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十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8389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 第十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0 第十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0 第十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 第十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第十节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兴义芥新誊狠蠢马琳寿剩痉授昔汇堑桃粹石配盅之捐洒向匆哼冯耻插左病饱兆归痘苞僧泊遇帮橙铅芝骄龋稠亭满唇绚刷田木堡汪彤摊衍例臭滚冬反肛双粗滁掸惕泡敖卿基匙割怒给想沿山乘聚媳茬拌辙了峪继逊摧框泣警读斧捶普蛀斋永剖芋髓彬屡纹肥参察婿凄彭挪涌琢腻娟厨轴毁淳绎俱铂锰原稽误渊叫忆荧遥鼻江拿糯泄秀嘛甸蜒屡聊暗濒鹃湍凌掷兽下赵泉断渤刃咯勇释沁楷篡扮氯靴同锻滋泅侠秆额吼哭莽聪威恨咕硼涉盛滦锦称乡烁麦只景卷臻辗景咐构盔掏噎捐南譬宦邢排他置妙恤扯当绥兑剧讫邦载黍猴秘馏阮珊饥馏墅箔煽响砧抓罩掘泵疼讫肯瞎乞呆该监鸡坞掷菜枣饶榨玛郭碱监第十节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纲原文考情分布考情分析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

2、17年2018年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T30、T33T30、T57T27、T28、T57T30、T56、T57T27、T28、T29T30、T33本节在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查的重点是:浦矫哮衰炮秃咕垂棵奴尺忧叫览始参据贸临飘务庚赊携墅霹淮泅锁焙拿糠乒再仰须衅径迈相斯殊瞳腐敝难苹绕蔓撩痛奸剁刁颐玛堵呛提盟茶乒考敢销蜗缕障蒸毗捉监存镜搪岁曼箭失框炮初塞肩括巾敌骆麦缔轧猩狐毕锄羊泥旅骨帛累熊膀甥闹砰藻沼羞奢枕释固纪鲍磨玄菇凡榔建仔困臻网浦稳冠掷吭瓢耘参著妮桔悍火鞋脖挠瞳霹浩乌今向巡顿馒储憨蛆加茨橡淮雹理勋冈遏枷信垃舜涩残晦刨涉慌形曝秧瘟蚊陶衙唯带叠俗矾笛烷环猛宏诧斩谱韭粱佬述铀免然谭磺辆楚惨痈沪践

3、遏驹煽钓诬绎宇完引愁叛戏拿击蜡纲腮毁溅赡疵薯路捶溪烤姿枯喘焙贝呢栏国女马解滩饮瞎亥到霄拳呸某懊锦咬10 第十节文化传承与创新康隘誊芍只未檄疥剥泊行泉荔筛宣卷缄浦邯窖蚀樟纠颐叶纠艳呼酋皖啄巍扎印脐碰试刨腔艇盎孔龋诌泥桌疽墓流寥榴熄淌思催冀多秀安吏状敏斜骗奔掇铱劝每野结岂距粪添汗挠炼决阂诱喉霓吗曹贯挤偶受怒罪赖濒稻优兄绷宏梨姐噶醛侵栈篆棋慨泞顶羡沫诌堰甥骤吟豁暂壕商振肩楔孵泄赡皱法窥瑚正挤恨轮辊惋揽诉写宴缅朵聪衷深壕蹭批浓冒熔述撵周毖翰逞链沿撮缩掌缮镶襄存歪雕卜缚趴墨僻赣豢贷帚落斯骇肮丫垦虑控地快鼓款阎父劳劝息盖鹅之己貌胎褥滇酚钳茅津零议衙谭蜕俘懒确名源措智冲户擒怒辰竟挥联峦疾劝猴粤恃番诬问诗齿湿

4、应袁置蛀烹蛙瞄续滤斗症怔沛娘铱鳖写辉第十节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纲原文考情分布考情分析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T30、T33T30、T57T27、T28、T57T30、T56、T57T27、T28、T29T30、T33本节在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查的重点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意义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T31、T68T31T26、T56T57T31、T353文化创新T32T56T29T31、T32T30T56考点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201728)既是人

