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1875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战前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初探季节工人在文中也可以叫做外籍工人,即随着季节的变化跨越国界外出务工的人,他们的工作具有临时性,不能长期留在接纳国,工作一段时间后要被遣返回国。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每年春天都有大量的季节工人涌入德国,工作期满后陆续返回祖国,成为德国外籍劳工史上重要的历史现象。 一、一战前德意志帝国招募季节工人的社会经济背景 19世纪末,德国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正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当时德国国内的劳动力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造成劳动力短缺,于是不得不从邻国招募大批工人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德国劳动力不足而招募外国季节工人的因素较为复杂,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意志

2、第二帝国建立后出现的农业危机和人口膨胀导致东部大量农村人口移向海外。德意志帝国建立伊始,虽然其工业呈现出逼人的势头,但是其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落后、效率低下,北美特别是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德意志农业相形见绌,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880年德意志小麦的价格为221马克,到1886年降到157马克,下降了30。“当德意志的-工业化社会正在迅速崛起,它那高质量的工业品正在咄咄逼人地打人世界工厂,从而使德国坐上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时,它的农业却不断萎缩,谷物产品这个具有德意志传统优势的出口产品的生产,已经陷入一场与世界农业市场有关的结构性危机之中了。”另一方面,德国人口开始增长,18731895年增加了2

3、5。然而德国当时的农业地区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这使得东部农村人口大量迁移海外。据统计,18801893年有180万人移向海外,其中92移入美国。人口的海外迁移。大大减少了农村的劳动力。 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东部农村人口涌向西部工业区和城市,特别是鲁尔区。工业区和城市不但为人们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创造了较为自由的生活环境,这无疑对东部农村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马克斯?韦伯说:“德国西部工业化进行得越快,人口变化得就越剧烈。东部人口外迁达到了顶点,人们要么跨越海洋进入美国,要么进入满是浓烟灰尘但自由的德国工厂。只剩下地主和农奴在广阔的土地上。”到农业生产的高峰期时,庄园主发现农

4、业工人的数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且价格高昂,于是他们把目光移向国外,要求政府允许他们招募外国工人。同时,德国的工业也需要大批的劳动力,特别是它的钢铁和煤炭行业,这两个行业是德国工业化的龙头,是德国崛起为工业强国的支柱,政府必须保证德国工业有充足的劳力,招募而来的很多外国工人也进入了德国的工厂。 第三,农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德意志的农作物类型发生了变化,由于种植甜菜比单纯种植谷物有更多的利润,而且也获得了政府的资助,所以甜菜的种植迅速扩展开来。1878年德意志帝国甜菜的种植面积有17.6万公顷,1893年达到39.5万公顷,翻了一倍。甜菜培植是一种劳动力

5、集中的农业生产,它不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有明显季节性。夏季是甜菜生产的高峰季节,劳动力这时非常紧缺,而冬季少量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农业生产。所以德国招募季节工人以满足生产需求,到冬季就遣返他们回国。 第四,德意志毗邻地区经济落后有相对剩余劳动力。如俄属波兰,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很多人没有土地,而且那里工资很低,生活窘困,对于这些无产者而言,去德国打工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德国获得就业的机会,赚取工钱,回国后便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于是很多人纷纷跨越边界涌入德国,工作在德国的土地上和工厂里。 为了弥补劳力的不足,保证工农业的正常发展,德国19世纪末招募了大批外国季节工人。最初进入德国的是波

6、兰人,随后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法国、瑞士等国的工人也进入德国。1892年德意志东部四省有21367名季节工人。从1870年到1910年,德意志的外国人口从20.6万人迅速增加到125.9万人。 二、德意志帝国季节工人的分布与特点 据统计,1907年德国约有80万外籍工人,农业中的外籍工人主要承担农作物的培植与收割任务。工业中的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在采矿、钢铁、金属、纺织和公共建设等领域。从表1可知,外籍工人中波兰人最多,约占30。其次是意大利人,约占15。其中,约50以上的外籍工人集中在工业领域,其余的在庄园主的土地上。而且从表一也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各国工人在德国工农业中的分布与地缘有关。

7、如波兰、捷克和奥地利毗邻德国东部,所以大部分工人集中在德国东部农业区;而荷兰、比利时与德国西部接壤,其工人在工业中的比例大于农业。 德国外籍工人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工作时间上来说,德国的外籍工人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他们一般旺季而来。淡季而归。他们在德国的停窝是暂时性的,不能长期居住在德国。每年入境的大批工人都要被遣返回国,特别是波兰工人工作期过后基本上都被遣返。1906年,92.5的波兰工人被遣返回国;1910年98.4的波兰工人回国;1913年达到98.8。虽然大批工人被遣返,但依然有部分工人滞留德国,特别是工业领域,因为工业区的工资和生活环境好于农业区,所以工业

