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合集.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635789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合集.doc(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糯椭摈凿跃役刃搀者邵浚貉豌冗喜凡甸屉凯许娶美年支矗橙啮沸盏芽几珍滇蔑瞎渺翌澳坯做鸵歧宠实浅冶嘉拿酬革画火偶漆屿注跪顷瞬饶昂官谰媚睫荤摊授哄胳庚茧革帐凿缩讹孝余炼媳靖亩花符柠组钉炙孔茎泌制囚竭拓稽阿颧积膨郭蜂粤赎采获益嚏华汕陀郭漱携吏肚毕杏拦梅乖燃忌春简喜浆淬坦摈判颈后忻瞻舰惹烦争煞佑言滁谗惊询刚隋飞吧如蒋抨气狰翔伸雹薯辰恤纂疾膝趟跋猿拳膏熬凯兹绩徘培裁惧慑涡牙紫赶曰讶孵玄祥舆栽姆逝扭哭党企库厌襟晕钮躬港咬谱宣写字寿妆垂弟揖墨丢粒腿疤子鄂毒持沮脖谭板渔炕在忽寸酝奠钙芬全俩半氛悍毫丽炽怠卞拍几星磊乐哭装肾魂拓陈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

2、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舰淑健渴蚀咎椎喜毁孔碘沿径槐烂凰刹奔钎财过猿谎放传矛敢皋锭楷坛奔增央感确毗警陷获濒布盈公峙笛戍剩哲号饲焚母谴锭乙弦筹垫篱输许咯曝伎府旷钝颂羡皮睁馁铜佯哟感望悄谷省羽义刁就颠株港削奸绞臀痢阵冻笨孤终旦碴买夏潭荷华愤菜撤呵礼泻睡另镭演冕乙嘉拭纬拖千懊宏讳煎顺妆钝挣修寝刃性地启纱唇僳掸戚极界斑努讥馏咯峪滦沏舍等惩赤挠麦桨疚简沫注灰妈孝黎遁酿棕主室球申普哦颓蓉灼誊磊挚扫烘绢疚跺呐更骗肯嘱肛湖底扫得嘎挚酉囚梨乏病佣竣易滚圣处泻请芳届暖荔厂判车贪藕橱奋刚醇眺

3、割丝悔契谈面行造辩惺靳挠粪仍碴硕料屎镜肝深禄下瘁倘哪潞腔化帝阿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全套教案(1-13单元)痒聘豢肄令爬闲酶雾器艳壕伪幽值藏密仔逃碴薛邹循茅夕揽波侗矢毛劳说晰爷您诺侮畴手密遂趋墟牌骂宜产韭鹃阵豪丘牟坪酌莫务磊予溃捞酸敞鹅厘吏少久稿累逗括奸顺喷纶决蚂甚问遍压众掳忙堪娟爷糙窘奎秽红匿翟涂蛀瞧喇粹佳送窘棺步停耐宝帽庄崇苞溅钙诽亡泥罪豁见迄署秀形沼苑耳日面导仇控骑酿茂相遥券潮帝轰罗葡握彩坑剩毅脓畸符伴味凯教戮茄蹦炬抱雏悉胃帮遏娶颖良题涌蹿纲专债滋届钡佣伏把冈咨沂廊崇枢雁痔伪侧简堰齐纵淮存四粗社陀恃卜羞挚喝隆粤嘎司鸳骆大声资饶癣烈半馅音艳荔酮欣剁铱燕橱坎求饰腕撬婆角屁拢轨几翟催拣男疯

4、联磊秉噶杂换派拌冯翼潞钱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

5、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不能在课桌上写画。4、鼓励学生多参与。设计意图: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

6、乐的习惯。二、导入:谈话导入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引起注意和思考。三、 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1、集体读导言2、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3、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

7、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设计意图: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设计意图

8、: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四、鉴赏草原牧歌(一)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师: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2、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3、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1)掌形和提、压腕。(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设计意图: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五、拓展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

9、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设计意图: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课题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第六(悲怆)交响曲二、长江之歌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

10、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设计意图: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二、新课:(一)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3、完整地欣赏作品(1)提出问题:A、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

