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66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的解析中国古代玉器的断代,存在着阶段性的不平衡现象。唐代以前的玉器,由于出土数量较多,年代序列梳理得比较清晰,所以传世玉器的断代有较为充分的对比资料。而唐代以后的玉器,由于出土数量相对不足,使得某些类型的传世玉器的断代较为模糊。当然,近些年随着发掘出土玉器的不断积累,这一状况也在逐步好转。顺应这一趋势,我们有必要接纳和吸收新的出土资料,并借助这些标准器,重新审视馆藏玉器中的某些鉴定结论,推进相关器物的研究,为更好地展示馆藏玉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玉器中,有一件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图一),藏品账目据以前的鉴定意见,把这件玉带钩标为明代。根据近年来的出土资料

2、,笔者认为这件玉带钩的年代有必要重新考量,同时对这件玉带钩(以下简称为馆藏玉带钩)的使用方式和相关文化背景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年代的界定 通过与出土的元代玉带钩在造型、纹饰和工艺方面的比较,我们大致可以界定馆藏玉带钩的年代。 (1)造型。馆藏玉带钩长14.2厘米,宽4厘米,厚2.8厘米。整体呈琵琶形,钩首较为扁平,钩颈弧度较大,钩腹宽大,钩身较厚,钩钮呈中间穿孔的梯形,即所谓的桥形钮,钩首几乎与钩体平行,钩首与钩腹高浮雕螭纹的头部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较为适中。 类似造型的玉带钩见于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青玉莲荷纹带钩1,长7.4厘米,宽2厘米,琵琶形,钩首椭圆扁平,钩钮呈中间穿孔的梯形。但

3、是它的钩首上昂,与钩体形成较大的夹角。钩首与钩腹高浮雕花纹的距离适中(图二)。 甘肃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青玉子母螭纹带钩与馆藏玉带钩也具有可比性。这件玉带钩长12厘米,琵琶形,钩首扁平,几乎与钩体平行,钩首与钩体之间的垂直距离很小。但是它的钩钮为圆形,钮柱较矮,钩首与钩腹上的高浮雕螭纹距离较远2。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馆藏玉带钩与上述出土的元代玉带钩存在着较多的共性,如整体为琵琶形、钩首扁平等。而且,馆藏玉带钩与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的青玉莲荷纹带钩有区别的地方,却与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青玉子母螭纹带钩存在共性,反之亦然。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馆藏玉带钩在造型上具有元代的风格。 (2)纹饰。馆藏玉带

4、钩的钩首为龙首,龙的面额部平坦不起凸;阴线刻双目近菱形,减地阳起的双眉作对称弯曲,末端若逗点状;直鼻两侧刻鼻孔;双耳连接呈U形;双角并排后展,近末端分叉;双角之下阴线刻毛发分两股下垂。钩腹高浮雕螭纹,匍匐状,面部方折,眉布于直鼻两侧,并上弯至额;额部较宽,阴线刻“王”字;双耳较大,耳尖向下,棒形发弯转肩头;螭的肩部与胯部较宽,背部阴刻一条脊线,胯部横向刻短阴线表示脊椎骨;歧尾分叉回卷;四肢胫骨处以细阴线刻出腿毛。 类似纹样的带钩见于西安南郊电子城元墓出土的青玉龙首螭纹带钩。这件玉带钩长12厘米,宽3.6厘米。钩首为龙首,龙额部平坦,阴线刻双眉向上作对称勾云状;阴线刻圆形双目;吻部阴线刻上下排牙

5、,侧面对钻一孔,表示口腔;双耳连接呈U形;双角平行后展,角根部阴刻“丰”字形纹;短发分两股列于颈部两侧。钩腹高浮雕一螭,螭首面部方折,棒形发弯转,螭背阴刻双脊线和肋骨线,四肢胫骨阴刻胫毛;螭口衔灵芝,螭头与龙首相背3。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馆藏玉带钩与西安南郊电子城元墓出土的青玉龙首螭纹带钩具有很多的共性,如龙首的整体形状、五官多以阴线刻表现、口部特点、螭纹的造型有一些细部特征等。当然也有些许差别,如馆藏玉带钩的龙角上未见阴刻“丰”字形纹,螭纹为阴刻单脊线而非双脊线,龙首与螭首相对而非相背。但这些细节上的差别显然无法掩盖它们的诸多共性。 (3)工艺。馆藏玉带钩在雕琢工艺上运用了浮雕、阴线刻

