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690018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现,臭氧层问题是美国化学家罗兰和穆连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对流层大气中极稳定的化学物质氯氟烃(CFC)被输送到平流层后,在那里分解产生的原子氯(CI)就将有可能破坏臭氧层。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1994年,人们首次观察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有24O0万千万千米。臭氧(03)是氧气(O2)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层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它主要围绕在地球外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的地方,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

2、部分UVB(UVB是紫外线的一段波长,为280315nm)的作用。同时,由于紫外线是平流层的热能来源,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着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可是仅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氟利昂作为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其稳定性决定它将长时间滞留于此达数十年至100年。由于氟利昂不能在对

3、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研宪表明,臭氧层被破坏后,紫外线会通过大气层长驱直入。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抑制人的免疫力,会使白内障和皮肤癌患者增加。如果臭氧层的总量减少1的话, UV-B就将增加2,其结果是使皮肤癌发病率提高24。此外,紫外线的增强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并通过对海洋中的藻类产生的影响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氟利昂的年使用量超过1O0万吨,迄今为止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总量达2000万吨,大部分仍停留在对流层中,只有10左右到达了平流层。目前,最早使用CFC的24个发达国家已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限制使用CFC的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1993年2月,中国政府批准了忡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方案,确定在2018年完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2018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为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