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爷爷的毡靴》教案-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0928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爷爷的毡靴》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爷爷的毡靴》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爷爷的毡靴》教案-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爷爷的毡靴》教案-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爷爷的毡靴》教案-教案汇编.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爷爷的毡靴教案一、教材解读: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2、。春天来了,冰化了,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二、教学目标:1情感:感受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爷爷对“我”的深刻影响,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终生奉献才是人生美好的回忆。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感自悟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3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重点词

3、语的意思。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进行合理的想象,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我”对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2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3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就是它(课件出示)毡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二)、教学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清除阅读

4、障碍。(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课件出示,纠正下列字的读音,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崭新、思忖、娇气、温馨、寿终正寝、耗子、牛蒡、雏鸟啁啾、巢窠、莽林(3)指名读课文,读后说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内容,全班重点解决。2、再读课文,思考并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我”对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2)爷爷对毡靴的珍惜对小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3)爷爷是怎样表达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3、学生讨论后汇报。4、本文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道理呢?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

5、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5、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我们的青春,留下美好的回忆吧。我们可以这样说:“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有美好的记忆永世长存。”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

6、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