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27307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中物理继“新高考与高中学习”系列之政治、生物科目推出后,今天,浙考微君为大家奉上物理学科。在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是众多招生高校及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中的热门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如何更有效的学习呢,请看学科专家为大家指点迷津。学科特点及考核要求 学科特点物理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科学的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它既是一门定量严密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科学家利用物理原理、方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发现各种复杂物质最深层次的联系,认识物质内部的组成,总结最接近真理的规律。学习物理不仅能够培养逻辑思维,更能够全方位接触诸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某种意义

2、上说,物理又是一种智能。它不仅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还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使人们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有显著的提升。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考核要求1.关于考核要求的变化在能力考核的要求上,新标准对原有的学考标准和高考说明做了一个整合与叠加,涵盖了较低层次的“记忆识别能力”和较高层次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这和必考(70)+选考(30)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对于各种能力的界定与表述也没有离开物理老师们熟悉的话语体系,既表现出新标准与老标准的延续性,又体现了

3、新高考区别于现有模式的特点。考试目标要求及试卷形式结构等详见浙江考试2015增刊第2期第77-89页。2.关于考试内容的变化和现行高考相比,新标准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容,使得知识体系更为完整。但这些知识内容在未来试卷中的权重各不相同。我们可能会比较关心新高考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在必考和选考模块中将如何分布,试题的类型难度风格等是否会保持稳定等问题。虽然缺乏可供分析的具体试卷,但我们仍可以从考试性质和考试标准上略窥一斑。由于新高考必考加选考的特殊试卷结构,需要在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之间寻找均衡点。简单来说,其学考部分承担了学业水平标准考试的功能,选考部分承担了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但是这两部

4、分不能截然分开。特别是选拔性不可能仅仅靠选考有限的30分来体现,在70分的必考内容中也要有所体现。这一点实际上在新标准中已经埋下了伏笔。因为最能够体现选拔性的应该是考试要求为d级(综合应用)的知识点。在新标准中,必考和选考同时要求是d级的知识点如下:可以看到,这些内容都集中出现在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中。可以判断,这部分内容中体现选拔性的试题会更多地在必考部分出现,而尽可能不去挤占选考那有限的试卷空间。而选考部分的内容会更多地倾向于3-1中学考与选考要求有较大区别的部分和其余模块的部分内容。3-1模块中必考与选考要求有较大区别的部分:3-2、3-4、3-5模块中d级要求的内容:从以上的分析中可

5、以看出,新高考的核心板块和现行高考基本一致。虽然增加了诸如交变电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和电磁波以及近代物理等内容,但是由于受考试要求的限制,更多的是增加了考试的知识宽度而不是知识的深度。当然,以上分析是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的猜测。而且物理知识点之间存在广泛的内在联系,并不能这样进行孤立分割。但通过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新高考的风格走向与知识点布局,有的放矢地进行新高考复习备考。分值计算学考科目满分70分。学考成绩采用等级制,设ABCDE等,E等为不合格。ABC等按15%、30%、30%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E等5%。选考科目满分100分。以当次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起点赋分40分,共分

6、21等,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值详见有关文件(浙教考2014129号)。历史地位、选科组合、对应录取专业及就业方向 学科历史物理学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物理的萌芽阶段只是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凭主观的个人经验,而不能被实验所验证,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物理学。真正物理学开始于中世纪后期(称为经典物理学或近代物理学),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近代自然科学也在此历史条件下诞生了。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引发了17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物理学革命”。物理学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伽利略开启了物理是一门实

7、验与测量科学的大门。他有三个伟大的成就:重述了惯性定律;用科学的语言阐述了相对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这三个成就为牛顿完善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87年,艾萨克?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不仅标志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更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整个18世纪,物理学处在消化、积累、准备的渐进阶段。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传播、完善和扩展。15世纪末叶,除力学以外,光学、热学和以法拉第、麦克斯韦为代表的静电学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为物理学的基础学科。人们以力学的模型去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使机械论的自然观成为18

8、世纪物理学的统治思想。经典力学不可思议的成功使人们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理论,把它看作是科学解释的最高权威和最后标准。到了19世纪,物理学获得了迅速和重要的发展,各个自然领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被普遍发现,新数学方法被广泛引进物理学,相继建立了波动光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经典电磁场理论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论体系,使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由物理学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统一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由哲学发展出来的科学反过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这一阶段也是物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典物理学时期。然而随着物理的逐步发展,经典物理的局限也慢慢地展现出来,随着经典物理学和经典力学的潜在矛盾

9、被人们逐步发现,随之到来的不是物理学的颠覆,而是物理学新的高潮现代物理学时期。在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只要在光的波动理论和能量均分理论上作些修补就行了。但当时都没料到两者会导致一场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前者促成了相对论的创立,后者则推动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另外当时已发现但却被科学家忽略的放射性现象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的横空出世。这三大学科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支柱,是现代物理学的标志。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无缺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可能观察到的事物的无限丰富多样性相对立。这两者的对立统一,永远是物理学发展的持

10、续动力。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世纪,也是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现代物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物理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现代物理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学科地位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其地位是无法被撼动的,可以说是自然学科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作为

