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13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中“仁”的计量研究一、语料来源及研究方向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本文语料取自张侯论本,并参照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论语译注,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四书集注以及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的论语译注一一校对。关于“仁”的释义等则参照说文解字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通用字字典和古汉语通假字字典,取较合理可信的释义。 论语中关于古代汉语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及语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论语中“仁”的相关研究,在“仁学”热潮的推动下已逐步形成一个日趋完善的仁学体系。本文通过计量词汇研究的方法,

2、从论语中“仁”的词义出发,从词性、语体色彩、使用语境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探索论语中“仁”的具体用法及其研究价值。 二、“仁”的词义 要研究“仁”,首先要明确论语中“仁”的词义。词义包括狭义的词义和词性两个方面,本章提到的词义主要指狭义的词义,即词的字面意义。下面是论语中“仁”的释义以及不同释义占所有释义的比率表: 表1:论语中的“仁”的释义及其分布比率 从表1可见,论语中对“仁”的释义主要分为五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释义是“孔子对最高仁德的称谓”,出现次数多达102次,所占百分数为93.58%,大大高于“仁”的其他义项以及其余所有义项所占百分数的总和。关于“践行仁德”“仁人”和通“人

3、”的义项分别出现2次,位居第二;最少的是关于“践行仁政”的词义。下面针对具体文本作相关分析: (一)孔子对最高仁德的称谓 (1)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 (3)管仲非仁者与?(宪问篇) 该义项较易理解,是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爱人。例(1)中,“仁”是作为一种概念义提出的,主要是指“仁爱和仁德”,是孔子对最高仁德的统称,有时也表类指,如“里仁为美。择处不仁,焉得知?”(里仁篇);有时,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具有针对性的,如例(2)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则是针对询问者樊迟所作的,“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1(P119),同样的还

4、有颜渊篇“仁者,其言也?”,其余不一一列出;再有便是和“者”连用,作名词解释,如例(3),“仁”本为形容词,与“者”连用后,“仁者”译为“有仁德的人”,也表类指,但此处“仁者”作为整体,是名词的性质。 (二)践行仁德 (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 (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 这两个例子是论语中关于“仁”的解释的特例,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例(5)中“仁以为己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以仁为己任”,“以”是介词,有“把”的意思,联系曾子说这句话的语境,此处“仁”应该作动词用,表示践行仁德。 (三)践行仁政 (6)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篇) 这句话多数译本翻译为

5、“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此处“仁”置于动词之后,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仁人 (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 (8)殷有三仁焉。(微子篇) 上面两个例句中,“仁”译为“仁人”,表类指。 (五)通“人” (9)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篇) (10)井有仁焉。(雍也篇) 以上二例中“仁”的释义素有分歧,也即“仁”“人”之辩。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认为例(9)中“仁”通“人”2(P37),而陈戍国标点的四书集注却作“仁”意解1(P80)。联系上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本文取杨伯峻的译注,认为此处理解为“人”比较可信,且能与上文相符合。至于例(10),杨伯峻认为此

6、处的“仁”应该作“仁人”解2(P63),而四书集注中则认为“仁”应当作“人”1(P103)。本文从孔子主张“兼爱”的观念出发,结合语境,认为应当取后者的译注。 综上所述,论语中关于“仁”的释义并不多样,如果单纯地从词义上来理解,主要的义项都是与“仁德”有关的,且词义偏重于概念义,或者倾向于表类指,即孔子对最高道德标准的称谓。 三、“仁”的词性 词性的分析关系到词的句法成分以及语体功能,下面是论语中“仁”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所占频率表: 表2:论语中“仁”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所占频率表 据笼统计算,“仁”单用以及作黏着语素用并在句中作主语的情况共计22次,占“仁”出现总数的23.91%,充当宾语的有

7、70次,占76.09%。作主语用时,一般用法占21.74%,特例的比重只有2.17%。由此可见,“仁”作主语,用法跟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差不大。 从词性来看,“仁”作形容词用的占很大的比重,约91.30%,而其他词性的比重却少之又少,分别是:名词4.35%,动词4.35%。由表2可初步推知论语中“仁”主要的词性还是形容词,且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也主要是宾语。其中,“仁”作为宾语使用时用法较为多样化,可以置于动词、副词、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以及数量词之后。其中,置于动词之后的占47.83%,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置于副词之后,占13.04%,但比重较置于动词之后明显下降。再者就是置于介词之后,占

8、8.70%,而其余用法的比重都相差不大。 四、关于论语中“仁”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语境 一般认为,语体色彩主要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由于词义的模糊性,语体色彩的界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研究语体色彩对于词的语用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下面是关于论语中“仁”的感情色彩的统计表: 表3:论语中“仁”的感情色彩 由表3可知,论语中的“仁”作为中性词使用的占47.71%,褒义紧接其后,占33.03%,贬义最少,占19.27%。对照表3和表1,由于论语中关于“仁”的释义并不多样,如果单纯地从词义上来理解,主要的义项都是与“仁德”有关的,且词义偏重于概念义,或者倾向于表类指,即孔子对最高道德标准的称谓,故而作为褒

9、义词使用的“仁”的比重明显要高于作为贬义词使用的“仁”。对照表1中“仁”的释义和表2中关于“仁”的词性分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受其基本释义指向的影响,论语中“仁”的词性主要为形容词,并呈现出褒义释义的比重高于贬义释义的倾向。 下面我们再来看论语中“仁”的使用语境表。 表4:论语中“仁”的使用语境 由表4可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仁”占47.22%,表示赞许或肯定用的占31.94%。对照表1、表3,“仁”的主要义项都是与“仁德”有关的,且词义偏重于概念义,或者倾向于表类指,且多为形容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故而“仁”在论语中很少用于表示对事物的反对和怀疑,仅占20.83%。 对照表3和表4,由于成表过程中对具体语境的分析和判定,两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联的。因此,两表中的六组数据可以在横向上呈对应关系。这并不代表对感情色彩以及使用语境的横向研究没有现行的价值和意义,综合表3和表4中感情色彩和使用语境的关联,可以挖掘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