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27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以快乐体育、健康教育、终生体育为主,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因而在诸多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中,现代急救能力将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时代职能。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上海体育学院在对各本科专业学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素质和能力教育,提出“大力推进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本科办学水平”。为了配合教育部普通大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改革,在强调各专项术科教学的同时,同样强调了体育健康思想的教育以及体育保健理论和技

2、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将体育保健学中“急救”部分内容予以增加和强化,新设置了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以下简称急救)这一课程。经过99、00和01三个年级的试行,反响强烈,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方式及考试评价等几个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取得课程改革的效果,本研究拟对已学习急救课程的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以为完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2001级选修过急救课程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其中男生317人,女生77人。所涉及专项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羽网球、武术和体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3、(19942005)与教学、急救、体育研究相关的文章122篇。查阅上海体育学院有关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1.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等有关知识,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并结合教育学、运动医学理论,力求科学、客观、全面。 1.2.3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以了解急救课程现状为目的而自行设计。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听取了运动医学教研室部分老师的意见,修改和剔除了专家们认为效度偏低和无效的条目,并对问卷信度进行了检验;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进行了重测,重测数量13份,间隔时间20天,信度为85。问卷发放和回收时间2004年6月。共发放问卷413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回收率为95.4

4、。 1.2.4专家访谈法 在问卷设计、调查和撰写文章过程中,就相关问题对教务处、体育教育学院和运动医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学和管理专家进行了访谈,听取了他们对急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1.2.5数理统计法 以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对各专业培养要求也相应有所改变或提高。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而言,其强调的是术科专业技能及健康教育思想和意识的培养。与这密切相关的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突发事件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应变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开课意义,学生满意度和教学有关问题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5、2.1开课意义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各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发生急性运动损伤与意外伤害事故的次数也急剧上升。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为4分钟内,严重创伤病员抢救黄金时间为30分钟内。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今后踏上体育教师或体育健身指导岗位时,需要运用急救知识对急性运动损伤进行处理,因而急救知识对他们是很必要的,开设急救课程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于急救知识的实际意义,绝大多数人认为其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救护知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伤痛,促进康复,还可

6、以在今后的授课、指导等相关工作过程中,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调查显示,在课程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方面,有95.1的学生认为急救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重要或非常重要,有4.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一点没用。学习急救课程后91.9的人对课程已经有所了解,但仍有8.1的人尚不了解。80.2的人修完后,对课程的认识发生改变,并且92.6的人赞成开设该课程。综合上述三项可以得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学到了急救知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赞成继续开课。此结果说明,急救课程不仅有必要在医学院校、急救护理专科学校等开设,同样也受到体育院校学生的欢迎。此结果进一步提示:急救课程的开设,能促进我校学生对急

7、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急救能力,推动我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课程的开设与就业结合在一起,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2满意度 2.2.1对急救课程的满意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同学对课程很满意或满意,而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8.4。这表明,排除学生兴趣、能力等因素外,急救课程在安排、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与教材内容的编写、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学形式、课时数等问题有关。 2.2.2对急救教材的满意度 本调查之急救课程教材采用上海体育学院自编教材系列之运动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编写者多为医学专业教师。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医学院校的急救教材,因此本教材内容全面,但是该教

8、材内容偏纯临床医学,对很多种突发疾病和损伤都有处理和急救措施说明,如脑卒中,马凡综合症,急性心肌梗塞,烧伤等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中不太常见的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教材很满意或满意的分别占有效问卷的22.1和30.5,而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9.1和5.6,认为一般的占32.7。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急救课程的目的就是由于他们运动损伤频率较高,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对他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对他们来说,由于医学基础薄弱,学习起来难度偏大,而且上述的一些病症的急救技术难度大,在运动事故中发生频率低,所以现有教材针对性不够强,实际意义不大,学生的满意度偏低。 2.2.3对急救任课教师的满意度 有关资

9、料显示,在我国意外伤害已成为0至14岁少年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且发生率正呈上升态势。加上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率也成上升趋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遭遇意外伤害时的庇护人,更是引导学生驾驭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启蒙者。急救课程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这些“准”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好和差。 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外,有教师的授课风格、内容、专业素质等,还受教材设置、教学设施、环境等多种因素限制。调查结果显示:64.9的同学对任课教师表示满意,25.9的学生认为一般,9.1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通

10、过访谈专家和任课教师了解到,教学中多涉及晦涩难懂的医学内容,但因教学设施有限,教师只是凭借口头讲解和板书形式,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便于学生直观、感性理解学习内容,因而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很高。在急救教学中既有基础知识教学,又有实践操作教学,尤其是能否运用现代新教学媒体为教学手段,涉及到任课教师多方面的专业技能。 本调查还表明,64.3的学生认为学后收获很大或较大,31.7的学生认为学完后收获一般,另外有4.1的学生认为学完后几乎没有收获。学生的收获,排除学生的个人因素.如按时上课,不缺席,学习兴趣是否浓厚等以外,还与课堂气氛,教学形式等多种因素有关。这均与急救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

