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369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比较研究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经费紧张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拓宽渠道,建立筹资体系。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趋势。俄罗斯在高等教育经费处于“世界性危机”时,仍能保证巨大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使高等教育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这应归功于多元化的经费筹措体制。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采取的措施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中俄高等教育有很强的可比性。深入分析俄罗斯经费筹措体制,研究俄罗斯解决高等教育经费压力的措施,对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经费筹措体制,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现有格局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经费资源主要由

2、六大部分组成。国家的财政拨款是主体,而政府预算外的教育基金、世界银行教育贷款、企业资助与投资、向学生收费以及与国外联合办学获得的学费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近年来,俄罗斯政府推行市场化教育的目的是逐步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事实上,国家财政拨款还是目前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 1. 主导地位的国家财政拨款 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根据对俄罗斯联邦相应年度教育预算投入的数据分析,就教育层次而言,近些年联邦预算拨款的比重向高等教育倾斜。高等教育最先引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俄罗斯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国家义务拨款。原则上国立和私立大学都可以得到按计划内

3、名额招生下拨的经费。此举的目的是为改善大学的财政状况。也就是说,俄罗斯政府遵循的是人均拨款原则,大学计划内招收了多少学生,就会得到多少人头的国家义务拨款,即从联邦预算中得到相应经费,但拨款的比例是按学生的高考分数来划分的。 2. 政府教育预算经费外的教育基金 教育基金是俄罗斯政府教育预算经费外的一种补充形式。基金组织机构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成的一种专项教育资金募集、发放管理机构。目前俄罗斯主要有“俄罗斯国家干部培养基金”、“俄罗斯教育部教育支持与发展基金”、“俄罗斯教师支持基金”等基金形式,目的是吸纳社会资金,以保证俄罗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但由于受俄罗斯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制约,教育基

4、金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是有限的。 3. 世界银行教育贷款 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是俄罗斯教育筹资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些资金多被用于发展俄罗斯不同层次的教育。俄罗斯曾经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来发展教育看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所有教育机构都蜂拥而至,希望分得一杯羹。但获得世界银行贷款要通过一整套设计合理的严格审批程序。近年来俄罗斯向世界银行申报的贷款项目多为急功近利型的论证方案,被审查通过的寥寥无几。 4. 企业资助与投资 企业对教育的资助是教育经费的又一补充来源。俄罗斯最大的尤科斯石油股份公司在被分割前就曾每年拨出高达5 000万美元用于社会各种公益项目。其前任总裁霍氏是俄罗斯商人中几乎唯一对俄罗斯教育给予

5、实际资助的人。在该项目框架下,公司投入3亿卢布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7 家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因特网培训中心,已为数百万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培训。尤科斯公司每年赞助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1.5亿卢布,支付9 000万卢布用于“新文明青年组织”,同时还有9 000万卢布用于支持教育机构的基建及大中小学校的维修。 5. 向学生收费 靠收费解决国家预算经费的不足,是俄罗斯政府为推进教育走向市场的一种策略。俄罗斯大学实行学分制。视专业不同,本科学制45年,硕士生23年,博士生3年。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如,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为2 000美元,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为

6、4 000美元。除第一年增加必要的手续费用外,还要加上食宿费、医疗保险等追加费用。 6. 与国外联合办学获得学费 俄罗斯独立后,为加快高等教育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各大学纷纷效仿欧美高校走出国门,开展联合办学。以2+2(外国学生2年在本国学习,2年到俄罗斯学习)、2+3(外国学生2年在本国学习,3年到俄罗斯学习)、3+4(外国学生3年在本国学习,4年到俄罗斯学习)等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和博士。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现有格局 当前我国高校经费筹措基本上形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导,以学费收入为主要支撑,以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助的全方位筹资体系,呈现出如下基本格局。 1. 财政拨款占学校经费的

