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212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非常重视,并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定量表征研究。国外利用地质统计理论对渗透率平面区域变化特征参数、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各种非均质参数的计算和比较来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也有通过二维流体流动模型,二维渗透率模型和岩石物理模型半定量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国内则多从层间、层内、平面和微观角度用多参数来表征非均质程度 。近年来,有人提出用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但只限于几个参数或平面上描述,仍难以达到真正实现三维定量地刻划之目的。针对实际需要,综合了苏53气藏的14种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参数,利用波叠加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

2、实现非均质综合指数的三维建模,充分利用非均质各方位的反映因素,求同存异,较准确地定量表征研究区储层空间的非均质性。 1、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原理 1.1非均质参数的选取 目前常用的非均质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渗透率参数变化为主线的非均质参数有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表征砂体厚度及分布的非均质参数有平均砂层厚度、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等;表征储层中气层分布变化的非均质参数有夹层频数、夹层密度和有效砂层系数等。此外还有连通系数、分布系数、孔隙度和孔喉半径等储层参数也常用于表征储层非均质性。这些参数可用于求取储层的综合指数,以全面、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程度。针对苏53气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

3、选用了14种影响该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参数。这些参数均通过25口测井的多井处理和解释获取,具有精度高、数据量大、平面延展性强的特点。此外,还引入沉积微相控制指数,将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行量化。 1.2非均质综合指数的计算 通过前述分析,用单参数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都有片面性,将不同参数定量化和归一化处理后求得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求取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时,假设各项参数具有同等重要性,采用波叠加的原理,先将各井点反映储集层非均质变化的14项参数定量化,将14种参数归一化处理为0,1区间的数值(“0”代表非储集层,“1”代表高质量均质储集层)后,求得的14项参

4、数的算术平均值即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最后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可绘制出其三维空间分布图,真正实现苏53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全三维空间精细定量表征,这一成果将为气藏开发方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1.3各项参数的确定 (1)沉积微相。将苏53气藏河道三角洲相储集层划分为4种微相,依据对各种微相与储集层发育及物性关系的认识为其赋值。河道赋值为0.8,河口坝为0.5,河间为0.2。 (2)其他参数。在实际计算工作中,对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夹层频数、夹层分布密度、砂层厚度、分层系数、砂岩系数、有效厚度、有效厚度系数、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等13项反映储层物性的参数,采用了极差正规化处理,进

5、行归一化,变换后数据量纲统一,且变换后变量间相关程度不变。 渗透率值分布的巨大差异性使得处理过程难度加大。为了避免高渗透带发生偏移,经多次试验后,先将渗透率值取对数,然后计算1gKmin/1gKmax值,并对其进行极差正规化。其处理方法和孔隙度处理方法一致,达到对渗透率归一化的目的。 2、非均质综合指数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非均质综合指数三维模型能够体现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由于所建模型均是用颜色表达数值的大小,因此对颜色的层次及其所反映的非均质性作出规定。红色和黄色区域反映储层非均质强,非均质综合指数小于0.4;淡蓝色和绿色区域反映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非均质综合指数在0.4-0.5之间;深蓝色区

6、域反映非均质性中等,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5-0.6;紫红色和灰白色区域反映非均质性较弱,非均质综合指数大于0.6。 根据此判别标准分析各个目的气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三维模型发现(图1-4),紫红色和蓝色区域少,淡蓝色和绿色区域多,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比较强。纵向上,上部的非均质综合指数差异较大,下部的差异相对较小。纵向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 3、剩余气的分布特点 通过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建模,首次建立了反映苏53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指数模型。已有研究表明控制剩余气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就是储层非均质性,而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涵盖了工区内各方面反映非均质性的14个参数,是各种地质因素的综合反

7、映,其综合性强、精度高、可靠性好,真实反映了工区储层非均质性。经过研究非均质综合指数与剩余气饱和度(归一化)关系,发现气藏剩余气饱和度高值区与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气储量富集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向较弱过渡的区带,即综合指数适中的区域是剩余气分布的有利相带。综合指数大于0.5的区域原始储层物性及含气性较好,基本上对应较高渗带,底水很容易沿高渗带上窜发生暴性水淹,而综合指数小于0.5的区域原始储层物性及含气性较差,对剩余气的开采不利。因此,该工区剩余气主要集中在非均质综合指数大于0.4小于0.5的区域(图5)。 4、结论 (1)提出了一种综合微相定量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夹层频数、夹层分布密度、砂层厚度、分层系数、砂岩系数(砂地比)、有效厚度、有效厚度系数、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等14种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参数,采用随机多步建模技术建立了定量的气藏三维非均质储层综合指数模型的新方法。 (2)以苏53气藏为例,研究认为气藏剩余气饱和度高值区与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气主要集中在非均质综合指数大于0.4低于0.5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