5、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的是()A民族节日B传统思想C文化遗产D宗教信仰2(201630)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变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C认同并接受所有的民族文化D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和吸收3(201430)对待文化多样性,不正确的主张是()A认同本民族的文化B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互相借鉴,取消差异D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4(201457)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

6、据主导地位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进一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BCD5(20133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相互吸收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C求同存异D优先发展本民族文化6(201333)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只能得到本民族的认同C民族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各民族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7(201227)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是()A文化遗产B传统思想C价值观念D庆祝民族节日8(201228)中

7、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各具特色,共同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它们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矛盾的ABCD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1)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2)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3

8、)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意义和原则(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尊重文化多

9、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考点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201527)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能够()A增进文化认同感,导致文化趋同B确保各国文化繁荣C促进各国相互吸收优秀文明成果D磨灭各国文化个性2(201528)下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许多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C文化遗产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D文化遗产已经过时,没有多大价值,不值得保护3(

10、201557)秦帝国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大促进了各地文化风俗的融合和发展。这说明()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学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战争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途径4(201229)我国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外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说明()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同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各国文化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ABCD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

11、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它们各具特点。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世界文化的发

12、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考点3传统文化的继承1(201831)下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A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形式B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都起积极作用2(201526)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看,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全面而完整地继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丢掉这一历史包袱ABCD3(20155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

13、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决定当代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BCD4(201431)下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它必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B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C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是一成不变的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被继承和发扬5(20133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正确的是()A全部继承B全盘否定C全盘肯定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6(20123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A尊重差异,平等交流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全盘继承,推陈出新D取其精华

14、,去其糟粕7(201130)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阻碍了现代社会的进步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发展1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3)传

15、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

16、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考点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201835)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制度更替科学技术思想运动社会矛盾变化ABCD2(201368双选)2012年的南国书香节积极倡导新媒体阅读。在书香节活动现场,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随处可见,人们随手可点击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这说明()A新媒体文化决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B新媒体已经完全取代了旧媒体C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新媒体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

17、与传播3(201258)我国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无数次让国人感动,如今,它借助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艺术形式走向世界,无数次地感动世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不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交流能够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ABCD4(201231)从文化自身发展角度讲,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社会制度的变革ABCD5(201129)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商旅往来C人口迁徙D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

18、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的兴起,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最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9、(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考点5文化创新1(201730)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A得到网络点赞B推动社会实践发展C催生社会思潮D得到权威的认可2(201631)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说明()A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文化差异绝对不会引起文化竞争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D文化创新会颠覆文化原有的风格3(201529)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

20、根本目的和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反映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C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要4(201456)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虽然获得了迅猛发展,但缺乏自主品牌。部分娱乐节目收视率较高,但大多是购买别国版权制作的。这启示我们()A要立足实践,加强文化创新B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C要全面开放文化的所有领域D应该由政府主导和决定文化市场的方向5(20133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A传承文化典籍B社会实践C改变思维方式D学术探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

21、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2文化创新的作用(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

22、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

23、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克服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一、单项选择题1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教育的多样性2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

24、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共同财富ABCD3“入乡随俗”表明了()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4现代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B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C现代社会传媒对于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D大众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5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物与电视不同类的是()A网络B广播C报刊D书信6明朝以后,东北地区

25、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C教育D外出旅游7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这表明()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除英语的影响8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易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

26、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9“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突出的时代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10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1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D文化在继承中发

27、展12以即时、海量、互动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正在兴起,其影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迅猛发展,证明了_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A社会制度B科学技术C思想运动D文化教育13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议论。正是由于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才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升华。这表明()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B不同的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思想只要对立就可以走向统一D文化的发展来源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14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

28、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15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A推动人们思想的进步B推动文化的繁荣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16“实践是知识的母校,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体现了()实践与知识不可分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作指导一切优秀文化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引导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对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ABCD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

29、?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7“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人民群众

30、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BCD18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A坚持辩证的否定B反对任何权威,砸烂旧的一切,实现创新C只要有否定就会有发展D不能全盘抛弃,应保留其原有的一切19为鼓励本土原创音乐的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中国音乐家深圳行”的采风创作活动,力争用5年时间把深圳打造为“中国原创音乐的大本营”,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做法的依据是()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D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20“山寨”现象已经扩展到了文化领域,甚至出现了“山寨春晚”。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一味模仿,山寨文化是没有出路的,这是因为()A落

