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4376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的力量是什么,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何意义?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如下论述。 一、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推动因素 在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行评估的时候,不但应该放眼全世界,针对全球的现代性文学是何时对中国产生影响的问题展开分析,同时应该放眼于中国国内,结合古代文学,并且将其作为参照物,从而观察在何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古代性真正显现出鲜明对比。另外,应将考察的目标锁定为文学作品,分析其创作的主流在何时凸显出现代性。中国文学之所以出现现代性,就其根本,是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譬如社会环境的逐渐现代化、晚明之后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现代因

2、子等,然而,最关键的则是受到欧洲现代性文学的整体性影响。 现代人学思想对五四文学的影响颇深,其为重中之重,与文学观念紧密关联,现实创作与文学观念都取决于它,以至于相应的形式风格也主要取决于它。“个性解放”的呐喊声与以此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即为相应要求的显著反映。而文艺复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即为人性释放的起源之处,其为促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键力量。其促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家对现代社会产生更加敏锐的感受,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将现代人极为繁杂的、特别的心灵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反映出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激活以及其价值所受到的关注度的提升,另外,创新了艺术形式,完全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展现方式,从而使现代化

3、得以形成,并且日渐增强。诚然,在五四时期之前,中国文学的部分文本中就已经显现出一些现代性因子。然而该阶段仅为转型的预备时期,直至五四时期,转型的篇章才正式开启。鲁迅先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象征了中国文学跨入现代转型阶段。 二、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具体体现 将个体的人的生命、生活及心灵视作根本,将个体的人性的释放视作方向,将个体的人的个性化展示视作原则都是现代文学独有特色的主要展现。 第一,体现在文学目标方面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遵从的关键观念,文学的品德教育感化效用以及以此为据的政治实用目的是其关注的焦点。欧洲涌现出的以现代人学观念为中心的文学潮流,将文学本质中应该存在的以及人类个体

4、应该具有的美学与人性的吸引力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得中国文学青年的旧有思想理念被打破,冲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学天地。他们对文学的认?R有了质的突破,明白了文学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类、改善人性。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该观点进行了明确阐述,他将文艺复兴年代意大利诗人“但丁之声”作为切入点,对文学的用途与方式进行了说明,同时提出使读者个体的理想能够在快乐欣然的审美过程中被触动,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使人灵魂深处的精髓得到保护,而与实际利益及研究真理毫无关联。 第二,体现在对文学本原的认知及其实际创作方面 相较于古代文学,新文学具有浓厚的现代性特质,其对文学本原的全新认知及其创作实践将其与前者拉开

5、一大段距离,使二者的差异愈加显著。欧洲的现代性文学潮流使五四新文学作家深受影响,不再崇尚以往的以“道”为文学根本的理念,而是将其摒弃并且认定“人”才是其根本所在。这一点在部分作家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譬如郁达夫的许多作品就将其灵魂深处的世界深度挖掘并且加以充分展现,反映出其作品都是源自于其独有的“零余者”的生命感悟及人性状态,他的作品很难与“道”产生任何关联。公众能够站在道德及社会的角度来对其作品进行负面评价,然而其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其人性的由头却不可驳斥。五四时期依赖,文言文在文学中的使用频率愈来愈低,取而代之的是白话文,而这一点也助推了文学朝着其自身本原的方向发展。另外,与上世纪之初的文学变革

6、阶段的作品相比,现代文学在艺术表现形式、方法方面也更具有西方现代特色,不再局限于单一无变化的叙事以及情节架构模式,而是变得更加丰富,使个人的感情的表达更加充沛,更加贴近自然。 第三,体现在创作原则上 随着现代性人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个体的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体性、价值以及特殊性都成为文学作品强调的重点。五四阶段的此类思想十分显著,譬如胡适主张“救出自己”、周作人提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等。其反映在文学方面,即为对个性化的高度需求,也就是现代性文学的创作基准。 个性化的原则,其关键在于采用恰当的形式,将个体真实、特殊的情感展现出来,同时也涵盖了由此而产生的叙述等个别性原则。而这样的展现

7、则能够使人性的真实面切切实实的表现在读者面前。提起写作的个性化,不得不提起鲁迅先生,其对于这一点特别重视,提出自己的写作只“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流畅无阻顺笔写出,而不受所谓的艺术的条框所约束。 大多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家,在展现自我个性方面都与鲁迅先生存在相似之处,只是在程度上有高有低。譬如,在郁达夫看来,所有的现代小说都应视为作家的“自叙传”(此处更偏向于精神方面),而在现代散文中,作者的个性十分鲜明,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 三、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意义:文学即人学 五四时期是开启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关键阶段,展现出了人的文学已经被普遍认可,并且受到推崇,现代的“人学”也在该时期出具形态,将

8、文学的本质人道主义本质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正是因为如此,其相较于古代文学产生了质的突破,使得文学的审美本质得以充分实现。此次的转型,使中国文学呈现出两个本质,即审美与人学。其中,后者排在首位,其决定了前者实现的状况。该时期的文学不再受“道”的影响,而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思想,挖掘个体内心的真实世界,从而使作品中的人性内容成为读者关注和发掘的重点。此处,我们还需提到鲁迅先生,其小说代表作呐喊与彷徨都是强调人的“灵魂”,并且以此为主线。或展现内心的抗争,或叙述精神的麻痹,或阐述醒悟者的苦痛担忧,或深挖潜意识中的懦弱及不堪,同时在整个表达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意愿加以展现,现世忧愤的情绪将读者拉入深深的思

9、考当中。 在传统文学当中,“善”始终是强调的重点,而“道”始终被视作本原。而现代新文学则强调将“真”作为根基,将“人”视作本原,必须描写出真实的事件、人以及情感。现代性文学的出现,使人的精神世界无拘无束,在创作的时候不再受到任何束缚,而这一点正是“人学”的本质的最为关键的展现。“个性解放”这一主题在五四文学作品频频出现,倘若将视角锁定于社会学,那么不难发现,主人公成功的少之又少,令人惋惜。然而读者却能够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看到人的愿望与追求,从而产生深刻的思考,使自身的情感得以丰富充沛,精神得以升华饱满。 结语 简而概之,我们在对中国文学于“五四”起的现代转型进行考察分析之后,在对中国现代性与古代性文学进行深入对比之后,对“文学即人学”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透彻的理解。人学与审美是文学本质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依相存。站在审美的角度来看,文学即可被视作人学,其特有的审美与人学的本质与人道主义的本质完全一致,都可通过认可对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认可个体的人对自由的追求来加以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