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038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正统道藏编纂背景初探正统道藏因刊成于英宗正统年间,故名。其编纂起始与完成时间颇有争议,自1949年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考证:正统道藏于永乐四年(1406)开始,终永乐朝没有编成,六十年来此观点俨然成为定论。发表于2006年8月20日史林第4期,上海社会科学院虞万里先生的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又对编纂时间进行了新的考订,得出正统道藏编纂时间为永乐十七年(1419)至永乐二十年(1420)的结论。本文采取虞先生的观点,以永乐十七年正统道藏编纂之前为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一、道教持续发展并趋于世俗化 元代时全真道、正一道由于先后被统治者扶持为正统,对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信徒众多。明代受元代崇道的

2、影响,道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道士要比文人更受欢迎,“北京以正月十九日为元丘长春真人生辰。岁会集白云观甚盛,俗呼燕九,读吴原博诗如何义士文履善,不及道人丘处机,正咏其事”145。足见其时道教发展之盛况。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信仰根植于民间,但最初的发展因远离人情事理,并未真正深入人心。然而宗教世俗化是历史的必然,道教也不例外,自产生之日起便为了生存而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佛教在中国的演变类似,道教的经典义理经历代道士们的不断阐释也变得不那么晦涩难懂,趋于简单化,民众不必像道士那样专心修道,也能理解、接受道教,从中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元明时期道教逐

3、渐趋于世俗化,走入充满人情味的俗世之中,又渐与民间方术结合,和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明时道教不断扩大的神仙谱系包括民间创造的各种神仙,“举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城隍土地,都被视为神灵,加以祭祀崇奉”253,满足了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宗教需求,这样就有力地扩大了道教影响,引来了大量信徒。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宗教生活本应超然于世俗生活之外,但明代道教延入民间信仰,使道教诸种信仰与人民的世俗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宗教活动变成民众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796-797 二、延续道藏编纂的惯例 唐代,道书开始汇集成“藏”。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下令并遣使搜访天下道经,汇编成三洞琼纲,后世

4、亦称开元道藏,共计道书3744卷。到大历年间,又纂大历道藏七千余卷。后历经唐末与五代的战乱频仍,唐代所纂的道藏均因战火纷争而散佚了,没有流传下来。 到北宋真宗时,道士张君房又奉命主持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依千字文顺序编号,分装成466函,共4359卷。宋徽宗时又将其扩编为5481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金灭北宋后,万寿道藏的经版亦受影响而散失不少,所以金章宗诏令道士孙明道搜访遗经,来补充万寿道藏的残存经版,遂编刻大金玄都宝藏,6455卷。历经元灭金的战争,金代道藏也遭到破坏,大部分散失了。 元朝初年,全真派道士宋德方搜寻遗经并主持编辑,历时八年,终刊印玄都宝藏,7800多卷。

5、然而,道藏的厄运并没有停止,道教因在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中失败,不但道教的地位下滑,也使道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至元八年时(公元1281年),世祖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经及其印版尽行焚毁,同时玄都宝藏和刻板也付之一炬,至此,所有道藏再无存世。 到明代,已无存世之前代完整道藏,只余些许残卷。对于一个崇道的朝代,即为延续道藏编纂的惯例,也为体现其对道教的扶植,正统道藏的编纂似乎都势在必行。 三、明初皇帝对道教和道士的崇尚 明代从建立者到亡国者都崇尚道教,尤其明前期太祖成祖对道教的崇尚,对其后继者继续推崇道教有重大的影响。从下面他们对道教的优宠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成祖时开始编纂的道藏,也是对道教的

6、一种优宠政策。 (一)重用道士及赐封真人 在太祖起兵之初,军中就多有方术之人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道教美化出身,使与世人不同,达到真命天子的目的。积极争取正一道的支持,赐赏频烦。登位后,太祖亲为道德经作注,撰有释道论,更重用道士,以示向道之诚,对正一道首领张正常“赐以名号尔,其益振宗风,永扬玄教可,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460。后张正常去世,太祖闻之不胜哀伤,遣使吊祭,仍令其长子张宇初袭掌教法,封张宇初“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真人”42064除对张氏家族的优宠外,洪武时受重用的其他道士亦不少,如邓仲修,罪惟录卷二六传中云:“邓仲修者,元时入上清宫为道士洪武初,诏

