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风和小鱼》教案-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49860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风和小鱼》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北风和小鱼》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北风和小鱼》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北风和小鱼》教案-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风和小鱼》教案-教案汇编.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风和小鱼教案教学要求:1、能读通读好第一、二自然段,并能用第一段中的句式练习说话。2、学会三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生谈话冬天慢慢到了,听(放北风音乐)谁来了?出示卡片:北风谁来叫一叫它?(指导读后鼻音“风”)在你印象中,北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说。(出示小鱼图)这又是谁?出示卡片:小鱼谁和它打个招呼?(指名读)2、学习生字,练习说话北风、小鱼在一起,中间可以用个什么字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和能连起来读吗?(指名读、齐读)北风、小鱼一起可以用“北风和小鱼”,那他们俩个在一起可以怎么说?(指着两位小朋友)我们在一起可以怎么说?(老师和小朋友)过渡:北风和小

2、鱼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想知道吗?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录音范读:我们就请冬爷爷给大家讲一讲,小朋友边听边看好书。听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北风还是小鱼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三、创设情境,读通读好课文过渡:北风真凶,瞧,它又来了。1、学习第一句出示句子:北风呼呼地吹着。、指导读通自己读一读。指名读。、指导读好小朋友,西北风来了,呼呼,吹在你身上,你脸上、手上,你觉得怎样?指名说。(很疼;脸上冻得很红;嘴上裂开了口子)北风这么厉害,可你们刚才吹的风又凉快又舒服,不是北风。再指名读。再指导:风大了些了,(看图)可你瞧,北风瞪着眼睛,皱着眉,鼓着嘴,看上去。(很凶;很厉害)再读:那谁来学一学这厉害的北风呢

3、?齐读。2、学习第二句学习前半句北风一吹,吹到了草地上。(出示句子:它向草地吹一吹,)指导读通句子。自己读一读。指导读:吹一吹指导读好句子:西北风怎么一吹到草地上就不厉害了呀?再指名读。齐读。学习后半句过渡:青草怎么样了呢?(出示图)看图说。出示句子:青草变了颜色。指名读准字音。表演理解:如果我是北风,你们是青草,(“青草”站起来)北风来了,小草会怎么样?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大家。(师生共同表演:师吹北风,生表演小草倒下、没力、害怕)指导读好句子:师采访学生:青草青草,北风一来,你怎么了?(几人说)读:那就请你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听是否害怕、没劲了。指名读。再指导:是不是北风不够凶,你怎么一点也

4、不怕呀,让我再来吹一吹。(吹)再指名读。齐读: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吗?3、学习第3句北风吹过草地,又吹向了。(换去卡片“草地”,换上“梧桐树”)读通读好句子:指名读:谁来读?请你领大家读一读,好吗?齐读。看图说一说:梧桐树怎么样了?(出示图)指名说。看来,梧桐树见了北风,也很。(害怕)读通读好后半句:出示句子:梧桐树落了叶。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吗?指名读。齐读。4、学习第4句北风吹过梧桐树,又吹向了。出示词儿:鸟儿读词儿。鸟儿们又怎么样了呢?(出示图)看图说。读句子:能读读这儿的句子吗?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能加上动作读吗?齐读,边读边演。巩固读: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北

5、风吹来时,草地、梧桐树和小鸟的不同表现,能连起来介绍吗?齐读第一段。5、扩展练习:北风除了吹向草地、梧桐树、小鸟,它还会向谁吹一吹?(菊花、清水、泥土、树木、小狗、小朋友、老奶奶)指导学生用书上的句式说这些话。四、情境表演,感悟语言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北风可得意了。(出示第2段)1、指名读。2、指导理解词儿:小朋友,得意的样子是怎样的?(学生表演)3、指导读:那谁能边演边读呢?指名读。齐读。小结:小朋友,我们看到北风一来,很多植物、动物都害怕了,那有没有谁不怕它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五、学习生字。瞧,这三个字你认识了吗?你能为“色”找些朋友吗?自学书上的笔顺图。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

6、,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7、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描红、仿影。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