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54255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步练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查缺补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选择题1.(2018高考北京卷)下列金属中,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的是()A.K B.NaC.Fe D.Al【答案】 D2.(2018经典习题选萃)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铝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铝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点不着D.在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解析】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

2、电子,表现还原性,活泼性较强,A、B两项正确;常温下在空气中加热铝时,铝表面形成的Al2O3可以阻碍O2与内部的铝继续反应,所以用酒精灯点不着,C项正确。【答案】 D3.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除了具有金属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硬度大B.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淡黄色的氧化钠C.加热时,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D.金属钠着火可以用泡沫灭火器或用干燥的沙土灭火【解析】 A中钠硬度大是错误的,B中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首先是变暗,生成Na2O并不是生成淡黄色的Na2O2,故B错。D中钠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钠燃烧生成

3、Na2O2与CO2反应放出O2,不能灭火,故D错。【答案】 C4.1.8 g某金属在氯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了7.1 g,该金属是()A.Ag B.FeC.Al D.Na【解析】 质量增加的7.1 g为消耗Cl2的质量,A项Ag耗7.1 g Cl2需Ag的质量为21.6 g;B项Fe耗约3.7 g;C项Al正好耗1.8 g;D项Na耗4.6 g;由此可知C项正确。【答案】 C5.铝箔在空气中加热,金属熔化而不滴落的原因是()A.熔化的金属铝非常黏稠B.铝的密度小,所受重力也小C.大部分铝已经被氧化D.氧化膜的熔点比铝高,兜住了熔化的铝【解析】 虽然铝的熔点较低,但由于生成的Al2O3熔点较高,生

4、成的Al2O3就像一个“兜”一样,将铝珠兜住而不至于滴落下来。【答案】 D6.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B.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C.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D.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的元素【解析】 本题要求掌握金属的结构与性质。核内有12个质子的元素是Mg,它一定是金属元素,故选D。【答案】 D7.若m g Na在足量氯气中燃烧,生成固体的质量为(m+3.55) g,则m g Na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的质量为()(m+0.8) g (m+1.0) g (m+1.2) g (m+1.6) g (m+1.4) gA. B.C. D.【解析】 由题可知,Na的质量

5、为2.3 g,物质的量为0.1 mol,与O2反应可能生成(m+0.8) g Na2O,也可能生成(m+1.6) g Na2O2,也可能既生成Na2O,又生成Na2O2,质量在两者之间。【答案】 D8.2.3 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 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A.只有Na2O B.只有Na2O2C.Na2O和Na2O2 D.无法确定【解析】 由NaNa2O和由NaNa2O2分别计算之。2Na Na2O 2Na Na2O2223 62 223 782.3 g 3.1 g 2.3 g 3.9 g因3.1 g3.5 g3.9 g,故氧化产物二者皆有。【答案】 C9.下列说

6、法正确的是()A.钠保存在煤油里的原因之一是它极易与氧气反应B.铝在空气中很容易燃烧C.镁表面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3O4【解析】 铝在空气中易与O2反应生成Al2O3,但不易燃烧,B选项错误;Mg与O2反应生成致密MgO膜,能保护其内层金属,C选项错误;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nH2O而非Fe3O4,D选项错误。【答案】 A10.(2018经典习题选萃)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最大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解

7、析】 钠与O2反应,Na失e-12Na2O与Na失e-12Na2O2的过程中失去的电子数相同。【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1)可以证明钠的硬度小的实验事实是_。(2)可以说明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钠的实验事实是_。【答案】 (1)金属钠可以用普通刀片切割(2)新切开的金属钠很快失去了光泽(被氧化)12.(2018经典习题选萃)如图所示,在密闭容器中,一边装有一定量的金属钠,一边装有一定量的氧化汞,同时加热容器的两部分,钠和氧化汞都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温度,容器内空气的成分仍不变。则钠和氧化汞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解析】 由容器内空气的成分不变,可知HgO受热分解产生的O2与Na恰好完全反应

8、。根据化学方程式2HgO=2Hg+O2和2Na+O2=Na2O2可知n(Na) n(HgO)=11。【答案】 1113.(1)如图所示装置,在平底烧瓶的底部有一块钠,平底烧瓶内是干燥的空气。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某班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点燃钠,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钠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a.甲同学可

9、能使用钠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b.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钠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钠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d.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解析】 (1)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a2O,使钠表面变灰暗,同时烧瓶内压强降低,气球会膨胀。(2)a项,若钠的量不足,则氧气消耗不完,造成进水量少于容器容积的1/5,结果偏低,合理。b项,若瓶塞未塞紧,钠熄灭冷却,瓶内气体收缩,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使气体得到补充,造成结果偏低,合理。c项,若弹簧夹未夹紧,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使部分气体从导管口选出,造成结果偏高,合理。d

10、项,若插入燃烧匙太慢,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在塞紧瓶塞前,瓶内部分气体从瓶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合理。【答案】 (1)钠表面变灰暗,气球膨胀4Na+O2=2Na2O(2)2Na+O2=Na2O2 a、b、c、d14.(2018经典习题选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铝的燃烧”,做了如下实验:(1)甲同学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铝箔(厚约0.1 mm),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到的现象是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2)乙同学将甲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结果观察到的现象与甲仍相同,其原因是_。(3)丙同学

11、积极改进实验,终于观察到铝在空气中燃烧,他的实验方案是_。(4)丁同学善于思考,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使他领会了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他的解释是_;受丙同学的启发,他又提出了铝燃烧的另一实验方案,结果实验成功,你认为该方案可能是_。(5)通过本次探究活动,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通过_的方法可以观察到可燃物燃烧的现象。【解析】 本题主要是围绕铝的化学性质活泼,易被氧化,而生成的Al2O3又有保护内层铝的作用;铝和Al2O3的熔点高低及燃烧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答案】 (1)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构成铝表面氧化膜的Al2O3熔点高,包在铝的外面,使液态铝不滴落(2)除去氧化膜的铝在空气中又很快地生成一层新的Al2O3保护膜(3)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内部的铝与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将铝箔卷曲,尖端夹一根火柴,将火柴引燃后,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即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提高反应温度)(5)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或提高反应的温度以上就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提供的2018年高一化学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同步练习题,更多精彩尽在查字典化学网,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