7、中书征有道六人,仲修与焉。京尹请祷雨,入室凝神,雨随注。”又道士“刘渊然幼为祥符宫道士,颇能呼召风雨。洪武二十六年,太祖闻其名,召之,赐号高道,馆朝天宫”等57656。 洪武时对道士的恩宠与重用,开明代皇室宠信道士之先河,其继任者成祖继续延行太祖时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成祖起兵靖难过程中,就任用道徒方士颠士、袁珙、袁忠彻、金中等。有言成祖起兵是受道徒怂恿,菽园杂记卷十一就记载:“太宗初无入大统之意,珙相术有以启之。”又“时有颠士,不知何许人,语多不伦,然事或奇中,人不识,成祖独心异之,时召与言,多隐语赞成大事意”617。及其夺位后,依然宠信道士,封官赏赐不绝。正一道首领张宇初继续受尊重,常

8、被召见且命他举行各种斋醮祀祷。建文时因居乡多有不法行为,被罢去封号,成祖即位又复其称号。宇初死后,又“命故嗣教真人张宇初弟宇清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真人”61411,成祖对正一道荣宠可见一斑。其时亦有其他道士被委以道职,以武当山道士最多,如“命武当山道士孙碧云,为道录司右正一,不任以事”61568。又道士任自垣,永乐九年受道录司右正义,永乐十一年选受太和山玉虚宫提点。 (二)修建宫观 自道教产生以来,道教建筑随之开始。作为与神沟通的道教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所以不少信奉道教的皇帝都不惜耗费巨资,在名山上修建规模宏大的道观,用来供奉神仙,以显示崇尚道教的虔诚之心。明代对一些道教名山

9、的宫观都进行修葺和增建,大部分的宫观修建都是在成祖朝。永乐元年(1403)、永乐十四年(1416)两度赐缗钱修葺龙虎山上清宫,于永乐十三年(1415)龙虎山敕建真懿观61917。因成祖靖难时称有真武神相助时,遂即位后极其崇奉真武大帝,曾撰有真武庙碑来歌颂其功德。为报神恩,在京城及真武发源地武当山营建宫观供奉之。 永乐十年六月,“建湖广武当山宫观,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董其役”61597,“(永乐十六年十二月丙子朔)武当山宫观成,赐名曰太岳太和山紫霄南岩皆有宫,南岩之北有五龙宫,俱为祀神祝厘之所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真武像于中。选道士二百人供洒扫,给田二百七十七顷,并耕户以赡之,仍

10、选道士任自垣等九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宫观,严祀事”32113。武当山宫观历时十几年,终于建成。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敕建大岳太和山宫观,大小三十三处,殿堂房宇一千八百余间。”整个建设工程从勘测、规划、设计到施工,全部由朝廷统一安排,役使30余万军民工匠,其投入的财力更是不计其数,从此则史料中可见其一角,“遣使于武当山营玄武宫殿,楣柱甓悉用黄金,是时天下金几尽”784。武当山宫观之规模宏大,华丽瑰奇,堪称道教建筑史之最,是其他名山无法匹敌的,体现真武声望之隆,成祖对道教的推崇备至。 (三)敕编道经 明代皇帝推崇道教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编修道经,虽然此时道教发展渐弱,在著述方面对过去道书的诠释均

11、多无新义,还是有不少注疏之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而之前流传下来的道书也多残缺不全,急待于整理。明成祖即位后就下旨编修道经,以对现存道教书籍进行梳理,此举即符合其推崇道教之意,也是为宣扬其文治武功,为后来的道藏编纂打下基础。 在汉天师世家卷三、紫霄观记、道门十规序中都有“永乐四年夏,命编修道书以进”。其后又有皇明恩命世录卷三记“敕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晚进来,通类刊版,故敕。永乐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可见成祖对道经编修的急迫心情。成祖敕编道教经典,在史书中的记载虽只淡淡几笔,然也能从中看到成祖重视道经的编修。 结语 道教发展的趋于世俗化,信徒数量的不断增加,是研究道藏编纂的社会大背景,自唐至元几朝都编道藏,除道家经典的增多外,几乎前代的道藏都在朝代更替的战火中毁掉,明朝编道藏既是延续前朝的惯例,也是弥补无存世道藏的缺憾。究其最主要原因,编纂道藏与皇帝个人因素分不开,编纂道藏的朝代,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对道教的发展非常支持。无论是为其个人原因还是利用道教维护统治,对待道藏编纂的态度都是积极的。 明代道教再次兴盛,而有明一代诸位皇帝都信奉道教,即使道藏没有在永乐朝编纂,那么在未来的明代任何一代皇帝都有可能进行。以上背景的分析,就得出一个结论正统道藏的编纂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