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梓桐苑28#-35#楼、37#-42#楼、配建1-4#楼及地下车库一项目被动房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 成都建工第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目录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编制依据1.相关的规范及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2010(2013年版)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T 273-2018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9版) 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9-1-2013 天津市建筑节
2、能门窗技术标准DB29-164-2013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15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29-205-20152.梓桐苑二期工程施工图纸;3.经批准的本工程方案文件,及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的设计要求。第二章 工程概况一、总体简介项 目内 容工程名称梓桐苑28#-35#楼、37#-42#楼、配建1-4#楼及地下车库一项目建设地点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街道,东至天湖路,西至天河路,南至梅石路,北至悦水道。建设单位天津蓝光宝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天津开发区泰达国际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建筑结构设计单
3、位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勘察单位天津市勘察院施工单位成都建工第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二、项目概述 梓桐苑二期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82740.93,地上建筑面积64278.93,地下建筑面18462.00,其中包含地下车库(二期)、44#-63#楼、配建5、6;44#为本工程的一个住宅子项,为多层住宅,其中地下一层,层高为5.05m,一六层为住宅,层高为3.1m;此子项目为被动式建筑。第三章 被动房设计理念一、被动房概念被动房是通过良好保温,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和室内非供暖热源得热等各种被动节能手段与建筑围护结构高效节能技术相结合建造而成的低能耗建筑。巧妙设计、高效节能的热回收新风系统是被
4、动房性能的关键所在。被动房在显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同时,可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主动式机械采暖和制冷系统的依赖,在很少能源消耗的条件下,满足采暖和制冷的能源需求。“被动”也不是完全没有能耗,而是指一种智能设计:最小限度地利用复杂系统和不可再生能源来达到节能目标。二、 基本设计原则遵守被动式房屋的基本设计原则时实现被动式房屋的基础。被动式房屋要符合紧凑型设计、自然通风要求、自然采光要求、充分利用太阳能、气密层设置和房屋使用节能产品的基本要求。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外围护结构的限值:新风量、隔热设计、防潮设计。特点: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0.15W/(m2.k),增加外墙外保温;超级节能
5、窗,其传热系数0.8W/(m2.k);建筑结构无热桥;良好的密封;换气系统;三、计算项目忽视建筑热工计算,往往会造成设计方案本身发生结露、室内温度不均衡和夏季自然通风状态下室内温度过高和能耗超标等问题。1.热工计算-冷凝防潮计算和隔热计算;2.采暖与制冷负荷和能耗计算-采暖需求及其一次能源计算、采暖负荷计算、制冷需求及其一次能能源计算、制冷负荷计算;3.总一次能源估算-采暖、制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和家用电器的一次能源需求估算。四、计算方法1.热工计算方法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计算规范(GB 50176)规定计算方法验算;包括:内部结露计算;热桥表面和结露计算;在房间自然通风的条件下,房屋屋顶和东
