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59540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及建构策略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材编写、课内教学活动实施、课外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所取舍,立足于输出中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能得到的、易掌握的知识。“活源才能得清水”,在指导中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立足实际,及时创新。 一、语文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 课本知识结构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课外语文知识活动是保障,语文知识的教与学是根本。 (一)语文课本知识结构分析 1.课内学习教材固定性 叶圣陶先生早在1964年就对语文给出了解释:“

2、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根据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的定义,纵观历年来的语文教材,一直秉持“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几十年来,无大改变。 目前,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版本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每个出版社编订的教材名称不同、内容各异,但都具备“现代文、文言文、写作”三大

3、“黄金板块”,都符合使用本教材学生的学习状况。各教材编写委员会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做适时的更新,但变化幅度较小,内容多趋于平稳、固定。 2.课外自读教材传统性 现行的各个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具有一个共同点:课外自读教材的阅读板块,体例多与课内教材严格对应。中学生的课外自读教材的写作板块,往往设有供学生自己决定是否着手写的“写作园地”,写作题目也多与课内教材对应。这种固定于一种形式的辅助教材,会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思维和知识循环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但是重复性的学习会消耗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也会制约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的吸收进度。而中专类的语文教材,基于学生多元的知识涉猎,

4、在自读课本里开辟全新的领域,会增设更多名著的经典片段。这就有助于学生缓解课堂学习的疲劳感,既不会重复地累积知识又能开拓阅读视野,值得提倡。 (二)语文知识活动单一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一种结构的优越性取决于它在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和增强知识可操作性诸方面的力量。”对于构建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而言,增强他们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尤为重要。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知识,只是“死知识”。语文是一门活的学科,她的存在、发展与社会密不可分。课外活动的组织,能检验学生的课内知识掌握程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分析国内大中小城市的中学生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语文课外知识活动的开展

5、屈指可数、形式单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语文老师和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课本中固定知识的掌握上,而不是课外学习中可拓展的知识涉猎上。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死记硬背的死知识”的学习多于“灵活运用的活知识”。 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开展方面,较多地以“黑板报”、“手抄报”、“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的形式呈现。阅读、背诵、写作都有涉及,能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这些固定的比赛形式易让学生产生“更擅长的同学才能参加”的固定思维模式,会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这种语言表达、应用能力限制性强的形式,参与学生的数量更为有限。类似的课外活动形式遍及小学和初中,单一的比赛模式会

6、使学生缺乏新鲜感,学生的参与热情难免会逐渐削减。 这就强调了“灵活运用的活知识”的重要性。河南省郑州市的很多中学作出了创新: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设置不同的活动类型。可在班级内分成小组进行,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内参与竞争,形式分为“文史PK”、“我最能说”、“我写我成长”等不同形式,“听说读写”并重,这样的课外活动趣味性更强,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水平也得以提高。 (三)语文知识教与学传统性 1.教师语文知识授课模式 舒尔曼(Shulman,L.)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

7、”根据教育部对我国教师发展专业化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也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师专业化与专业教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多向输出知识的教学能力。 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授课模式多为“讲为主,练为辅,讲练结合”。素质教育的实行和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解放了语文课堂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语文是一门生活性的学科,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学习项链这一课时,老师只需引导学生掌握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髓,启发学生领悟其中暗含的人生哲理,教师“讲”的成分应减少,学生“说”的成分要增加;但学习逍遥游这一课时,由于

8、是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加之庄子高深的思想,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讲解,即“讲”大于“练”。 2.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模式 一节生动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并未得到充足的体现、发挥。学生更多地依赖老师的“教”,被动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即使是自行查找学习中的漏洞,也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这种不够积极的学习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灌输给学生知识,远远比不上让学生掌握一种优良的学习方法。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我们的日常交流、应用写作也是一种学习,语文学科的知识应用性远远高于其他学科。而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思

9、路和其他学科并无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语文知识结构积累效率低下。激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地读优美文章、优秀作品,自发地创作自己的作品,这种打破传统的语文知识学习模式,会形成“举一反三”的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 (一)完善课本知识结构,实现多样化创新 1.体现语文知识的工具性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分割,共同推动语文成为一个和谐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人们对于“听说读写”的运用上,贯穿于日常交流中,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也即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我们认识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文学作为一种

10、情感表达方式,指示着历史和未来。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统一体,掌握正确表达思想的方式,帮助个体和谐地融入社会生活,是语文学科存在的最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在编制中学语文课本时,要充分考虑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特性,尽量拓宽语文教材内容的多元性、丰富性,引导学生热爱古诗词、文言文的同时也能写就优美的现代文。阅读板块与写作板块并重,并根据地域差别,设置定量的听、说板块。例如,方言与普通话严重迥异的西南地区的中学语文课本,应适量增加听、说板块,以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 2.反映语文知识的思维性 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语文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这和数学仅仅是数字、是符