8、工人滞留的人数远多于农业工人,如1906年工业工人约有50.3滞留,而农业工人只有14滞留。这些滞留的外籍工人很多成为非法工人,给德国社会带来了难题。 第二,从政治觉悟来讲,与德国本国工人相比,外籍工人的生活条件差,工作难苦,政治觉悟低。外籍工人一般住在木板房、干草棚里,与动物的居住条件没什么差别。他们的工作大多为非技术性的,据统计,1907年外籍工人在非技术工作中占57。他们从事的工作是一般德国人不原意从事的,干着最为艰苦和肮脏的下层活儿。外籍工人的工资低,而且受着资本家和庄园主的压迫,经常遭到暴打。另外,外籍工人还受着中介人的欺诈,资本家或庄园丰把工人的工资交给中介人,中介人为防止工人的逃

9、跑,一般不会把全部的工资付给工人,也会把一部分私藏自己的腰包,甚至有时携款而逃,外籍工人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外籍工人迫有被遣返的压力和危险,他们的工资被压低,权利受到侵犯时,也不敢反抗,任凭资本家和庄园主的摆 布和压榨。 第三,从社会一体化的角度讲。外籍工人很难与德国社会融合。外籍工人在德国受到了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德国人一般不愿意接触他们,更不愿意和他们住在一起,从而使外籍工人与本国人隔离起来,大量的外籍工人在某-地区聚集一起,形成了“飞地”。一位作家曾写到:走在意大利人聚集的地方,像是来到了意大利。如德国东部大量波兰人的存在,使德国人感到波兰文化的威胁,号召抵制斯拉夫文化。1913年,德国鲁尔

10、区就有很多波兰人聚集的城镇,那里有1177个波兰协会,每个城镇都有一个波兰政党、新闻机构、银行和教堂。“波兰人在熙熙攘攘的矿区的集中化,更促使了他们与德国人的孤立,牵制了融合的进程。”此外,外籍工人在德国是暂时性的。鉴于还要回国的原因,很多人也都不愿意改变母国的习俗和文化特性。从而使他们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 三、季节工人对德意志帝国的影响 大量外国季节工人的存在引起了德国人的注目,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首先,季节工人给德国社会文化带来了震荡。当时很多德国人高呼季节工人给德国造成了威胁,特别是波兰人。这种呼声一直贯穿于季节工人招募的始终。甚至阻断过季节工人的招募。波兰人的到来有可能使德国面临

11、“波兰化”危险,1885年有人提出:“波兰化正在某些地区发生,并且已经战胜了德国的习俗、文化和语言。波兰移民的浪潮将淹没我们的东部省份出于自我保护的利益,我们有必要关紧大门,阻挡波兰文化和民族政治观念的进一步扩张。”这种波兰威胁论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甚至俾斯麦也开始反对外籍工人的招募。1885年3月。德意志政府开始实施减少波兰人的法令,禁止波兰新移民。东部四省的4万波兰人也被遣返。但是,这种措施损害了庄园主和资本家的利益,使他们陷入劳动力紧缺的困境。他们一再向政府请愿和诉说停止招募季节工人的严重后果,政府迫于压力,最终允许在一定的时期雇用波兰人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但时间局限在每年的4月1日

12、到11月15日,到冬季工作结束后,工人必须返回自己的祖国。外国季节工人的重新招募又增加了威胁论者的担忧,甚至当时产生了“取代理论”,认为移民劳工驱逐出了本国劳动力,取代他们而成为当地的主要劳动力。人们要求“把波兰人完全从德国东部驱逐出去”,右翼种族主义者和党派还打出“德国是德国人的德国”的旗号。1910年,莱比锡的一名教授提出“种族一文化政策”,他在第六届劳工交流大会上说:“如果我们允许雇主扩大雇用外国工人,我们将面临严重的问题。同这些外国人结合只会给德意志民族的纯洁性带来灾难。”季节工人的到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德国社会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 其次,虽然外国季节工人的到来给德国的文化造成了一

13、定的冲击,但是它加速了德国农村封建因素的瓦解。“季节工人的先进性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社会结构和体制的根基。土地主和半依附农之间的半封建利益关系和家长独裁式结构被农业大企业和季节工人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季节工人仅仅是一个被工资束缚的独立生产者,具有消费者和工人的精神意识。”19世纪后期德国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农业区相对于工业发展非常滞后,季节工人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农村,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破坏了农村的封建基础,推动了德国农村社会的转型。 再次,季节工人是经济的缓冲器,成为平衡经济的工具。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德国就招募大批的季节工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当经济衰退或危机时,德国就遣返季节工人,从

14、而保证本国工人的充分就业。1910年,在布雷斯劳举行的年度劳工交流大会上,一个代表说:“外国工人是德国本国劳动力的缓冲器,是本国工人继续被雇用的阀门。” 四、结语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到一战爆发这段时期是德意志工业化的高峰期。工业化的发展会给社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变化,人口的迁移就是其表现之一,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社会史就是一部劳工移民史:资本的集中要求劳工流动。”德国招募而来的大量外国季节工人填补了国内劳动力的空缺,保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季节工人在德国工作有时间上的制约,只能暂时留在德国,最终要被遣返。他们工资低、生活条件差,且难以与德国社会融合。同时,他们也给德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冲击了德国的文化,加速了农村封建因素的瓦解,并成为经济的缓冲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