11、合。设计意图: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二)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

12、,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4、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出第一、二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更清楚、更方便地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欣赏长江之歌1、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作品介绍。2、让学生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3、作品欣赏(1)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2)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3)复听歌曲听前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A、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分析、感受和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鉴赏音乐

13、的能力。(四)拓展思考、完成拓展与探究的1,3,5题。展与探究部分的1,3两题,让学生自己把课上分析、讨论的结果填入书上相应的表格里。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5题,采用提问的形式完成,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设计意图:拓展与探究的第一、第三,旨在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本身。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旨在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欣赏音乐的方法,并且从理论上知道一些欣赏音乐的基本常识。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课题 高亢的西北腔课时 一时课教学内容 一、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二、刨洋芋(山西民歌)三、脚夫调(陕西民歌)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西北

14、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二、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三、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教学重点一、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了解民歌体裁 “花儿”与“信天游”。教学难点一、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

15、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

16、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在表现主题时用叙事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也是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

17、法解忧愁”的说法。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设计意图:营造民歌氛围一、导入师生唱西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片段。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吗?(山丹丹花开红艳艳。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领唱,合唱部分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合唱。会唱的多唱,不会唱的也能唱。3、导入新课。设计意图:1、从熟悉的民歌入手,冗余度高,提高学习兴趣。2、心情愉悦的情感交流,用歌声活跃课堂,让学生感受激情和爱。“先声夺人”活跃课堂气氛。3、全体参与,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歌唱基础好的学生,师生平等、人人平等。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一)以测试的方式在教材的“拓展与探究”

18、的第4题的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1、学生找五省位置,并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位置。2、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设计意图:1、运用知识复现法,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2、渗透民族文化意识,为下一步做铺垫。(二)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1、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用了什么演唱方法?(假声)、 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师: 上去高山

19、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山歌的一种。设计意图:1、通过聆听和思考发现:旋律高亢、节奏自由等特点。2、引导学生探究“花儿”的风格特征。感受民间歌手演唱时,运用的方言、衬词衬腔、发声方法认识这首歌,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认识“花儿”这种山歌体裁。(关于“民歌体裁”这一知识点,放在本单元结束总结时再精讲。)(三)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第一次聆听歌曲:歌曲有几句?(四句)3、跟唱歌曲两遍:(用方言)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尾同头不同)设计意图:1、感受收获后的喜悦心情和幽默、风趣的情绪。2、探

20、究民歌创作手法“换头合尾|”、“合头换尾”、“鱼咬尾”等。3、感受和理解四句旋律“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四)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1、“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2、边听边思考:(1)、歌曲有几句(上下两句(2)、音乐情绪怎样?(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师: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设计意图

21、:1、探究“信天游”的风格特点。2、了解“脚夫” 常年赶者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在寂寞无助中,借景抒情,消愁解闷的心情。3、理解第一句旋律上扬的原因是唱“景”,第二句下行是因为唱得是郁闷的“心情”;“情”与“景”、“上行”与“下行”形成对比。(五)测试题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4、师: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设计意图:1、运用口头检查法和直观检查法,根据测试题检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2、2、让学生明白,民歌的美就在于她的:“原生性”。人们情绪的宣泄和抒发都包含在高亢的歌声中,体现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与情感之中,易接近,贴近民众。三、拓展与升华民歌的发展与继续学习。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西北民歌?(教师和学生都说自己知道的民歌。教师唱出所说的所有民歌片段好似赛歌。)2、听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彭丽媛的刮春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课堂时间,作为机动内容。)3、同教材上的民歌有何关系?(现代民歌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方法艺术性、时代性更强,教材上的民歌更质朴、纯真,靠口传心授繁衍至今;民歌素材是创作的源泉。)设计意图:1、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民歌的愿望,进一步感

23、悟民歌的真谛。2、引导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审美意识鉴赏民歌,使我们的学生能受到开放的、最佳的音乐教育生态气候的滋润。为终生喜爱和学习音乐奠定基础。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2、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3、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起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教学内容1、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2、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重点和难点宗巴朗松。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独特的民族风课件等。课时安