6、西外墙的内表面的最高温度计算。2.采暖与制冷负荷和能耗计算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进行。 3.对总一次能源需求的计算;包括:采暖、制冷、除湿与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家用电器。五、围护结构的设计以及关键节点部位的构造1、围护结构的设计被动式房屋的围护结构在设计时就要满足不同于传统节能建筑的规定。非透明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透明围护结构必须遵从传热系数、玻璃的太阳能总透射比和玻璃的选择性系数的规定的等。2、 关键节点部位的构造在屋面和外保温层靠近室内的一侧宜设置防水隔气膜,在靠近室外一侧宜设置防水透气膜;外窗宜紧贴结构墙外侧安装,外窗与墙体之间
7、的缝隙应采用耐久性良好的的密封材料密封、没有窗墙比要求等等。六、照明和遮阳设计不同于一般建筑,被动房屋设计时会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达到降低照明用电的目的。采光设计往往决定了窗户的面积;同时遮阳的设计要考虑到夏季和冬季的太阳能射入角度,以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而又尽可能避免夏季太阳造成的冷负荷。七、通风系统设计与普通建筑不同的是被动房必须采用高效热回收通风装置。应遵循被动房对通风系统的布局、管路、新风量、热回收率、过滤等级方面的规定。以及对空调系统的功能、室内气流组织、风速、送风温度、能效比、环保工质等一系列规定。八、 关键材料和性能被动房有良好的耐久性,其应用的材料和产品也必须满足较高水平的能和耐
8、久性要求。应严格遵守标准对关键性材料的性能做出了明确规定。性能指标要比其他标准中的规定严格。这些材料包括屋面和外墙用防水隔气层的防水隔气膜、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各种材料和产品、外围护门窗洞口的密封材料、屋顶金属扣板和窗台金属板的性能指标、地下室顶板天花板保温用岩棉板。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我国目前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材料的市场现状,本标准规定了门窗用防水隔气膜和防水透气膜及外墙外墙外保温系统必须由系统的供应商供应。九、防火设计被动式房屋有较厚的保温层。一旦保温材料性能达不到要求,在火灾发生时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应严格遵守对防火设计构造材料性能、工法做出了详细规定,其标准要严与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
9、B 50016)的规定。基本的出发点是,在施工电焊时不会引燃保温材料,房屋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不会产生致命毒烟,使火灾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十、被动式房屋的测试与认定条件采用的方法是对被动式房屋必须进行气密性测试。房屋的气密性必须满足0.6/h,即在室内外压差为50Pa条件下,房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第四章 被动式房屋主要技术措施一、施工技术准备1.技术部进行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外门窗安装、地面保温施工、外墙外保温施工、屋面保温施工、新风系统安装、气密性措施施工等技术内容,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施工人员应进行被动式建筑专项施工培训,了解材料和设备性能,掌握施工要领和具体施
10、工工艺,经培训合格后方准上岗。3.施工前应与设计单位书面确认热桥位置及断热桥措施施工详图和施工工艺,室内气密层位置及处理措施施工详图和施工工艺。应严格按照施工详图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二、各节点部位施工要求 1.门窗安装 1.1施工准备及条件 1.1.1外门窗安装前结构工程应已验收合格,门窗洞口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洞口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项目允许偏差(mm)洞口宽度、高度尺寸10洞口对角线尺寸10洞口表面垂直度、平整度、洞口的平面位置、标高尺寸10 1.1.2外门窗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满足下表的要求。外门窗安装使用的螺栓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GB/T3098的相关要求
