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5122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作文如何走出模式化 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中,有一篇名为芬香永存的作文,在报纸上公开刊登后,就引起人们的争议。佛山一中有三位语文教师联名写了一篇题为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的文章贴到网上去,直指那篇满分作文充满“虚情假意”,是虚假作文的一类,不应给满分。怎么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 一.注重阅读量的积累 1.扩大阅读量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多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

2、提和保证。高考满分作文诚信漂流记的结构就是考生从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中得到启发的,更具代表性的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赤兔之死,很显然,考生玩熟了三国演义,并从中汲取营养,才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 2.倡导个性化阅读 当然,除了课外阅读外,也可以把积累素材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大力倡导实施个性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充满灵动性的过程,任何人读同一本书,读同一篇文章的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所读的内容有个性化的感受。一篇文章

3、只由老师分析结果,无论分析得有多透,文章本身有多深刻,学生都很难对分析过程甚至结果有深刻的印象。相反,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自己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就会对多个结论甚至分析过程记忆犹新。这是一种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重视人格心灵的培养 1.健全人格心灵 写作教学要以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为前提,要以立诚为本,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做到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的“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文如其人”,在写作教学中应特别重视优良作风的培养,明确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坚持教书育人。所以,为习作写评语时,应该有针对性,富于启发性。避免泛泛而谈、有时要把评语写得肯切而详明,

4、以便和学生共同商讨问题。 2.让学生用心感悟生活 用心感悟生活,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摄取外界各种信息,捕捉自己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界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或离奇的事件;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很重要,认识变了,看问题就会换一个角度。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理清观感的能力和习惯。这样的写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同语言文字打交道,还要了解学生,了解生活在他们天真的心灵中激起的波澜和皱起的涟漪,有些跳动的闪光稍纵即逝却很有价值,要善于捕捉,引导学

5、生笔之于文 三.倡导作文教学新方法 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创新作文。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培养个性,鼓励求异思维,拓展学生作文思路,使他们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 1.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在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应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指课程实施涉及到的主要社会环境资源。其功能是呈现教学信息和提供活动空间。而校本课程是富含课程潜能的客观存在的广阔社会资源,广泛蕴隐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

6、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个人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把学生从封闭的“小我”环境中引领入具“大我”意识的境界中,从而获得语文素养与精神领域的双赢。 教师应积极开拓校本课程资源,重新挖掘、梳理那些长期被忽视、闲置、浪费的资源,拓展学生吸纳、体验知识的空间和内涵。这些资源是富含教育价值的潜在的外延形态的课程,使之成为丰富学生知识、信息、经验的载体,也是新课程实施延伸辐射的平台。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开放的、灵动的、多元的甚至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验。课程不是封闭的固成的知识,不是立桩莫越的樊篱,而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作为引路者的教师打破短视、狭窄的课堂意识和视野,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和破壁观念,

7、致力于课程的开掘、再编,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并与学生共同构建、创造、生成新课程,使学生与新课程同呼吸、共命运,让其在真正领悟掌握知识同时,在参与文化知识的构建中得到求知的愉悦和潜移默化的心灵感化、熏染。 2.注重创新热情的培养 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完成了写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其实,写作是需要激情的,“愤怒出诗人”即是如此。写作有一个兴趣驱使的问题,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我们变得执着。写作过程是一种十分艰苦十分寂寞的精神劳动,我们常常会为一种完美的构思而冥思苦想,反复磨合,也会为一句准确的表述而绞尽脑汁,推敲再三。有时候,一篇文章的写作时断时续,历时颇久,有时甚至还会受到许

8、多外力干扰,如果写作者没有强烈的热情支撑,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比如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甚至常常断炊的困境中竟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文学精品红楼梦,使后人在惊叹他的才华之余,也不得不敬佩他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传道授业解惑”中解脱出来。教师的作用不应再是讲立意,讲遣词造句,讲谋篇布局,讲引议联结,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文章内蕴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领会。课文不应是掏空了血肉的躯壳,而应该是有血肉,有精神,活生生的躯体,有了血肉,有了精神,有了活的交流的对象,学生就会有兴趣。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用鼓励的眼光去评判

9、学生的作文,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赞扬、肯定乃至敬佩告诉学生,让他有成就感,这样会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变被动完成作业为主动写作。兴趣和热情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它能让学生发挥最大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积极地引导,激发,使学生迸射出思想的火花。 3.训练过程中应实现体裁多样化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独特性是写作的生命,是写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对此,古人早有论述,韩愈说:“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有诗曰:“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撰诗作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几段话都强调了写作活动的

10、独创性。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两位作家的构思不同,主旨、情趣都不一样,表达技巧也各有特点,他们同写秦淮河的散文显示出了各自的创造性。 作文训练不能局限于某一体裁,既可以写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类作品,也可以写新闻、调查报告、试验报告、广告、总结、讲话稿等实用类文章,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写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选题、立意、结构、语言、标题、提纲等局部训练。这些小练习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口头练习,便于学生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作书面练习,以训练学生的文字功夫。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背景材料,少出命题作

11、文,这样才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想象,诱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4.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写作是先有思维,后有文字表达的。我们通常只关注学生的文章而轻视文字生成前的运思阶段,所以不能帮助学生找到症结。事实上,人们正是源于对某一事物的深思熟虑才能发现问题、形成观点,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欲望的。然而应试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年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受到自发性、表面性、片面性的局限,想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再加上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更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定势,这就难怪会出现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雷同现象。要想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语言,必须训练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因袭前人、套用模式。因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描述、提示把学生引向一个个疑问,启发他们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结果告诉他们。 例如:讲守财奴如果只淹没在段落大意,情节冲突,文章修辞上,那葛朗台这个形象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小气鬼”,观察这个“小气鬼”小气到什么程度,属哪种类型,进而要求学生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这个小气鬼的故事,让同学们评论这个小气鬼有没有什么普遍或现实的意义。这样,什么细节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所有需要学会的知识自然就会应用了。 刘钰洁,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