11、号、是抽象的概念不同。而这内容方面往往比形式方面的作用还大,这是在性质上,它和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它和理科的明显分界,在于它的思想性。” 语文的思维性首先体现在它是一门有逻辑定律的学科,其次指它的发展与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密不可分。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语文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由拼音到汉字,由简单生字词到复杂句子,从语法到各种作文文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中学语文的教材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阅读量应逐步增加,文章应缓速加长,作文体例应慢慢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3.强化语文知识的情感

12、性 语文知识的情感性,体现在她是一种人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凭借,她是人思想、情感的外露形式。以文学为例,古诗、记叙文、散文、小说等体裁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展示着作者与世界的精神沟通。 正因如此,我们要追求中学语文课本的情感性。选取的文章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文章的内涵应充分彰显人文关怀,以传递给学生友善和爱的能量。重视语文知识的情感性,教师还应注意在教授课本内容时,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情感。即使是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若教师恰当地加上个人的理解,经过细致加工后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明白复杂的语法,就是充满了情感的教学,是值得我们提倡的输出知识的教育方式。对热衷于得到关注和个

13、人表现的中学生,注入了情感的教学更易于让他们快乐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丰富课外知识活动,使语文知识学习充满活力 中学生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根据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可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 1.字词积累“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在基本的字、词积累方面,应着力于开展不同的形式,并制定规范合理的比赛规则,设置符合学校发展状况的奖励规定,并可与热门的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对接。例如定期开展“汉字英雄”比赛,督促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注意笔顺笔画,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成语英雄”

14、活动的开展,会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尤其在中学较低年级,对促进学生积累成语、学习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推行的大型学习型节目,在语文教学中举行类似活动,涉及一定量的生僻字,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量汉字,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佳句积累“中华好诗词”、“灯谜大会” 优美佳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绝佳体现,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中,更体现在学生的作文创作里。这就要求学校应定期举办包含中华优美诗词、佳句的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感知力,从而在比赛准备、比赛过程中积累大量的优美佳句。而“灯谜大会”,可根据不同的年龄,设置不同的难度,低年级可以字谜为主,高年级可

15、适当添加歇后语等内容。 3.写作积累“新概念作文大赛”、“优美语段pk” 对于写作,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难度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例,七年级主要是记叙文写作,八年级会涉及说明文写作,更高年级会涉及少量的议论文写作。这就启发我们,在具体的活动设置中,可根据不同的年级,以丰富的形式开展。例如在七、八年级,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要适当降低难度,“优美语段pk”,让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场景进行即兴的优美语段创作,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以作文大赛的形式进行,如“新概念作文大赛”,可在校内举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利于学生展示“博采众长”的作文

16、素材知识,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三)端正语文知识教、学态度,还原语文学习轻松的本质 1.中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内驱力和智力因素 青少年时期,随着第二性征发育成熟,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表达自己思想、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这个时期,学习多是为表达自己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习,表现为主动,而不是被动;表现为索取,而不是等待被给予。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内驱力,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别青少年发展特别之处,设置不同的课堂,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语文知识传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青春期的学生,智力处于快速提升

17、期,他们更加懂得以自身的视角来衡量事物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中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方式和知识的难度,以防“揠苗助长”。 2.教师在创新、多元的环境中传授语文知识 以上对青少年的内驱力和智力因素的分析,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创新、多元的语文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 在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概念中的课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的、固定的教室内了。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古迹等,都可以成为灵活的语文课堂,而这些“课堂”能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量要远远大于固定的教室。所以,我们鼓励创新,鼓励语文教学环境更加贴合教学实际,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语文是学生学习其

18、他学科的基础,可以将学生的语文课堂和其他课堂联系起来,合为一课,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将语文的说明文写作课和物理课联系起来;将语文的简单语法课与英语语法课结合起来。这些新颖的教学场景预设,会充分激发学生吸收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热情。 3.学生在生活、乐趣中习得语文知识 “习得”的概念一般多出现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即在目的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第二语言,是无意识的学习行为;而“学习”是存在于一定形式的、有意识的认知行为。根据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语文知识运用的普遍性、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我们应强调中学生具备“习得”式的语文知识积累能力。 正常的言语交际活动、普通的报刊阅览、规范的应用题材写作等看似平常的活动,却包含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中学生正处于大量吸收知识的阶段,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对知识的敏感度,在无意识中增加语文知识积累。 总之,中学生语文知识结构在教材、课外活动、教、学等方面均存在待改进之处,本文从创新教材、丰富课外活动、端正教、学态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有助于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培”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YZD-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