11、一门基础学科,20世纪以来,其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大到对天体的观察和预测,小到我们身边的家用电器,每一部分都有着物理学的身影:电学和磁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量子力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等等的崛起。所以物理学是我们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后物理学的作用仍将是多方面的,会有更多的学科与物理交叉,会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需要物理的实验和理论引导。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鲜有非

12、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选科组合共15组:物理、历史、地理;物理、历史、思政; 物理、历史、化学;物理、历史、生物; 物理、历史、技术;物理、地理、思政; 物理、地理、化学;物理、地理、生物; 物理、地理、技术;物理、思政、化学; 物理、思政、生物;物理、思政、技术; 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生物、技术。录取专业全国在浙招生的普通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中,物理学科位居首位,其占有率高达81%。如果把所有高校一起计算,其中包括500多所没有设置选考要求的高校,那么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91%的专业(类),同样位居首位。就业方向在很多大

13、学,几乎所有理、工、农、医专业均规定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程,包括数学专业也要必修大学物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物理的思维以及演绎法、归纳法和实验验证与探索的方法,通过所学方法来进一步自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学科,培养具有理性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人才。物理是基础学科,物理学得好的学生相对思维灵活,数理功底深厚,基本概念清楚,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较佳,新知识的接受力与转型的可塑性均较强。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应用材料如半导体等

14、,应用仪器的研制如医学仪器、生物仪器、科研仪器等。物理专业的学生融物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就业方向基本上都向交叉学科延伸,涉及方面数不胜数: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建筑、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自动化、机器人、通信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兵器工程、军事气象、导弹与测绘、网络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地球物理、天文学、精密仪器、医疗器械、磁性材料、金融工程物理专业的就业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甚至涉及到社会科学与经济领域。可以说上天、入地、下海无不依靠物理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更是源于物理理论

15、与物理研究方法的迁移,许多社会科学包括经济领域的很多研究都需要建立物理模型解决之。这就是为什么用人单位特别是新兴行业特别喜爱本科学习物理专业的学生的重要缘由,也是高校各专业特别青睐选考物理学生的重要原因。考试时间的安排与选择学考科目答卷时间为60分钟,选考科目答卷时间为90分钟。每生限选考3门,每科最多报考2次,成绩2年有效。 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可选择以下时间参加物理科目的学考、选考。复习建议选考物理的同学,可能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学业水平考试部分如何保证得分率,二是在选考部分如何加强竞争力。因为学考和选考的每一分权重是一样的,且和老高考相比,必考的部分显然会有相当一部分难度较低的

16、问题,但根据以往经验,总有一些平时学得不错的同学在一些简单问题上失手,究其原因并非都是不小心不细致,而是日常学习上的一些“bug”所致。总体而言,面对新高考,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重视课本,认真梳理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罗列出来,而是要弄清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同学们不妨在章节复习前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独立地列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然后在复习和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回头审视、充实、修正、内化。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时要做到眼中有“物”,物理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归纳与抽象,我们在学习一个物理概念与规律时,要把它还原到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去。比如“摩擦力的方向可以和运动

17、方向相同”这样一个命题,它的背后是大量的物理事实,比如传送带的一系列问题,你对这些物理事实越熟悉,阐述越到位,你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就越充分。2.规整问题,有理有据,寻找“感觉”背后的原理从问题的原点出发,分析问题要基于第一性的物理原理,慎重简单调用已有结论,重视分析的逻辑性,打破一味“凭感觉”的樊篱,即使是你认为很简单的问题也要有分析的框架。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实验室中测瞬时速度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浮现出“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这一结论,在两者之间建立了简单对应关系,于是忘记了瞬时速度测量是利用在很短时间和很小位移下平均速度非常接近瞬时速度的第一性的物理原理,而前述结论则是在一定

18、实验情境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处理方法,于是在这样一个原理性的问题情境下陷入困顿。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还有很多,需要在复习中加以注意。3.夯实基础,强化对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纵观近几年浙江省物理高考试题,无论试题如何变化,都是对基本物理模型的排列组合,所以对基本模型的熟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一些系列化的练习和总结归纳,不断强化对这些基本模型的引用和迁移能力。比如竖直平面圆周运动中的绳杆模型,各种类平抛运动的处理,各种磁场边界条件,电磁感应中的各种切割类型变式拓展等等。这种强化不是简单的大量机械训练,而是切实弄清楚这些模型方法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19、灵活运用。强化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加强解题的规范化与逻辑性。如牛顿定律中的“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处理简化)求解方程”,能量问题的“过程状态”的分析之类的程序化知识,应该是解题前要明确,解题后要反思,形成规范的思维框架。要重视解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4.注重建模能力的提升在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最后的竞争就落在了建模能力上。以今年高考最后一题为例,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模型,电场叠加到磁场上的模型这些一般同学都很熟悉,“画轨迹,定圆心,求半径”这样的基本方法同学们也不在话下,那么此题的解题关键就在于建立起磁场减弱之后粒子轨迹过渡到一段新的圆周,以及这段新的圆周与原来的圆周之间的空间关系上。在高考这样一个高压力环境下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种建模能力的形成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在平时的学习乃至生活中勤观察,多思考,善体验,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归纳对比总结,在错误中积累,在体验中积累,心无旁骛方成正果。学考加选考的新高考模式对我们是一个新问题。对待这样的新问题,我们应深入剖析和理解考纲,更重要的是以我为主,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充分解读二合一考试的本质与特征,争取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