6、和减地阳起等技法,但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件玉带钩上的时代特征。钩背上螭纹的颈肩部、后腿与螭身的接合处均施以重刀,给人以将要断开的感觉,棒形发与身体的接合处?阶暌豢祝?孔缘钻痕明显,不加打磨,而且这件带钩抛光也不强烈,这些都体现了元代玉器的特点。比如,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圆形螭纹牌4上的螭纹,在脖颈、腿根部位可以看到下刀很重,似乎要刻断(图三)。陕西户县张良寨贺胜墓出土的玉粉盒5,盒底外面和盖面上均浮雕一对鸳鸯,两只鸳鸯的神态不同,但颈、腿、尾与身体的接合处均施刀明显,两腿之间钻一近圆形的孔,钻痕十分明显(图四)。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馆藏玉带钩与出土的元代同类玉器具有较多的共性,而遍

7、查明代出土的玉带钩,均与馆藏玉带钩的差别较大,所以,将馆藏玉带钩断代为元更合适。那么,我们又怎样界定这件元代的玉带钩?换言之,馆藏玉带钩与元代玉带钩相比,又具有哪些个性呢? 首先,馆藏玉带钩保留了宋代玉带钩的一些特征。比如,龙首面额平坦,以阴线刻双眉向上对称弯曲;双角平行后展,末端分叉;龙吻部刻上下排牙,侧面钻一孔表示口腔等。保留有宋代甚至是更早期的某些特征是元代玉带钩的一个特点,比如,陕西西安高新区刘逵墓出土的元代玉带钩6,其螭首与龙首相背就是汉代以来玉带钩的纹饰特点(图五)。馆藏玉带钩的螭纹不是以双阴线刻脊线、两侧附冰纹的形式,而是“丰”字形阴刻线,这种风格可以在出土的宋代玉带钩的龙角上看

8、到。 其次,馆藏玉带钩与特别典型的元代玉带钩既有共性,又存在一些区别。此类元代玉带钩可以西安市小寨南乡瓦胡同出土的带钩为代表7,这件玉带钩体现出元代玉带钩的一些突出特点:钩体浑厚,龙首面额因纹饰刻划需要而起伏较大,不似先前平坦;龙眼被安置在眉下,给人以重眉压目之感;蒜鼻明显增高;腮帮呈块状肌肉,增厚加大;龙角为单角向后分叉,角根部刻纹为“二”字形;钩背上的螭首与钩首相对;螭发为阴刻发丝,向后飘曳;钩钮为长方形环孔状(图六)。馆藏玉带钩与之的共性在于桥形钮、龙首螭首相对、带钩体量较大等,而其它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馆藏玉带钩所体现出来的上述两点个性,一方面说明它的非典型性、保守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它

9、在元代玉带钩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处于元代晚期阶段甚至是末期。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在我们以前的认识中,元代玉带钩钩首的龙吻与钩腹的螭首相去较远,而且钩钮较高,但由馆藏玉带钩和上面提到的甘肃漳县元墓出土的玉带钩可以看到,这些造型上的特点不是绝对的,典型特征之外,还会有个性特点的存在。对于一件玉带钩的年代判别应该着眼于整体,而非局部的个别特征。 二、玉带钩的使用方式 在以往的研究中,带钩被认为是与革带搭配使用的系结物。但元代的出土资料表明,玉带钩也系结在丝绦上,如甘肃漳县元墓出土的玉带钩就附在绦带上。 根据元代以前的带钩使用方式,并结合元代的出土资料综合分析,元代玉带钩的使用方式大致存在三种情况。

