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213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设计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启发式目的及意义 从教育教学目标上,质量守恒定律启发式教学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

2、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设计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 启发教学过程和设计 启发教学最优教学效果是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下图: 2.1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在引入新课导入分析下面这个化学反应: 点燃 碳 + 氧气二氧化碳 在这个变化中,什么发生了改变?学生思考、回答:1.物质发生改变2.分子发生改变3.状态改变等等。教师肯定学生的各种答案,引出问题,复习旧知识,便于新授课的讲授,并区别于传统教学只举例

3、子,单纯介绍化学变化的现象,没有挖掘问题的深度。 2.2 学生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问 以上分析了化学变化中“质”的变化,那么“量”是否改变呢?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怎样变化?展示播放影片二三百年前两位科学家的“争论”,他们谁对谁错呢?今天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用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学生展开联系与猜想:1.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减少,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增加,3.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初步判断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教师讲述的同时,让学生提出假设,激发求知欲,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铺垫。 2.3 活动探究及收集证据 探究过程 1. 教师演示,提供支持; 2. 展示实

4、验基本操作: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 3.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按方案实施(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实验一,蜡烛的燃烧。实验二,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重点领会操作要点,组内分工(做实验、观察、记录)。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形成结论。设计思想是让学生巩固基本操作要点,突破实验中的障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合作的机会。 2.4 形成解释和组间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组间交流(质疑、知识共享)。汇报本组实验,怎么做的?得到什么结论?提出质疑,

5、发表自己的看法。 实验一:蜡烛的燃烧。 观察现象:蜡烛的燃烧前的质量M1大于蜡烛的燃烧后M2,M1M2。 得出结论:实验一证明质量的减少假设。 实验二: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 观察现象:反应前铁粉在石棉网中的质量为M1。铁粉在石棉网上燃烧逐渐变红,放置冷却后,称得质量为M2,M2M1。 得出结论实验二证明质量的增加假设。 实验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观察现象:反应前称得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M1,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铁钉变红。称得质量为M2,M2=M1。 得出结论:实验三证明质量的不变假设。 学生通过对比三个实验,前两个实验操作过程缺乏严谨。实验一,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

6、碳消失到空气中,因此质量减少,实验二,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生成氧化铁,因此质量反而增加。所以,可以用的结论只有实验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因此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改变。设计思想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交流,知识共享。 2.5 形成结论和拓展交流 师述我们通过实验体验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事实,但形成规律却不是一两个实验就能说明的。 展示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学生领会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体会一个科学定律的得出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是几代科学家不懈求真、求实的过程。 2.6 分析实质

7、引导化学反应前后为什么质量会守恒?我们从微观角度去考虑。 展示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分子、原子变化情况。分析在此过程中什么没有改变。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学生观看、分析、回答:原子的种类、数目没变,同时用微观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实质,突破难点。 2.7 总结和应用 讲述本课我们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原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 将所学化合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及时小结,让学生在头脑中理顺思路,理解本课重点。 2.8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反应物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质量的总和。 二、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

8、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 3. 启发式教学的评价及效果 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坚持了“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线,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亲自观察、体验、讨论、辩论等一系列活动感知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所引用的史实和实验都能充分的利用。 3.1 启发式教学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巩固“双基” 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例如蜡烛的燃烧

9、实验,学生甲调整天平,学生乙准备蜡烛的燃烧,经过学生丙的记录数据,最终达成实验的结论等等。此时教师在旁边只是起引导作用。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与培养。 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化学变化事实和史料引导、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3)利用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实验装置等等。 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

10、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例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的感知。 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教师恰当地应用化学史资料引发激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本课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

11、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的境界。 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教师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地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师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2 启发式教学显

12、现的效果 本节课体现了较强的教学开放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先交流实验步骤和方案,而是通过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以亲切、自然的情感与学生融为一体来形成最佳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过程的帮助、支持、交流、引导的作用,最终来落实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空间,又敢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出错,走弯路,特别是对小组在实验出错后还要求进行实验改进时,教学设计上适当地删减一些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改进,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学生也从中体验了探究味道,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学习过

13、程既有利于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质量变化情况的实验,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小组成员的个人智慧和分工合作的潜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在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实验装置设计的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议中得到结论,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总之,整节课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学生不断的动脑思考更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邹开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