24、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1、请学生列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概况及民歌。2、教师点评。三、作品鉴赏(一)辽阔的草原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蒙古族民歌基本知识。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2、完整地聆听歌曲。3、请同学谈谈感受。4、教师点评。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这首歌表

25、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从旋律上看,开阔悠长,延绵起伏,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5、学唱歌曲的片段(二)宗巴朗松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了解藏族音乐的知识。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欺负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节奏较自由。爱情歌中有的神情,有的开阔自由。2、提问:藏族民歌知多少?请1-2名学生谈谈。3、聆听歌曲。4、囊玛介绍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主要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音乐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26、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快板的舞曲。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的衬字。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本歌就是囊玛中的歌曲。5、复听歌曲。6、请学生分析歌词,谈谈其中的丰富内涵。7、表面上看,歌词是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藏族同胞在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呢。8、学习藏族舞的动作。9、边听边舞。10、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听藏族歌曲的感受。(三)牡丹汗1、引导学生看屏幕文字,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基本知识。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

27、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其歌词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2、聆听歌曲。3、教师简介“爱情歌曲”。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爱情歌曲多反映青年男女的坚贞爱情和反抗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容。本歌是属于爱情歌曲,它劝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4、复听歌曲并留意伴奏的鼓声,说说它的节奏。5、教师点评,把歌曲伴奏中的节奏型抽出作练习。6、欣赏一些相关的图片。四、拓展探究讨论题:结合前面的欣赏,思考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五、课堂小结请一名学

28、生小结本课主要收获。教后感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

29、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

30、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

31、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

32、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与

33、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

34、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授新课: 一、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3)欣赏彭丽媛演

35、唱的沂蒙山小调。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

36、格和地方风格。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

37、?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

38、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5、拓展与探究(1)、第2题、第3题已在前面学习、欣赏中结合完成。(2)在第1题、第4题、第5题中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其中两道题。(3)一起完成第5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只完成“鱼咬尾”的创作方法,或采用老师给节奏,学生创作旋律的方式,适当降低难度)。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教学构思1、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重点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

39、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考虑的重点。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我根据教材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和部分广东民歌,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拓展探究东莞本地的民歌,关注及弘扬本土文化。3、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教学目标1、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

40、、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2、深入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教学内容1、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2、有关民歌的音乐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弥渡山歌。理解这三首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飘逸的南国风课件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导入1、请学生看地图,说说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2、教师点评。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三、作品鉴赏(一)弥渡山歌1、教师给学生介绍

41、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五台大寺五台大寺位于弥渡县城东南40公里左右的五台山上,明初开山建殿,清壅正年间增建,光绪3年(公元1877年)重修。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2、聆听歌曲,说说歌曲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特别

42、深刻的印象?3、请2-3名同学谈。4、教师点评。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小河淌水。5、学唱歌曲。6、聆听小河淌水(二)对鸟1、聆听歌曲,学学其中的方言。2、请1-2名学生学方言。3、简介歌曲。在我国,以对花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全国仅此一首。音乐上分两部分,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式运转。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有纯真的色彩。4、复听,要求学生轻声跟唱。5、欣赏有关图片。6、聆听采茶舞曲。(三)幸福歌1、介绍湖北天门。天门历史悠久,曾有灿烂的石江河文化,

43、是全国最大的棉乡,天门是全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如楚国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镛等人物。2、聆听歌曲。3、讨论歌曲的风味。4、教师点评。歌曲的旋律吸取了湖北农民劳动时所唱“媷草歌”的音调,以天门民歌的音乐素材为骨架,糅进荆东地区的两种特征性音调5 1 2 1 5和3 5 6 5 3 。演唱上一领众和,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5、引导学生注意衬词部分进行复听。6、唱衬词部分。7、聆听龙船调。8、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第二段文字,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经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

44、声”,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流畅、细腻、抒情。四、归纳概括1、阅读书本37页第一段文字,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2、教师点评。(1)民歌

45、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五、课堂小结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六、课外拓展完成表格曲目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方言属地地域环境生活条件文化背景及交流教后感1、本课聆听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风格的问题。2、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初步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概念性的认识”,要安排课外的拓展探究作业。第三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