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31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 2.谈话,大家都知道有了金子,就有了财富,所以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金子,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中的彼得?弗雷特找到金子了吗? 创境激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走进文本,融情探究 现在,我们就随课文中的主公翁彼得一起来到萨文河畔去感受他的失望、醒悟和成功。 1.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师追问:你们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随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想像“蜂拥而至”是怎

2、样的一种情景?(人数很多,来势很猛) 你能把你的感受带到文字中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 “一无所获”是什么意思?淘金者的心情怎样? 引导学生读出淘金者由兴奋到扫兴的心情(指导个性化朗读)。 预设2:学生朗读时感到有困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个经验,朗读时,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 过渡:彼得就是淘金者的一员,带着自己的发财梦,此时,他虽然也很“扫兴”,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2)自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 他苦干了几个月,翻遍了土地,也没有发现金子。 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发现一丁点儿金子。 A.指名

3、读句子。 B.比较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句子?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把第二句多出来的部分打上小圆圈,体会这些词能更准确具体地写出彼得辛苦淘金的情景,同时为后面彼得的失望作铺垫。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老师教给你的方法读出彼得的失望心情。 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前提,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体验、思考,并进行汇报、交流,从而达到感悟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2.合作交流,品读探究。带着非常失望的心情,彼得准备离开这儿了,是什么又使它留下来?后来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1)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描述彼

4、得所看到的景象。 指导朗读:男生读,女生闭眼想像;女生读,男生闭眼想像。 (2)抓住“若有所悟”研读彼得的一番心理活动。 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 同桌合作交流。 汇报:引导学生感悟这里没找到金子,但这里土地很肥沃,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说明种花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如何读出彼得的“醒悟”。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3)抓住“全部精力”结合课文插图想像彼得种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师范读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想像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来种花的? 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小组练说,大组交流。 预设1:学生可能会仔细看图,抓住“全部精力”,很自然地对彼得付

5、出的精力进行描述,或提出一些有新意的疑问。 预设2:如果学生不能很深入地理解“全部精力”,教师可以从彼得不怕辛苦地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日夜照顾花苗,四处奔波销售鲜花等方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获得财富或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开放课堂,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领悟、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质疑问难,内化认识。五年了,彼得成功了,带着成功的喜悦,让我们齐读第7节。 (1)质疑: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出示句子: 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

6、:“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指名读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不无骄傲”。 A.换个说法:很骄傲?自豪 B.删掉“不无骄傲”再读一读,体会:删掉后的句子和原句的感觉一样吗? “惟一”是什么意思?“真金”指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交流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感悟) 为什么说“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如何读出彼得收获后的成功与喜悦? 问题是阅读的起点,更是创造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 三、展开想像,拓展延伸 1.在萨文河畔,彼

7、得找到真金,拥有了财富的消息无意中传到当初和彼得一起来的那些淘金者耳里,他们又一次蜂拥而至,纷纷询问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假如你是彼得,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体验角色,丰富了认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交流中加深了体验。 2.同学们,彼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呀?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准备如何去实现它呢? 预设1:学生能说一句或一段话。 预设2:学生可能感觉有困难,教师可这样引导:我的梦想是,我应该。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尽情拓展想像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四、依据差异,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观察校园或附近的花园,想像彼得的花圃,写一段话。 作业设计遵循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因为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题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责任编辑:孙海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