;第二个同学说的是电影功夫熊猫的“功夫”。 师:这两个词容易混淆,我们不妨来辨析一下。 (出示选词填空题) 生:(总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则侧重于表示本领。 师:是啊

5、,从少到老,古人做学问,强调日积月累,要花毕生的工夫才能有所成就。 【评析】“工夫”与“功夫”,学生常有误用的现象,就是因为对于词语的意思未能透彻的理解。此处借助选词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师: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谈迁。他从小立志,二写其稿,终于写就了国榷。 师:那“始”的意思就是? 生:才。 师:做学问,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够吗? 生:绝对不够,还要学会实践。 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师:“纸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书本上啊!就是指书本知识。 师:那么,看电视、

6、上网、听广播或是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不算,应该就是指书本。 生:我也觉得不算,因为它们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陆游说的“纸上”其实就是听别人说的意思,电视、广播和网上也是听别人说啊,并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其实陆游谈的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此语一出,掌声四起) 生:所以,只要不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都应该算“纸上”! 师:你们这么说的依据在哪里? 生:陆游诗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亲自实践。那么凡不是亲自实践的都应算做“纸上”! 师:说出了道理,很好!(出示说文解字)“躬”,从身,弓声。指的就是身体,引申为

7、“亲自”。(生做笔记)这句诗启发了无数的后人去探求“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思。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评析】一个看似跑了题的提问,一开始的确让学生发怔,但继而,他们就开始思考,并试着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了真正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提问,就是有效的。 师: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出示):(一个寒冷的冬夜,外面是 ,书房内,陆游和自己的小儿子子聿正在灯下读书)下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生纷纷将整首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与整理,说得自然而又深刻) 师:“少”与“老”,“纸上”与“躬行”,诗人陆游在比中明理(板书),巧妙地将人生哲理传授给儿子,也授予我们这些后人,值得我

8、们细细品味,一生探求。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将整首诗的意境由学生之口缓缓呈现在我们眼前“比中明理”,对于诗歌写法的一点提炼,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也为另一首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宋人诗歌多说理。朱熹曾这样评价“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你们知道朱熹是谁吗?谁来简单介绍介绍?(生简介朱熹) 师:借这首诗,朱熹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先自学,可以凭借刚才的学习方法加强理解,想象意境,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全班交流。 (生先静思默想,勾画,认真自学;而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生按小组汇报了主要的学习成果) 师:你们学得凝神静气,讨论得异

9、常热烈,交流时侃侃而谈,老师为你们叫好!但是,我还有个疑问,你们刚才谈的都是这一方水塘啊,那干脆把诗题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好吗?(师板书) 生:(急切地)不能改!不能改!这样用水塘来打比方,阐明的道理就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 生:我补充。因为诗人正是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来说道理的。 师:那么,谁能用“要问 ,是因为 。”来说说读书学习。(生纷纷用自己话说) 师:朱熹就这样用比喻帮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板书:喻中明理),实在高明啊! (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师:而今,当我们读到这句话,不仅仅会想到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出示)在下列情境中,你能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吗? 片段1:我们班的赵彤同学文

10、章写得好,屡屡见报。有同学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了文学界。 (生结合语境,自由阐述) 【评析】古人的“理”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哲理诗”,自然也应将这“理”放归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也就不会感到艰涩难懂了,还能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新的启发语文学习,因此焕发出生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哲理诗,给你什么感觉? 生:原本枯燥的道理,

11、经诗人用了“比中明理”和“喻中明理”的方法一说,就显得生动、形象了 (课末,师引用王国维的话概括“哲理诗”的特点,并建议学生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另一至两首,观书有感其二)。 【评析】对“哲理诗”感觉的归纳,恰是对于这两首诗写作特点(比中明理、以喻明理)的一次提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深切地体会到诗作中的思辨之美,就一定会生发出自主学习与感悟其他“哲理诗”的激情。再加上本节课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们在这节课上不仅得了“意”,得了“言”,还得了“法”,作业又为他们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目标明确,精选内容,有效提问,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享成功的喜悦! (陶静,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周婷,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校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