11、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传热系数W/(.k)1.0GB/T 8484气密性不低于8级GB/T 8484水密性不低于6级抗风压性不低于9级外窗自身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w0.45JGJ/T 151外窗综合太阳能得热系数SHGC1满足工程所在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JGJ 237 1.1.3防水透气材料和防水隔气材料宜在0以上施工。 1.1.4外门窗应采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门窗位于外墙外保温层内。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联结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 1.1.5外门窗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联结处应粘贴防水透气材料,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联结处应粘贴防水隔气材料。 1.2施工要点 1
12、2.1实测门窗洞口的偏差值,确定门窗安装的平面位置及高度,将门窗安装中心线和高度控制线测设在洞口上。 1.2.2洞口边缘与外门窗框边缘之间的距离偏差应不大于10mm。对超差洞口进行处理。 1.2.3外门窗框粘贴防水隔气材料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1.2.3.1当防水隔气材料为“一”字形时,应在外窗安装前将防水隔气材料粘贴与门框侧边一周。粘贴前应清洁粘贴表面并确定粘贴位置。粘贴表面应无灰尘、油污,并保持干燥。粘贴位置应靠近室内部分,粘贴宽度应不小于30mm,并预留部分防水隔气材料与门窗洞口侧墙体粘贴,且宽度应不小于60mm。窗框四角处防水隔气材料应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0mm。 1.2.3.2
13、粘贴时应从防水隔气材料起始端边撕去保护膜边按压防水隔气材料。保护膜的一次性撕开的长度不宜超过50mm。 1.2.3.3每粘完一侧的防水隔气材料,用工具自防水隔气材料起始段压至末端,所用工具不得有尖角,防止破坏防水隔气材料。防水隔气材料与外门窗框的粘贴应平整密实、宽度均匀、不留空隙。 1.2.4外门窗安装、调整和固定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1.2.4.1确定联结件的安装位置,将联结件固定在门窗侧面,并可微调位置。联结件位置及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位于角部的联结件与角部的距离应不大于150mm,相邻联结件的距离不大于500mm,且每侧的联结件应不少于2个。固定联结件时不得破坏预粘的防水隔气材料。 1
14、2.4.2在窗洞口底部相应的位置安装外门窗的临时支撑件。将外门窗紧贴墙体放与临时支撑件上,调整外门窗垂直和水平度。 1.2.4.3将外门窗侧面的联结件固定于基层墙面上,联结件与基层墙体之间设置保温隔热垫块,保温隔热垫块的厚度不应小于5mm。联结件在基层墙体内应固定牢固,联结件的固定点应位于实体墙面上,距离洞口侧边边缘不应小于40mm,固定用螺栓在基层墙体内的有效深度应不小于50mm。1.2.4.4将联结件与门窗框固定牢。 1.2.5粘贴防水透气材料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1.2.5.1外门窗与基层墙体之间的缝隙应用防水透气材料密封,防水透气材料应完全覆盖外门窗联结件。粘贴前应将粘贴位置清洁干
15、净并保持干燥。1.2.5.2防水透气材料应先粘贴与歪门窗框侧边,再粘贴与基层墙体,防水透气材料与外门窗框及基层墙体的粘贴应平整密实、宽度均匀、断开位置应搭接。 1.2.6当设计有窗台板时,将窗台板固定于窗框底部或窗框外侧。 1.2.7洞口内侧粘贴防水隔气材料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1.2.7.1粘贴前应清洁洞口表面,去除灰尘、油污,保持干燥、平整、整洁。1.2.7.2当设计要求防水隔气材料为“一”字形时,将预粘在外窗框侧面的防水隔气材料粘贴于门窗洞口内。防水隔气材料与门窗洞口的粘接宽度应不小于60mm。1.2.7.3当设计要求防水隔气材料为“L”形时,应将防水隔气材料粘贴与外门窗框后,在与门窗洞
