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9510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教学重点: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

2、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教学难点: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教学过程: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3、 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 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出示幻灯3七律 长征不范读。(二)、读诗,读准字

3、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 长征范读。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

4、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3、整体理解七律 长征的意思。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

5、“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 长征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 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四、朗诵、欣赏、感悟。1、指着幻灯13七律 长征 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

6、!”(师生齐读)2、点击幻灯13七律 长征听唱。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 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 长征,一、二!”(师生齐诵)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板书: 七律 长征难 不怕万水千山 只等闲 无畏乐观 附:排律长征排律长征 于 彬奔赴国难万里征,北上抗日夜兼程。湘江

7、鏖战江水碧,乌江强渡鬼神惊。龙争虎斗占遵义,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江面桨声悦,大渡河上铁索鸣。“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

8、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腊子口内沐血雨,直罗镇中浴腥风。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统一战线逐倭寇,再燃星火照天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