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25307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幻灯机放大镜-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能力目标1.培养实验能力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

2、维方法.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

3、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德育目标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首先以学生实验开始,观察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讲述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还介绍了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了放大镜后介绍了显微镜的原理.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原理与幻灯机类似.向学生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原理,有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法建议本节跟讲照相机的方法相似,仍是先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讲幻灯机和放大镜

4、的原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建议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投影仪、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针对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应以实验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提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示例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

5、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3

6、.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2.采用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幻灯机、

7、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1.完成分组实验.(分两个阶段完成)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知识分析、研究在三种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1. 引入课题方案一:教师采用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示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方案二:结合上

8、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2.新课教学学生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告诉同学凸透镜的焦距(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

9、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行两个实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实验,做一次小结,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对每个位置成像情况的研究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1)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3)研究、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10、.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教师结合实验讲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知识,有助于学科

11、间的联系.3.总结分析了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前面学过的照相机,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里有三个成实像的情况,两个成虚像的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者折射光线(物体位于焦点以里的凸透镜成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从岸边观察水中的鱼、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体的虚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不论实像、虚像都是由光线形成的.从这点看影又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探究活动【课题】实验学习投影仪的使用方法【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利用学校的投影仪学习如何使用投影仪,并会一般的维护.【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