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2408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的最佳时机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自主合作学习.”目前我校在七年级推行的“预学环节、互动环节、检测环节”和“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比)学、检测评学”“三环节五学”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研学是其中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探讨提高合作研学的有效性,对用好“三环节五学”模式、构筑理想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这一新模式的实

2、践者,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把握七年级数学课堂合作研学最佳时机以提高其有效性做一反思性总结. 一、在重点、难点处引导小组合作研学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较难掌握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在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时,通过设置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合作研学,这样将更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如学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内容,三边不等关系作为判定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重难点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先分给每个小组4根小棒(5cm、6cm、11cm、13cm),并量出每根小棒的长度. 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从4根小棒中任取出3根,共有几种情况

3、;任意选出3根首尾相连,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把任意两边的长度相加,再与第三边的进行比较并用式子表示;把任意两边的长度相减,再与第三边的进行比较并用式子表示. 最后总结归纳: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将合作研讨的数据按要求填写下表: 得出结论后,各小组通过下列数据再进行一次验证(各组学生实际动手摆一摆,验证结论).(1)2cm、3cm、5cm;(2)6cm、7cm、10cm;(3)4cm、9cm、12cm;(4)5cm、11cm、3cm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知道三角形三边关系,明确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既把握了本节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独立解决

4、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二、大量重复试验操作时进行合作研学 有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若由个人完成,操作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动手操作,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例如:学习“频率的稳定性”一节,为了探索出“试验次数很大时频率渐趋稳定”这一规律,需要进行如下试验:“掷一枚硬币,着地后会出现正面朝上或朝下两种情形.为一次实验,试验的次数分别为30次、60次、90次、120次、150次、18

5、0次、210次、240次、270次、300次、330次、360次,硬币着地后正面朝上或朝下频率分别大约是多少?”这时就必须分组合作探究.同桌两人组成一小组,六个同学组成一个大组,全班分成六大组.先由同桌两人做30次,一人投掷,一人做记录,再由大组组长汇总本组试验数据,填写下表. 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接着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历史上的数学家所做的掷硬币试验的数据”的表格.表中的数据支持你发现的规律吗? 将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合作成果,共同探究,让学生发现频率渐趋稳定时是通过做很大试验的次数.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在小组中每位同学各司其职,动

6、手操作,经历了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体验合作研学的快乐.这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易混易错,学生感到疑惑时,组织合作研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一时较难理解,思维处于疑惑状态时,如果能够及时组织学生合作研学进行交流、辩论,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概念、性质,加深理解,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例如,在学习解方程时: 解方程-=2. 小华的解法如下: 去分母,得:2(2x+1)-3(x-1)=2, 去括号,得:4x+2-3x-1=2, 解这个方程,得:x=1. 小华的错解是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主要是对等式的性质和去括号法则掌握不清、理解不透,以致出

7、现了偏差.这时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根据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小华的结果正确吗?若错了,错在哪里并说明理由.然后各组展示讨论结果,指出了 不是原方程的解. 正确的解法是: 去分母,得:2(2x+1)-3(x-1)=12, 去括号,得:4x+2-3x+3=12 解这个方程,得:x=7.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确解一个带分母的方程,去分母时方程中的每一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尤其注意不得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当括号前为“-”,去括号时,运用乘法分配律乘以括号中的每一项,并且注意每项都需要改变符号. 在小组合作研学中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学习和反思,经历对概念、性质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循序渐进,形成

8、完整的建构,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四、解决开放性问题时,培养合作研学 教学中遇到开放性的题目所解决的问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时,教师可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 例如:七(1)班学生步行到校外实践基地,第一、二小组的学生组成前队,速度为4km/h,第三、四小组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km/h.前队出发30分钟后,后队才出发,班主任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来回巡查,骑车的速度为10km/h. 请根据以上的条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解答. 这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利用方程进行解决,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先让学生进

9、行独立思考判断,然后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让小组代表说出小组合作的成果.本题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惟一性的,如“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几小时?”;“当后队追上前队时,班主任骑了多少千米?”;“当班主任第一次追上前队时,后队走多少千米?”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考查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一改过去的传统模式,在教学中通过鼓励探究,关注小组合作研学的过程,体现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一新课程要求.这类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来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加强学生的合作研学讨论,培养和提高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合作研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集体参与,学生间相互帮助与学习,促使不同学生相互补益,提高了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王钦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