16、口粘贴。防水隔气材料与窗框的粘结宽度应不小于15mm,与窗洞口的粘接宽度应不小于60mm。窗框四角处的防水隔气材料应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mm。1.2.7.4每粘完一侧的防水隔气材料,应用工具自防水隔气材料起始端压至末端,所用工具不得有尖角,防止破坏防水隔气材料。防水隔气材料与外门窗框的粘贴应平整密实、宽度不均匀、不留空隙。 1.2.8当设计有外遮阳时,应在外窗安装已完成、外保温尚未施工时确定外遮阳的固定位置,并安装联结件。外遮阳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联结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设置保温隔热垫块。 1.2.9外门窗安装示意图2.地面保温施工2.1当保温层位于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上表面时,保温做法
17、见下图:2.2当保温层位于非采暖地下室顶板底面时,保温做法见下图:2.3施工流程2.4施工要点 2.4.1地面保温施工应在主体结构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基层地面应平整坚实。弹出标高线。2.4.2穿地面管道的断热桥措施和气密性措施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2.4.2.1穿越地面、与被动式建筑边界外的建筑材料或空气直接接触的管道用发泡聚氨酯固定,发泡聚氨酯应填充密实,发泡聚氨酯的厚度沿管道直径方向单侧应不小于50mm,祥见下图。 穿地面管道断桥做法 2.4.2.2发泡聚氨酯干燥后,粘贴防水隔气材料进行气密性密封处理。 2.4.3铺贴或固定保温板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2.4.3.1保温板应错缝铺设。分层
18、铺设时,上下接缝应相互错开。保温板应拼严,缝宽超过2mm时应用相应厚度的保温板片或发泡聚氨酯填塞。2.4.3.2当保温层位于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下表面时,宜采用粘锚结合的固定方式,锚栓数量每平米应不少于4个,且每块保温板上应不少于1个。3.外墙外保温施工 3.1系统构造 3.1.1设置防火隔离带的有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见下表:基层墙体基本构造构造示意图粘结层保温层辅助联结件抹面层饰面层保温板防火隔离带底层增强材料面层混凝土墙,各种砌块墙胶粘剂模塑板、硬泡聚氨酯板、防火隔离带锚栓抹面胶浆玻纤网抹面胶浆涂料、饰面砂浆等 3.1.2岩棉条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见下表:基层墙体基本构造构造示
19、意图粘结层保温层抹面层饰面层辅助联结件底层增强材料面层混凝土墙,各种砌体墙胶粘剂岩棉条锚栓抹面胶浆玻纤网抹面胶浆涂料、饰面砂浆等3.2技术要求 3.2.1当保温材料为模塑聚苯板、挤塑聚苯板、硬泡聚氨酯板时,系统、保温材料及配套材料的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模塑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GB/T 29906或北京市地方标准保温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DB11/T 584的规定。 3.2.2当保温材料为岩棉条时,系统、保温材料及配套材料的性能应符合北京市地方标准岩棉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11/T 1081的规定。 3.3施工准备 3.3.1基层墙体已验收合格。墙体基面上的残渣和脱模剂应
20、清理干净,墙面平整度超差部分应剔凿或修补,基层墙体上的施工孔洞应已堵塞密实并进行了防水处理。 3.3.2外门窗已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3.3.3穿透保温层的(设备、管道的)联结件、穿墙管线已采用断热桥做法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3.3.4施工用吊篮或专用外脚手架搭设应牢固,并经安全验收合格。 3.3.5施工时,环境温度和基层墙体温度应不低于5,风力不大于5级。雨天不得施工。夏季施工,施工面应避免阳光直射,必要时可在脚手架上搭设防晒布遮挡。如施工中突遇降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施工面。 3.4材料机具准备 3.4.1施工主要机具包括磅秤,电动搅拌器,电锤(冲击钻),裁刀,自动(手动)螺丝刀