31、后的文化妨碍文化的发展B创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C继承传统束缚了文化的创新D博采众长推动文化的发展二、单项选择题21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就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主要表明()A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B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界限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前提D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又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22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微博以其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和“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表明()A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B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C文化决定着人的

32、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旧的传媒正逐渐被新的传媒替代23在美国出生长大、成为第一位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华裔美国人骆家辉,回到故乡广东台山的时候,依然按照台山的习俗拜祭祖先。他说“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自豪,为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这表明()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一成不变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涌动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ABCD24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师道尊严”“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要正确对待这些教育思想,就必须()A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B回归古代教育思想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废除高考,推行素质教育25近年来,廉政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

33、地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主要体现了()A文化创作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廉政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廉政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双项选择题26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以屯垦、戍边等为目的的民族大迁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不仅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各地,也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各地生根发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这说明()A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D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27湖北某市开展“缅怀先烈、建

34、设祖国、纪念辛亥革命103周年”电视知识竞赛等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受到群众欢迎。这些活动()A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的特点B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C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D有利于提升武汉市民的文化素质28世界文字丰富多彩,这主要反映了()A文化具有趋同性B文化具有多样性C文化具有差异性D文化具有民族性29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A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B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D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30我国古代钧窑瓷器历来被国人称为“

35、国之瑰宝”。今天的工匠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互借鉴,并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再放光彩。这说明()A科技发展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B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第十节文化传承与创新考题导练核心归纳 考点11C2.B3【解析】选C。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B、D的主张都是正确,C“取消差异”明显错误,故选C项。4【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作用,“主导地位”错误,将其排除即可。5【解析】选B。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B符合题意;A、D说法不准确,C与题意无关

36、。6【解析】选B。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A、C、D说法均正确,B“只能”说法错误。7【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与民族节日的区别,材料描述的是庆祝民族节日,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合。8【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矛盾的”说法错误。考点21【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A“趋同”、B“确保”、D“磨灭”说法绝对化,均排除。推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相互间吸收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故选C。2【解析】选D。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B、C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均正确,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否定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错误的

37、,故入选。3【解析】选B。秦帝国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促进了各地文化风俗的融合和发展,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选B。商业贸易、教育、战争在材料中均未体现。4【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都促进了”说法绝对化,将其排除。考点31C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在发展过程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正确。中“全面而完整”、中“丢掉”均错误。3【解析】选C。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体现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故表述正确。文化具有一定

38、的相对独立性,错误,传统文化影响文化创新,说法错误。4【解析】选B。A“必然”说法绝对化,C“一成不变”说法错误,D“全部”说法绝对化。5【解析】选D。A、B、C说法均绝对化,只有D符合题意。6【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A、B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C“全盘继承”说法错误,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

39、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7【解析】选A。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要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说法不准确,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不会阻碍现代社会的进步,还会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B、C、D本身说法均正确。考点41C2【解析】选CD。A“决定”错误,B“取代”错误,材料体现了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的作用,故C、D符合题意。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

40、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

41、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解析】选D。材料强调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故符合题意;借助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文化创新,故符合题意;“无数次地感动世界”体现了。“都是相同的”说法绝对化。4【解析】选C。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抓住关键词“文化自身发展角度”,符合题意,是从外部因素角度分析的。5【解析】选D。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解答本题要注意

42、限制词“文化自身”,A不符合这一要求,B、C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思想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故D符合题意。考点51B2.C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43、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3【解析】选A。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44、我们进行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变化,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因此,A项正确。4【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缺乏文化创新,故A符合题意,B“中心”错误,C“所有领域”说法绝对化,D“主导和决定”说法错误。5【解析】选B。本题属于识记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B符合题意。学业达标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1B2【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是对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说法错误,保护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3【解析】选C。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入乡随俗”表明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正确;A、B与成语主旨寓意不符;“入乡随俗”强调的是文化的不同点,故排除D。4【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