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20371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2 认识平面图形.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4.2 认识平面图形1.4.2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地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参观“图形王国”。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b.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

2、示),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a.观察操作。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物体上,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b.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 c.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a.启发“再创造”。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都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描、印、折、画)。 看书第34页,你们想的办法和书上的小朋友一样吗? 小结:同学

3、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还要多,真棒! b.动手操作。 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B、每种图形至少要有2个。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小组合作。 准备交流。 全班交流:我们小组采用了哪些方法其他小组补充并给予评价。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纸上。 b.分类(渗透图形特征的认识)。 师:现在请各小组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按要求贴到黑板上。 学生分类。 评价他们分对了吗? 抽象。 变式。 师:小淘气

4、也有3个图形,你们看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操作,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留在纸上,还懂得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辨析各种图形的类型。 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1游戏1。 a.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b.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c.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辨析(师分别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游戏2。 三个人一组分角色做游戏(一人蒙眼睛,一人摸,另一个当小老师出题并作评价。) 3说出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课件演示、渗透交通安全法规教育。) 4找一找,说一说:在

5、我们的教室里面,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去观察、去寻找)。 a.学生观察,寻找。 b.全班交流。 5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吗?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 专家评析 本教材的设计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

6、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孔企平教授提倡的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

7、“趣”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

8、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者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

9、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

10、,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

11、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具体采取了以下的策略:第一,设计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教师这样设问:“这些图形的家是安在哪里?”“你利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帮它们把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学生经过积极、自主地思考,创造了不少的方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第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课前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物体,以及印泥、纸张、剪刀等学习材料。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在做中“再创造”。第三,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这样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数学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