11、专业技能、授课技巧以及对体育的理解密切相关。 2.3教学的有关问题 2.3.1教学内容 本调查结果显示:27.4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的难度偏难或太难,12.2的学生认为偏浅或太浅,60.4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难度适中。在讲授的深度上,22.3学生认为太偏医学,不适合体院,77.7学生认为基本或非常适合体院。对授课内容的满意度上,只有26.9的学生认为能满足要求,61.2基本能满足要求,还有11.7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要求。在对急救课程内容的分配上,58.6同学认为需要增加运动伤病的内容以及22.1的同学认为需要增加各种非运动疾病的内容。分别各有9.6的学生认为运动伤病的内容和非运动疾病相关的内容已够

12、。 通过访谈专家、阅读教材发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如脑卒中,马凡综合症等需要较强的医学基础和抢救技术,对于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确难度偏大,且实用性不强,所以结果显示,满意度不高。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急救课程的目的就是由于他们本身运动损伤频率较高,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有助于减缓伤痛,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等,并且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可以将这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程中传授给他们的学生以防范于未然。因此,本课程就应立足于运动中常见的、运动员能自行操作的、简单实用的处理方法和应急措施,如止血、包扎、清创、中暑等。因此,要根据授课对象的需求,来制定和修改教学内容,应与医学专业的急救课

13、程的内容严格区别开来。 2.3.2教学方式 本调查结果显示:53.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操作为主,15.7的学生认为应以理论为主,另外有30.5的学生认为操作和理论二者应各半。在教学的班级容量问题上,66.0的学生认为应以小班上课,17.2的学生认为以大班上课,另外有16.8的学生认为班级大小无所谓。在教学形式上,65.0的学生认为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15.0的学生认为应以传统板书教学为主,另外有20.0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无所谓。访谈了解到,急救课堂中,操作内容较少,授课方式也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运用相关的影音资料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教学形式选取应与教

14、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水平息息相关。急救课程中既涉及一些医学理论内容,也包含实践操作内容,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医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能力稍差,因此可以运用DVD、VCD、标本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有直观、形象地认识;实践操作部分,应广泛使用教学仪器和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置场景、仿真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 2.3.3考试评价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考试评价形式的选择上,有13.5的学生认为应采用口试的形式,有12.2的学生认为应采用笔试的形式,有42.9的学生认为采用操作考试的形式,另外有31.5的学生认为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考试评价形式。在考评的内容

15、上,15.2的学生认为以平时考评为主,16.5的学生认为以课堂提问为主,57.6的学生认为以操作考核为主,另外10.7的学生认为以笔试成绩为主。目前,本课程的考试成绩以笔试为主,操作内容也在试卷中加以体现。 考试是对所学课程掌握程度的评价形式,采取何种考试形式要取决于要考察的内容和目的。急救课程目的就是要学生正确、熟练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技术,除了要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外,操作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传统的笔试只是检验了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模拟真实救护现场或急救技术考核,更加真实地检验了学生的救护决策能力,检验了他们对急救知识的记忆、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考

16、试中,扩大操作部分的考察比例,增加操作技能考核是合理、准确评定学生成绩的需要。 2.3.4课程学时数 课程时数的制订与课程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在课程学时数方面,39.8的学生认为32学时比较适宜,22.8的学生认为48学时更符合个人需要,关于16学时、54学时和72学时的支持率均不高。因此,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情况,制订理想的课时数。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32学时或42学时,比较合适。 3结论和建议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高校教育体制的变化,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上海体育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前后,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学院多次教学工作研

17、讨会均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学生展示能力的平台”的主题展开。本研究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围绕体育教育本科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和客观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3.1增加与运动伤痛相关的内容,进一步改善教材设置 减少与医学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难度,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增加、充实运动中常见事故和损伤的处理措施,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质量。 3.2结合课程特点增加操作课程比例 适当增加操作部分的课程比例,可以通过提供有限器材、模拟场景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应急能力和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规范操作技术,以使学生真正具备运动事故处理和急救的技术。 3.3缩小班

18、容量,以小班授课为主 班容量较大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不便于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对于急救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操作技术是否正确、规范意义重大,小班教学有利于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便于教师管理课堂,指导学生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3.4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集声、形、图、文一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设置模拟情景,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规范操作技术;使用先进的教学仪器,提供充足的道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熟练、准确地利用所学知识,对紧急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同时,注重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3.5考核方式中加大操作能力考核的比例 考试是为了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使之准确、充分的反映。急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应用性强,对操作技术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在考试中,加入操作形式,适当扩大操作考核比例,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