21、锚栓旋入器,盒尺、板材切割机、剪刀,钢丝刷,扫帚,棕刷,开刀,墨斗,抹子,压子,阴阳角抿子,托线板,2m靠尺等。 3.4.2保温板进场后,应远离火源。保温板宜在库(棚)内存放,注意通风、防潮,严禁雨淋。模塑聚苯板等有机保温材料露天存放时,应采用不燃材料完全覆盖。 3.4.3材料应分类存放并挂牌标明材料名称。 3.5施工流程验收外饰面作业粘贴翻包玻纤网放线、挂线安装锚栓抹底层抹面胶浆铺设玻纤网抹面层抹面胶浆(安装托架)粘贴保温板(隔离带)(保温板涂界面剂)(变形缝处理)配抹面胶浆配胶粘剂 3.6施工要点 3.6.1放线、挂线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3.6.1.1在阴角、阳角、阳台栏板和门窗洞口
22、等部位挂垂直线或水平线等控制线。 3.6.1.2根据基层平整度误差情况,对超差部分进行处理。 3.6.2托架安装 3.6.2.1当设计要求安装起步或层间托架时,应按下图要求安装。托架挑出基层墙体部分的长度应不大于保温层厚度的2/3且不小于保温层厚度的1/3。托架与基层墙体之间宜设置保温隔热垫块,保温隔热垫块的厚度应不小于5mm。托架与基层墙体的联结应牢固可靠,固定用膨胀螺栓在基层墙体内的有效固定深度应不小于50mm。 3.6.2.2当采用岩棉条薄抹灰外保温系统时,应按下图要求在阳角位置安装托架。托架挑出基层墙体部分的长度应不大于保温层厚度的2/3且不小于保温层厚度的1/3。托架与基层墙体之间宜
23、设置保温隔热垫块,保温隔热垫块的厚度应不小于5mm。托架与基层墙体的联结应牢固可靠,固定用膨胀螺栓在基层墙体内的有效固定深度应不小于50mm。 3.6.3保温板如需进行界面处理,应在粘结面上涂刷界面剂,晾置备用。 3.6.4粘贴保温板应按下列操作工艺进行:3.6.4.1 配制胶粘剂:胶粘剂应用电动搅拌器搅拌均匀,一次的配制量宜在60分钟内用完。3.6.4.2涂抹胶粘剂:待界面剂表干后、实干前用抹子在保温板上涂抹胶粘剂;保温板在阳角处留马牙茬时,阳角部位保温板之间应抹胶粘剂,不得虚搭,见附录B图B.0.5。阳角部位的保温板长度应不小于600mm。3.6.4.3粘贴保温板:排板宜按水平顺序进行,上
24、下应错缝粘贴,阴阳角处应做错茬处理。保温板分层粘贴时,上下接缝应错开。保温板粘结可选择点框法或条粘法,基面平整度较差时宜选用点框法,粘结面积率应不小于施工方案的规定。粘板时应轻柔均匀挤压板面,随时用托线板检查平整度。每粘完一块板,用2m靠尺将相邻板面拍平,及时清除板边缘挤出的胶粘剂,板与板之间应无“碰头灰”。板缝应拼严,缝宽超出2mm时应用相应厚度的保温板片或发泡聚氨酯填塞。局部不规则处粘贴保温板可现场裁切,切口应与板面垂直。整块墙面的边角处应用短边尺寸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板。 3.6.5防火隔离带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粘贴防火隔离带应与粘贴保温板同步,自下而上顺序进行。隔离带应与基层满粘。
25、隔离带与保温板之间应拼接严密,宽度超过2mm的缝隙应用保温材料填充。隔离带接缝应与上、下保温板拼缝错开,错开距离应不小于200mm。每段隔离带长度不宜小于600mm。 3.6.6外门窗口保温做法应按下列操作工艺进行: 3.6.6.1保温板应覆盖部分窗框,覆盖宽度不小于20mm,如果开启扇外侧安装纱窗,留出纱窗的安装位置。 3.6.6.2应在门窗洞口四角保温板上沿450方向加铺400mm200mm增强玻纤网。增强玻纤网应置于大面玻纤网的内侧。 3.6.6.3保温板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应用专用收边条密封,或填塞膨胀止水带后再用密封材料密封。 3.6.6.4当设计有窗台板时,外保温与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之间
26、的缝隙应先用膨胀止水带填塞,再进行密封处理。 3.6.6.5窗洞口阳角部位宜采用角网增强。 窗框外侧保温做法 窗洞口保温做法 3.6.7阳角部位保温板外应加铺增强玻纤网。增强玻纤网单侧宽度应不小于500mm,超出保温板拼缝位置的宽度应不小于200mm。 3.6.8断热桥锚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3.6.8.1锚栓安装应至少在保温板粘贴24h后进行。锚栓套管长度应大于保温板厚度70mm以上。当采用非沉入安装方式时,锚栓压盘应紧压保温板,锚钉长度小于锚栓套管时,套管应用发泡聚氨酯填满,。当采用沉入式安装方式时,锚栓压盘应压入保温层内,并塞入与保温板相同材质的保温块。 断热桥锚栓非沉入式安装 断热桥锚