7、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经费筹措主渠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在此情况下,国家对各方面的投入都会受到影响,而首当其冲的是教育投入。尽管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但由于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缓慢。就全国而言,公立高校财政拨款占学校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 2. 学费收入 学费收入占学校经费的比例迅速提高,但近期依此而扩大高等教育筹资能力的潜力有限。1997 年,我国高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后,普通高校生均交学费2 5003 000元,约占经常性成本的25%。就全

8、国公立学校生均经费的构成来看,生均总支出1995年为8 280元,而2000年达到15 974元,其中生均经常性支出是12 815元,基建费3 160元。在2000年的经常费用支出中,政府拨款7 300元,学杂费3 550元,学杂费相当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一半左右,占生均总支出的比例为22.2%,占经常费用的27.7%。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费占经常性经费的比例迅速提高,但一味寄希望于提高学费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费价格体系不尽合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研究如何在总体学费水平适当提高的前提下,重构学费价格体系,实行差异收费制度,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满足不同阶层家庭

9、的求学深造愿望。 3. 学校创收收入 学校创收收入可成为学校经费来源的一条渠道,但近期难以成为省属一般院校筹资的重要途径。客观地讲,学校开办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既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开展创收活动的自主权,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许多高等院校通过与学校所在地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科技产业试验区,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与地方联办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开展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10、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高等学校在人才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潜力,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收入,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据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报道,复旦大学通过投资兴建公司,将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利润,年全年净赚 万美元。另据统计,北大、清华的校办企业每年为学校创收 多万元,相当于学校财政拨款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社每年创收 万元,几乎相当于学校的财政拨款,直接支持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这一有效的筹资渠道,对为数众多的普通省属高校来讲,目前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因为现有的省属高校整体上在全国的影响还较弱,科研转化能力较低,尚不具备在此方面有所作为的条件。 三、中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比较 尽管中俄高等教育处在不同

11、的发展阶段,但两者仍有一些共同点。 多样化的经费来源渠道。这些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约翰?布鲁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正确性。 都注重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公立高等教育中政府投入为主体,但是政府投入的比重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学杂费比重上升。面临高等教育这样一个成本不断递增的重要行业,政府投入虽是主渠道,但相当有限。 整体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构成中校办产业、勤工助学、社会服务用于高等教育这部分与俄罗斯相比所占比例很少。经费来源多样化水平不如俄罗斯。 我国通过世界银行贷款、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机制远不如俄罗斯。 四、借鉴和启示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多渠

12、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但同俄罗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持续扩招使教育经费更显紧张,经费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办学条件严重滞后。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和筹措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仍然是政府的投入,充足经费投入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基础。 2. 制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完善学生贷款制度 经费来源二元化格局基本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其中学杂费贡献巨大。继续大幅度提高学杂费所占比重短期内不太可能,因为

13、居民的承受能力有限。而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和规模会继续扩大,且面临高等教育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的趋势,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面对这一发展态势,学杂费仍然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上,而且绝对数量仍然保持在一个增加的态势。同时,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构筑起“奖、贷、助、补、减”多元助学体系,保障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绝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3. 吸纳社会各界的捐赠 我国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还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政府部门不断出台对捐赠和慈善事业有利的法规,我们必须抓住时机,采取各种措施, 包括建立专门管理,培训和任用

14、专门人员去劝募善款。借鉴美国的经验,多形式多渠道吸收社会各界的捐赠。 4. 吸引外资,努力争取国际资金投入 吸引外资,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及其经费资助,是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资金来源的又一途径。 (1)积极通过世界银行进行教育贷款,用来支持各类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或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院。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和利物浦大学联合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同时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15、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的筹措体制,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的高校必须努力学习俄罗斯在这方面的经验,转变观念,改善教育质量与服务, 建立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方能获取更多的财源支持,实现市场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资料 1 以人为本改进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EB/OL.http:/219.234.174.136/oecd/ wendang/2005051903.htm. 2 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教育财政.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国良主编.教育财政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修订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权伟太. 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 6 易峥英. 浅议“入世”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7 刘经南.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 8 谭建立,昝志宏.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 王小刚.中国教育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4(4) 责任编辑 石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