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1111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学科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按计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下面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分享的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一、现状分析今学期我主要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年级共有学生58人。绝大部分同学都进入过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差。因为读幼儿园时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养成不太好,因此影响了学习。今后一定要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的养成教育。但总体上来看,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级。二、目标要求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熟练的数出

2、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 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3. 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地口算和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6.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数学实践活动。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

3、识。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会读写20以内的数。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4.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5.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五、教学措施1.

4、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5. 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6. 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学会所要学的知识。7. 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培优辅差工作。8. 规范好作业格式,重点抓好养成教育。五、 教学安排一、 生活中的数7课时二、 比较 5课时三、 加减法(一)16课时四、 分类 2课时五、 位置与顺序4课时六、 认识物体2课时七、 加减法(二)15课时八、 认识钟表2课时语文

5、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

6、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九、 统计2课时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

7、“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查字典数学网提供的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