27、栓沉入式安装 3.6.8.2钻头直径应与锚栓套管直径相同,基层墙体为加气混凝土时不应使用电锤和冲击电钻。3.6.8.3锚栓应按设计数量均匀分布,宜呈梅花型布置。3.6.8.4当保温材料为有机保温板时,隔离带处的锚栓应位于隔离带中间高度,距端部应不大于100mm,锚栓间距应不大于600mm,每段隔离带上的锚栓数量不应少于2个。3.6.8.5阳角部位的锚栓应压住增强玻纤网外,且应锚固于基层墙体内,不得虚锚于阳角保温层内。具体做法见断热桥锚栓沉入式安装。 3.6.9施工抹面胶浆前,如保温板需要进行界面处理时,应在保温板上涂刷界面剂。 3.6.10抹面胶浆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3.6.10.1抹面胶浆
28、应按照比例配制,应做到计量准确、机械搅拌,搅拌均匀。一次的配制量宜在60分钟内用完,超过可操作时间后不得再用。3.6.10.2抹面胶浆施工宜在保温板粘结完毕24h,且经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如采用乳液型界面剂,应在表干后、实干前进行。底层抹面胶浆应均匀涂抹于板面,厚度为(23)mm。在抹面胶浆可操作时间内,将玻纤网贴于抹面胶浆上。玻纤网应从中央向四周抹平,铺贴遇有搭接时,搭接宽度不得小于100mm。 3.6.10.3在隔离带位置应加铺增强玻纤网,增强玻纤网应先于大面玻纤网铺设,上下超出隔离带宽度不应小于100mm,左右可对接,对接位置离隔离带拼缝位置不应小于100mm。大面玻纤网的上下如有搭接,
29、搭接位置距离隔离带不应小于200mm。 3.6.10.4阳角处的增强玻纤网位于大面玻纤网内侧,不得搭接。3.6.10.5在底层抹面胶浆凝结前应用抹面胶浆罩面,厚度1mm2mm,以仅覆盖玻纤网、微见玻纤网轮廓为宜。抹面胶浆表面应平整,玻纤网不得外露。抹面胶浆总厚度应控制在5mm。其中,门窗洞口上部及两侧200mm范围内砂浆厚度不应小于5mm。3.6.10.6对于首层与其它需加强部位,应加铺一层玻纤网,并加抹一道抹面胶浆。当采用A级保温材料时,抹面胶浆总厚度应为5mm7mm。当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首层防护层总厚度不得小于15mm;二层及以上防护层总厚度应不小于5mm。 3.6.10.7抹面胶浆施
30、工间歇位置宜在变形缝、挑台等自然断开处。在连续墙面上如需停顿,面层抹面胶浆不应完全覆盖已铺好的玻纤网,需与玻纤网、底层抹面胶浆呈台阶形坡茬,留茬宽度不应小于150mm。 3.6.11变形缝施工时,变形缝内应先垫适当厚度保温板后填塞发泡聚乙烯圆棒或条,再用建筑密封膏密封。或者,变形缝内垫适当厚度保温板后,固定变形缝配件进行密封,具体做法见下图: 变形缝密封部件做法 3.6.12外饰面作业应待抹面层达到饰面施工要求时进行,具体施工方法按相关施工标准进行。 3.6.13女儿墙保温及压顶板安装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3.6.13.1粘贴保温板前,屋面底层防水应已完成并验收合格。 3.6.13.2粘贴保
31、温板前,将保温隔热垫块用膨胀螺栓固定于女儿墙顶部。保温隔热垫块的厚度及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保温隔热垫块的厚度应不小于50mm,间距宜不大于1m。 3.6.13.3粘贴女儿墙顶部及内侧保温板。女儿墙顶部保温板应预留与保温隔热垫块对应的孔洞。女儿墙顶部保温板宜采用条粘法粘贴。当女儿墙底部有开孔时,空洞位置应用保温板填塞密实。 3.6.13.4外墙饰面完成并经过验收后,将压顶板用螺钉固定于女儿墙顶部的保温隔热垫块上。女儿墙保温及压顶做法 3.6.14穿墙管道处阻断热桥的措施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 3.6.14.1将管道临时固定于墙体预留孔洞或套管内,管道应位于孔洞中央。 3.6.14.2管道与孔洞
32、或套管间填充发泡聚氨酯。发泡聚氨酯应填充密实,厚度均匀。 3.6.14.3待发泡聚氨酯干燥后,将突出于基层墙体表面的发泡聚氨酯切除。 3.6.14.4粘贴防水透汽材料。当管道为圆形时,应将防水透汽材料裁成小段后粘贴,每段防水透汽材料应先与管道粘贴压实后再与墙体粘贴压实,拐角处应不留空隙,两段防水透汽材料的拼接宽度应不小于10mm。防水透汽材料应覆盖管道四周的保温层,与管道和室内墙体基面的有效粘结长度均应不小于30mm。当管道为矩形时,防水透汽材料应绕管道一周,管道四角处防水透汽材料应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mm。防水透汽材料与管道和基层墙体的粘贴宽度均应不小于30mm,粘贴应平整密实、宽度均