10、第一种是与圆形环搭配使用。即带子的一端固定环,另一端固定带钩,以钩扣环而起到系结的作用。这种钩环搭配的系结方式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如河南大司空村131号战国墓中人骨架腹部出土的铜带钩与玉髓环套在一起8,山西孝义张家庄汉墓玉带钩与玉环同出9,元人画名贤四像图中的虞眉庵像可以看出是钩环配10。第二种是与带扣搭配使用。这种带扣是以环为托,其上双层次透雕花纹,题材以鹘捕天鹅等具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纹样为主,侧面留一穿孔,以纳带钩的钩首。典型的例子就是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的玉带钩与带扣,其钩首昂起,以便纳于带扣的扣眼之中11。第三种是在带子上留下穿孔,以带钩的钩首直接钩入孔中。这种使用方式也很久

11、远,如在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陶俑上,即可看到以带钩直接钩住腰带上穿孔的例子12。 至于馆藏玉带钩的使用方式,从其长方形的钩钮造型和钩钮高度较矮考虑,很可能是与丝绦带相连接;其扁平、较宽、较长的钩首表明,它不太可能是与带扣相搭配,更可能是与带环相配使用,因为与带扣搭配要求带钩的钩首上昂,而此件带钩的钩首并不上昂,而是与钩体平行,但钩颈弧度较大,钩首夹紧、钩颈宽松的造型既能使带环有活动的余地,又能防止带环滑脱出来。因此,馆藏玉带钩的使用方式应是钩环搭配,即上述的第一种使用方式,但与之相配的环是玉质的还是金属的,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了。 三、相关文化内涵的探讨 我们对于玉带钩的个体研究除了断代、功

12、用外,还应包括把它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的解释。在此,就馆藏玉带钩的相关文化内涵总结如下: 第一,馆藏玉带钩在玉带钩发展史中的定位。玉带钩的发展自良渚文化始现,战国、汉代达到一个高峰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玉带钩的发展转入低潮。宋代,玉带钩作为仿古器出现,但出土和传世品数量很少,或许意味着玉带钩在宋代刚刚走上复兴之路。元代继承此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不仅出土数量较多,传世品也不鲜见。此外,元代玉带钩的造型和纹饰生机盎然,这种状况一直影响至明代中期。明代晚期的玉带钩做工甚粗,清代中期的虽做工精细,但神韵欠佳,到清代晚期,玉带钩的做工又趋沉沦。因此,馆藏玉带钩是玉带钩复兴过程的一个例证。 第二

13、,馆藏玉带钩所折射出的元代文化特质。馆藏玉带钩所具有的宋代遗风,体现了元代玉带钩对宋代玉带钩的直接继承,除了造型与纹饰上的认同感,更深刻的应该是一种怀旧情绪。如果说宋代通过制作拟古玉带钩抒发一种怀旧情怀,并在怀旧情怀中逃避现实的话,元代则把这种怀旧更向前推进了一步,赋予这种拟古器更为广泛的实用功能,使玉带钩完成了从拟古到复(下转64页)(上接61页)兴的转变。事实上,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件物品的重新利用,而是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缩影。蒙元时期的14位帝王大多对汉文化传统奉行严厉的种族政策,他们珍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倾慕伊斯兰文明,主流文化艺术一改宋代风格,比如,其青花瓷器体现了对精美华丽的追求,与清

14、秀典雅的宋瓷相去甚远。但是,在主流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汉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人们熟知的嘉兴雕漆、哥窑青瓷等,还有一个就是对中国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玉带钩便是浩瀚玉文化中的一个点,折射出了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文化传统的一面。 1中国玉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玉器全集?隋唐明(5),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文物1982年2期。 3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玉器,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图118。 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玉器,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年。 5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科学出版社,2005年。 67同5,第227页。 8马得志等: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总第9期。 9解希恭:山西孝义张家庄汉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7期。 1011徐琳:元代带钩系带方法及其定名的探讨,载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2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1期。 责任编辑:许潞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