33、匀、不留孔隙。 穿墙管处做法4.屋面保温4.1系统构造 4.1.1屋面保温基本构造见下图4.2施工条件 4.2.1屋面保温施工前,底层防水层应已施工完成并通过验收。铺设保温层的基层应平整、干燥、干净。 4.2.2屋面保温施工前,穿过屋面结构层的管道、设备基座、预埋件等应已采用断热桥措施安装完成并通过验收。4.3施工流程 验收保护层施工防水层施工找平层施工找坡层、找平层施工防水层施工粘贴或铺设保温板(隔离带)4.4施工要点 4.4.1将屋面表面的灰浆、杂物清理干净后进行找坡层和找平层施工。 4.4.2找平层完全干燥后,在找平层上进行第一道防水层的施工,防水材料及做法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屋面工
34、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4.4.3防水层施工完成并经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保温层施工。 4.4.4当保温板采用干铺法时,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4.4.4.1应分段、分块铺设保温板。铺设完的保温板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4.4.4.2保温板应错缝铺设。分层铺设时,上下层接缝应相互错开。保温板拼缝应拼严,缝宽超出2mm时应用相应厚度的保温板片或发泡聚氨酯填塞。局部不规则处保温板可现场裁切,切口应与板面垂直。保温层应铺设紧密,表面平整。 4.4.5当保温板采用粘结法时,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4.4.5.1用保温板胶粘剂将保温板粘贴在底层防水层上。屋面大面可采用点粘法粘贴保温板,天沟、檐沟、边角处应采
35、用满粘法。4.4.5.2保温板应错缝粘贴。分层铺设时,上下层接缝应相互错开。保温板拼缝应拼严,缝宽超出2mm时应用相应厚度的保温板片或发泡聚氨酯填塞。局部不规则处保温板可现场裁切,切口应与板面垂直。保温层应铺设牢固,表面平整。 4.4.6当设计有防火隔离带时,防火隔离带宽度应不小于500mm,祥见女儿墙保温及压顶做法。 4.4.7保温层验收合格后,进行找平层施工。 4.4.8找平层完全干燥后,在找平层上进行第二道防水层的施工,防水材料及做法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4.4.9屋面保温保护层材料及做法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
36、定。 4.4.10出屋面管道做法按一下操作工艺进行:4.4.10.1粘贴保温板前,管道应已用发泡聚氨酯固定于屋面结构层内,并已通过热桥措施的验收。底层防水应已施工完成并通过验收。4.4.10.2按管道形状切割保温板后,干铺或粘贴于防水层上。保温板应紧贴管道。4.4.10.3在保温层上面确定套管位置并临时固定。套管内径应至少大于管道直径100mm。4.4.10.4套管与管道之间应用发泡聚氨酯填充密实。4.4.10.5找平层施工完成后进行第二道防水层的施工,防水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 新风系统5.1新风系统示意图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5.2技术要求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37、准的规定,新风设备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单位风量风机电耗,Wh /m30.45GB/T 13467显热回收效率,%75%GB/T 21087湿度回收效率,%50%PM2.5过滤效率,%90%GB/T14295新风系统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系统试运行与调试。调试后,风管、送风口和回风口的空气流速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在正常运行工况下,新风系统主风管的空气流速宜为23m/s;送风口和回风口的空气流速宜不大于2m/s。5.3施工技术准备及作业条件5.3.1风管的安装坐标、标高、走向已经过技术复核,并应符合设计要求。5.3.2核查建筑结构的预留孔洞位置,孔洞尺寸应满足套管及
38、管道不间断保温的。5.3.3设备基础验收已合格。5.3.4安装部位清理干净,照明满足安装要求。5.3.5设备利用建筑结构作起吊、搬运的承力点时,应对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核算,并应经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同意。5.3.6安装施工机具已齐备,满足安装要求。5.4施工流程验收试运行和调试5.5施工要点5.5.1风管安装前,应在安装位置测量放线,确定管道中心线位置。5.5.2风管支吊架的安装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规定。5.5.3风管安装前应对其进行检查。金属风管应无变形,非金属与复合风管应无破损、开裂、变形,复合风管承插口和插接件表面应无损坏。风管规格应与安装部位对应。5.5.4
39、风管的组合连接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规定。 5.5.5 风管与设备相连处、风管穿越建筑物变形缝空间时均应设置柔性短管,柔性短管的规格及安装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规定。5.5.6进风管和排风管应用发泡聚氨酯固定于结构墙体内。预留开孔直径应大于进风管或排风管直径100mm以上,进风管或排风管应位于孔洞中央,空隙部位应用发泡聚氨酯填充密实,发泡聚氨酯应厚度均匀。做法见穿墙管处做法。5.5.7风管安装后应进行调整。风管应平正,支、吊架顺直。5.5.8消声器、风口、风阀等部品的安装应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的规定。5.5.9设备安装前,应检查各
40、功能段的设置符合设计要求,外表及内部清洁干净,内部结构无损坏。通电试验中,手盘叶轮叶片应转动灵活、叶轮与机壳无摩擦。检查门应关闭严密。5.5.10 当设备为落地安装时,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检查。基础表面应无蜂窝、裂纹、麻面、漏筋;基础表面应水平。基础位置及尺寸、预留洞的位置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5.11 底座尺寸应与基础大小匹配,中心线一致;隔振底座与基础之间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减震装置。底座安装应位置准确、水平。5.5.12当设备为吊装时,吊架及减震装置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5.5.13组装式设备的现场组装应由供应商负责实施,组装完成后应进行漏风率试验。5.5.14当设备为落地安装
41、时,将设备安装在隔振底座上,固定牢固。设备应靠近外围护结构,但不得影响室内气密层的施工和完整。5.5.15设备与风管连接处应采用柔性短管连接,设备的进出风管、阀件应设置独立的支、吊架。5.5.16进风管位于室内的部分应采用保温材料进行包裹。保温材料的厚度应不小于50mm。6. 气密性措施6.1技术要求6.1.1防水隔气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拉伸力,N/50mm纵向:120;横向:120GB/T 328.9断裂伸长率,%纵向:70;横向:60GB/T 328.9撕裂强度(钉杆法),N纵向:60;横向:60GB/T 328.18不透水性1000mm,20h不透水GB/T
42、 328.10透水蒸气性,g/(m2.24h)10GB/T 1037低温弯折性-40无裂纹GB 18173.1耐热度100,2h无卷曲,无明显收缩GB/T 328.116.1.2防水透汽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拉伸力,N/50mm纵向:150;横向:150GB/T 328.9断裂伸长率,%纵向:60;横向:60GB/T 328.9撕裂强度(钉杆法),N纵向:80;横向:80GB/T 328.18不透水性1000mm,20h不透水GB/T 328.10透水蒸气性,g/(m2.24h)20GB/T 10376.2施工要点 6.2.1粘贴防水隔气材料前应清理基面,粘结基面
43、应平整干燥,不得有灰尘、油污。 6.2.2无套管的穿外墙、屋面、地面的管道的气密性措施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6.2.2.1粘贴防水隔气材料前,清洁管道及墙体基面,管道周围起固定和断桥作用的发泡聚氨酯应已干燥,并已清理平整。6.2.2.2粘贴防水隔气材料。当管道为圆形时,应将防水隔气材料裁成小段后粘贴,每段防水隔气材料应先与管道粘贴压实后再与墙体粘贴压实,拐角处应不留空隙,两段防水隔气材料的拼接宽度应不小于10mm。防水隔气材料应覆盖管道四周的保温层,与管道和墙体基面的有效粘结长度均应不小于30mm。当管道为矩形时,防水隔气材料应绕管道一周,管道四角处防水隔气材料应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mm。防水隔气材料与管道和墙体基面的粘贴宽度均应不小于30mm,粘贴应平整密实、宽度均匀、不留孔隙。6.2.3预留套管的穿外墙、屋面、地面的管线的气密性措施应按以下操作工艺进行:6.2.3.1当套管内仍为管道时,防水隔气材料粘贴应按6.2.2的操作工艺进行。6.2.3.2当套管内为多股电线时,每根电线应先用可双面粘贴的丁基胶带缠绕后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